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成立三十年了。 我的出生地江南水乡的那个小镇上,经常有人用“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这样的话鼓励人们同心协力,发愤图强,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回想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春天,由王益、史育才与我三个人筹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就会想到这句成语。  相似文献   

2.
1949年7月1日下午,大雨滂沱,但是并未能阻止数万名党团员干部在北京先农坛集合,兴高采烈地参加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纪念会。毛泽东主席在会上作了重要演说,也就是后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在北京和平解放不足半年、全国范围的解放战争尚未结束之际,毛泽东主席那篇演说是具有重大国际和国内政治意义的。当时党的对外宣传主要(或唯一)空中渠道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广播。我还记得40年前参加突击翻译毛泽东主席演说稿的情况。那是北京解放后,广播电台英播部接受的第一个长篇政治文件的翻译任务。  相似文献   

3.
一件往事     
这位老师姓聂。我只见过他三次,他也没教过我怎么写文章,但他的言行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十几年来经常想起他,并多次对朋友们讲起他。那是1982年的五一节前夕,我在省总工会宣传部当干事,被派去东郊宾馆的省劳模表彰会上搞新闻报道。分管部长赵铬书很了解我的本事,说:“这事儿全交给你,我就不管了。”我就先打电话联系九家省市报科电台电视台。报社中最主要的是《大众日报》,我与之联系后,报社说已经分工一位姓聂的主任负责此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有过许多难忘的往事。其中使我经常重温的,是这样一件事: 1959年4月,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的学生,到人民出版社去学习政治读物的编辑工作经验。临近学习结束的时候,人民出版社的同志给我们看《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原稿。他们介绍说,这本书署名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事实上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35周年纪念日;3月8日是河北省邢台地震45周年纪念日。在这泪飞化作倾盆雨的特殊时刻,本刊特地发表柴天禄同志珍藏的45年前在邢台地震灾区所拍摄的几幅照片及当时写下的一篇日记,以志纪念。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立即赶赴灾区视察和慰问。柴天禄同志当时身为北京军区《战友报》特约记者,他奉命全程跟踪采访了周恩来总理在灾区的视察和慰问活动,并在地震灾区连夜写下了这篇纪实性日记。日记和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周总理在灾区视察、慰问的生动感人的情节。  相似文献   

6.
近日有暇,翻阅了一下往日的采访本,其中一事,甚觉有趣。那还是1986年2月的事。淮安县委组织党务工作大检查,下去的人是从组织部、纪委和宣传部三家抽调。我当时在县委宣传部工作,也被抽调到了检查组。2月22日下午,我们乘车来到平桥组的第一站平桥。晚饭后,乡里就引我们去参观不桥集南头的“平桥大世界”,这是农民们自己办  相似文献   

7.
一件值得回忆的往事--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开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形势的变化,高校图书馆事业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高校图工委的成立,更推动了这一事业的发展,形成至今犹为人羡称的黄金时代。从此,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构成中国图书馆事业三大系统的鼎足之势。高校图书馆人也都踔厉风发,勇往直前,要为高校图书馆争口气,其中有几位冒尖人物,如南京的吴观国、东北的单行、山东的张厚涵和我,因行动积极,敢于争先,曾被界外领导赐名为“四条汉子”。我们对此并不反感,反以为荣,更加努力投身于振兴高校图书馆事业,其中最感称心如意的就是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和编写系列教材一事。  相似文献   

8.
2008年9月间,我为《中国出版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负责建国后头三十年(1949~1979年)的撰稿工作已经定稿结束,我多年来从事当代中国出版史的研究就算告一段落。于是将历年积存的出版资料进行了清理,意外地发现1978年10月我参加一次会议的记录材料和一帧到会代表的合影(见本期封二)。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主持这次会议的周扬同志和在会上发言的李初梨、李一氓、茅以升、楼适夷、夏衍、于立群、林默涵等前辈都已作古,他们的遗韵犹存。这份记录材料仍不失为有价值的出版史料,值得向有关研究者介绍。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件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国立兽医学院的校歌手稿.歌词创作于1948年,用毛笔写在一张黄表纸便笺上,韵律优美灵动、书法流畅飘逸,距今已有64年,作者为国立兽医学院院长盛彤笙.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新华日报当记者、编辑,入党以后调到社长室和总编办公室当秘书,又兼任编辑部团支部书记.当时正赶上所谓的"肃反"和"反胡风集团"的政治运动,又是在农村推行从互助级到初级合作社向高级农业社,最后向所谓的人民公社转化的特殊年代.  相似文献   

11.
回顾一件往事看一种办刊追求彭朝丞欣逢《新闻战线》喜庆创刊40周年,我作为一个读者和一个并没有给刊物写过多少稿件的作者,现仅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往事,谈点我对编辑的辛勤耕耘与执著追求的感受。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谈话与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为标志,...  相似文献   

