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议论文有“大题小作”与“小题大作”之分。《说“小”》(高中语文第五册)应属后者。“小题大作”之文,尤需有力度。对于议论文来说,所谓力度也在作品的论点、论据,论证及语言诸方面均有所体现。《说“小”》在这几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堪称力作。首先,本文的力度来自于它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穷事理,触精髓,启人深思的哲理。  相似文献   

2.
《说“小”》的”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课文共8个自然段,其论证层次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恰当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教参》给的答案是A.笔者认为不够准确,其中的②③④自然段与⑤⑥O自然段应合为一个大层次。 因为《说“小”》一文采用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文章也就是按照提出间题,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论证层次的,所以说,全文截然分为三部分,即三大层次.第一大层次—引论(第①自然段),起笔点题,提出 “小”这个论题。第二大…  相似文献   

3.
《说“小”》是一篇典范的思想评论。如能针对实际,指导得法,则可形成读写能力的正迁移,在德育渗透和智育开发上获得有益的效果。一、联系思想实际,指点认识迷津。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思想认识的丰富性复杂性又是和他们认识的浮浅性片面性分不开的。如很  相似文献   

4.
对《说“小”》的论证层次分析,语文教材的练习作业中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中都认为是“总——分——总”的层次结构,如教材练习三对该文论证层次正确理解的选项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说“小”》的论证层次应  相似文献   

5.
说“小”     
“小”,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又经常使用的字,但仔细探究一下,也有不少的可说之处。首先,“小”这个字,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它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看下面甲骨文中的“小”这个字,好像是三个细小的点,是不是古人就用这些小的点来表示“小”呢?不完全如此,在《说  相似文献   

6.
说“小”     
人们的口中,常常挂着“远大的理想”“伟大的业绩”。小事,小成绩,往往不被人们重视,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无论是成就大的事业也好,实现远大理想也好,都离不开“小”的积累,都必须从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7.
说“小”     
“小”是一首隽永的立体诗,是一轴绝伦的工笔画,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个满是精蕴的元素。“小”字伶仃的骨架,曾使好多好高骛远的人弃它不顾。仅以知识界为例:当今不少大学生着眼于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世界巨匠的经典著作,而把呵护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课文《溪鳗》所在专题的名称《小说怎样“说”》入手,从“说”的角度指导学生从“叙述者”和“叙述的方式”两个方面品读文章。试图寻找能够将知识随文而教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小说“谁在说”以及“说什么”的前提下,学习鉴赏小说的叙述方式并探究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重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著作。它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见解新颖、理论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王国维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吸收了西方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某些观点,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美学见解“境界说”。“境界说”植根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深厚土壤之中。境界或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美学家对境界最基本的理解和规定。这正是王国维“境界说”的出发点。王国维认为,严  相似文献   

10.
"笺"字《说文》所释非本义,通过古代语文辞书释义的对比和研究有利于发掘"笺"本义及捋清其相关引申义。"笺"最初表示用于书写的狭长小竹片,继而引申出文体名等义项,其后,被郑玄用作训诂著作的书名而逐渐衍生注解、训释义。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之“雨”,可说是一个被诗人刻意拟人化与诗意化了的可爱形象。  相似文献   

12.
自读导言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3.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  相似文献   

13.
<正>《诗经·小雅·斯干》有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诗经时代已经出现了男女贵贱的差别,男孩把玩的是玉质礼器,女孩却只能弄"瓦"。"璋"是"半圭",相对明确,那"瓦"是什么呢?《毛传》释"瓦"为"纺塼",关于"纺塼"是怎样的物件却众说纷纭。文本拟就"纺塼"的具体所指作一番剖析,并进一步探讨"瓦"的涵义。一《毛传》注"瓦,纺塼也。""塼",本作"專",后加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选用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文中引用了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首诗的首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并将其解释为“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似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戏”说《鸿门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在执教《鸿门宴》时,针对这篇文章独有的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情节特色,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改教师讲析为学生表演,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来完成本文教学。主导权下放给学生,由学生自编自演自评,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人物个性的基础上,自己去分析创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领会精妙、传神的文字魅力,从而达到对文章的全面把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宋人疑菊花不落发其端,古今诠释,聚讼纷纭。清人孔广森说:“盖秋者百卉之终,草木黄落,而菊始有黄花,故它花不可以言落英,唯菊乃言落英。”近世黄季刚先生则以为落训始者,当为反言。其释《尔雅》:“落,始也”之义时说: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说“屏”》,能不能描述一下你从课里读到的屏风的模样?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对《牡丹亭》的"情"的不同解读出发,挖掘出作品中之"情"实为"情欲",而非"爱情",同时从作者汤显祖的"至情"观出发探究了作品主题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去年《中国语文》第四期上刊载文安朗先生《说“燧”》一文,惩于“燧”字“现有辞书只有两个义项:1.古代取火器;2.古代告警的烽火……这些义项对现代汉语来说是足够用了,而对古代浩瀚的典籍来说,就嫌少了一点。”于是游目册府,自出机杼,得八义项焉。此诚所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治学正需要这种锲而不合、精益求精的精神。然究其所论,间亦有所未安,千虑一失,容或有之,敢竭鄙诚,以就教于文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