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元曲中运用了很多方言俗语以及少数民族借词,它们在丰富元曲语言的同时也为我们的阅读欣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阅读《元曲选》,总结出元曲中所保留下来的河南方言语词,并在总结的过程中采用方言今证的方法对《元曲百科大辞典语词篇·语词篇》[1]的存疑之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陆澹安先生所著《戏曲词语汇释》,是目前见到的训释元曲词语的同类书中,较为完备的一部工具书。其中有不少精到的见解,对研究元曲及中近古方言俗语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然千虑之失,智者不免。况元曲中使用的语言不少属于北方口语,其中一些词语多不见于字书、词书及古代典籍,因而只从文字材料中寻绎词语的义蕴,就难免失当。今不揣谫陋,从书中摘引数条略陈管见,以就教于陆先生及方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元曲的初步研究,确定仍在山东聊城方言中使用的元曲词语,解释其含义,并且举聊城方言的例子为证,为聊城方言的深入研究做一些基础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元曲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也是《汉语大词典》的重要词语来源。元曲词语的考释,可以校正《汉语大词典》对元曲中个别词语释义的不确和补充漏收的义项。  相似文献   

5.
元曲中的不少古语词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仍在使用,我们重点观察了其中一部分仅见于元曲和始见于元曲的词语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发现这部分词语大部分发生了义项增加、减少或语义分化的现象,语义未发生变化的也在语用上更加俚俗生动。整体而言,我们认为,内蒙古西部方言中的元曲词汇呈现出三个特点:传承与变化并存,生动形象、浅露直白,浓烈的草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词典》对含“丢”字词语的解释,错误不少,正错在不识“丢”字真面目。错释的词语集中在方言词语和元曲词语两方面。致错的原因主要是只从句意宽泛地推想词义,不探求理据来验证。这说明《汉语大词典》亟待修订,也凸现出语言研究的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7.
对《蜀语》中引用《方言》的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明末清初四川方言的词语主要来源于楚方言,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来源相吻合.此外,还受到秦晋方言和其他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艳 《考试周刊》2010,(24):39-40
元曲作家在创作时常以口语人曲,故而元代的很多语词现在仍然保留在一些北方方言之中。开封位于元代戏曲活动最为活跃的中原腹地,故而开封方言中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元代的语词,现选取元曲词语数例,试以开封方言证之。  相似文献   

9.
对《蜀语》中引用《方言》的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明丰清初四川方言的词语主要来源于楚方言,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来源相吻合。此外,还受到秦晋方言和其他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运用历史献和现代方言相接合的研究方法详细考释了元曲存疑词语“刮马儿”的含义,即“刮”是“騧”的借字。本义指一种骏马,引申义为“跑、奔”,元曲用为引申义,“刮马儿”的词义就是“奔马”。另外对“海马儿、耍马儿”作了筒明的辨析释义,从而使词形相似但词义根本不同且易引起人误解的三个元曲词语有了确诂,并为权威工具书的修订提供了确切资料。  相似文献   

11.
名物训释是《诗经》学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元代许谦《诗集传名物钞》以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蔡卞《毛诗名物解》等名物训释为基础。用朱熹《诗集传》作蓝本,关注《诗经》经传义理的阐发,将名物训释和诗义相结合,展示了名物训释的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2.
《元稹年谱》与《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篇》是百年来元稹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仁风李著作园醉后寄李十》及《琵琶歌》两首诗歌的系年上,都出现了情况不一的失误,从诗歌本体解读,采取互证之法,考出正确的系年。  相似文献   

13.
今人整理的《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在标点方面存在个别疏忽。袁枚《随园诗话》论及王士祯,误将陈维崧诗当作宋琬诗。黄遵宪"吟到中华以外天"句,在清代其前曾有过不少直接和间接的出处。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察,或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14.
“新嫁娘诗”是黄遵宪未收入《人境庐诗草》的组诗 ,《人境庐集外诗辑》( S本 )与《梅州文史》( M本 )均有收录 ,但文字互有出入 ,且 M本还多出一首。本文将这两个版本作了对勘 ,认为 M本胜一筹 ,在黄遵宪的佚作中应得到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鲁方言写成的白话小说,书中保存了大量的方言词语,是研究鲁方言尤其是鲁中方言的宝贵资料,但不少方言俗语不易理解。黄肃秋标点注释本是该书较好的版本,但黄先生本人不生活在鲁方言区,其注释中对一些方言词的训释不够确切甚至出现讹误。小说主要发生地山东武城,武城,地属德州,以德州方言对校黄注中个别误释的词语,可以得其确解。  相似文献   

16.
禅宗语录、唐宋文人笔记、元杂剧等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使用的方言词语也较多,这些词语有些已经在现实语言中消失,完全成为古语词,例如"打剥""看客"等;有些依旧保留在人们的口头中,成为现代的方言词语,例如"喷""歇""?头""恶水"。  相似文献   

17.
元曲作家在创作时以口语入曲,故而元代的许多语词现在仍然保留在一些北方方言之中,南阳方言中即保留了部分元代语词.  相似文献   

18.
《聊斋俚曲集》是清人蒲松龄写成,创作多用方言俗语,本文选出能够反映作品方言特点的部分词语,从构词法、构形法、语义、修辞法和色彩意义等几大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词话》之后的又一部世情书。书中运用大量的方言词语,自称“造句涉俚,用字多鄙,惟用东方土音从事”,口语色彩浓厚,特别是那些让人费解的方言俗语,非本土化的读者很难理解和体味它们的真实含义,而揣测往往与事实相谬。因此,利用前人著述并结合方言佐证解释“攮颡”、“走草”、“作业”等有代表性的方言俗语,对准确理解这部作品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元代江西四位诗人1129首古体诗(含1970个韵段)的系联、考察,发现其用韵共分22部,对比《蒙古字韵》阴声韵与阳声韵的分部,与之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元代江西诗人基本上是以当时的通语读书音为基础来押韵的。元代江西诗韵也反映出江西方音以及南方方音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