12.
《中国记者》1989年第6期所载《一件往事》追述了40年前翻译毛泽东同志《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重要文献的始末。显然,这是一篇颇有史料价值的回忆录。美中不足的是,这篇回忆录的背景介绍部分有欠准确。文章写道:“1949年7月1日下午,大雨滂沱,但是并未能阻止数万名党团员干部在北京先农坛集合,兴高采烈地参加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纪念会。”这一段中除“北京”应为“北平”这一笔误外(此处错误  相似文献   

13.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曲《春天的故事》,使我的思绪又回到了16年前那次难忘的采访。1983年3月,王震的秘书邀我和崔文玉随同王老去广东走走。在飞机上,王老嘱咐说:你们到深圳去看看,写篇文章,支持一下任仲夷,他是一个好同志。其时,深圳经济特区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着,蓝图已经制定,原本只有两平方公里的小镇,现在一下子扩大了10倍。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已经竣工和正在兴建的大厦,一个个拔地而起;10万人的建筑队伍,日夜施工。目光所至,脚手架林立,塔吊高耸人云,载重汽车拉着…  相似文献   

14.
<正>1995年夏,我的大舅赠我一本由他主编的1990年5月出版的第62辑《广东文史资料》。资料中有两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国收复南沙群岛的纪实文章,一篇是由麦蕴瑜、麦士尧、何炳材、戴熙愉、林焕章等人口述,由我大舅整编的《1946年我国收复南沙群岛实纪》;另一篇是由原香港《大公报》记者黄克夫执笔的《南沙群岛实踏记》。这两篇文章详实记录了中国政  相似文献   

15.
50年前的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是解放战争中极其辉煌的一页。两天之后,即4月23日,解放军进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从此宣告蒋家王朝的灭亡。我作为一个随军记者,有幸在战争第一线参加了这个历史性战役。如今,半个世纪过...  相似文献   

16.
17.
1955年4月11日,参加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的我国代表团工作人员、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和随同前往采访的中外记者11人,从香港乘坐由代表团包用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的星座式客机前往雅加达转赴万隆。该客机在飞越北婆罗洲沙捞越附近的海面上空时爆炸起火,代表团成员全部丧生,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丧生的有沈建图、黄作梅、杜宏、李平、郝凤格五位著名记者。其实,从香港出发前往万隆的中国记者团成员还有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原因,躲过了这场灾难。他们就是新华社高级记者钱嗣杰和新华社参编部主任编辑刘茂俭。我与刘茂俭相识多年。也知道他曾参与了1951年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三十年前报社内部一个"地震"式的事件,这是一次被某些人称为"政变"的改革. 究竟是"政变"还是改革?作为当时的亲历者和执行者之一的我,至今保存着那时的相关材料和凭证,其中最为关键最能说明事件真相的,是一份由我执笔写成的大约5000字的《关于政治组改革的报告(讨论稿)》(以下简称"改革报告"),排字打印成文,交报社党组和编委会审议.时任党组书记、总编辑的束纫秋在这份"改革报告"上,用红芯圆珠笔逐条逐句作了批注,从全局、大处到局部、细节,乃至具体条款,老束所言客观,真诚,中肯,既坦露了改革的决心,也考虑了社内平衡,可谓斟字酌句,用心之细,用情之切,足见一个老报人对年轻记者的改革热情予以呵护和鼓励,以及对报纸的高度负责.  相似文献   

19.
1958年4月上旬,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我以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的身份,专程到益阳市郊桃花仑乡瓦窑村访问了在这里已安家落户一年多的作家周立波。这时,他在这里体验生活并写出了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中深刻变化的、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这部小说从1958年元月在《人民文学》连载以来,在全国文艺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我是带着当时许多读者提出的作家如何深入生活,写出具有个性和活灵活现的各种人物等问题去请教立波的。“你同我也来一个‘三同’”湖南的春天是多雨的。一个麻风细雨、寒潮袭击的日子,在桃花仑乡瓦窑村一个山坡上的一幢平房里,我找到了立波同志。我们是初见面,他瘦高个子,戴一副近视眼镜,50来岁,和蔼可亲。当时他脸上晒得黑黑黝黝的,头发也蓄得蛮深,腰间系一条溅  相似文献   

20.
1962年,我在上海高中毕业后踏上了工作岗位.当时,为了培养财贸系统的会计接班人,全市招收了约二万名高中毕业生,分配到商业系统各个部门.我即是这二万人之一,被安排到上海市静安区糖业烟酒公司泰昌中心店下属的泰昌食品商店当会计练习生,而泰昌中心店的经理正是余学文先生,我们那时尊敬地称呼他"余经理".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和余经理比较熟识了,经常有机会闲谈.他见我比较爱看书学习,也就常常谈起他的儿子,即比我小二岁的余秋雨的一些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