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中反映儒家教育价值观的“学而优则仕”,其教育价值取向究竟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对此有争论。从“学而优则仕”的语义、“学”与“仕”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背景下其本身的理论缺憾等3个方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蕴涵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历史上对“做”在教育教学中价值的认识的演变过程,反思其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做”在教学中价值的提升与世界近百年来教育改革的内在联系。“教学做合一”是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先进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论证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实要求与挑战,重新评价“做”在教学中的价值的迫切性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两课"教育教学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的“两课”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两课”教育教学缺乏必要的热情和兴趣,原因之一是“两课”教学的内容、形式及其验证方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试图从价值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实现两课教育目的的有效现实途径,即使国家主体需要有机的转化为个人主体需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国家主体需要和学生个人主体需要与“两课”教育教学产生互动.从而构建良性的价值对应关系。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健全“两课”教育的激励机制,真正使“两课”教育的目的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在各种可能的表现形式中,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特性与关系实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保持着适度张力,既紧密联系、相互交结,又互为工具与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是基础,是社会价值的主体组成因素,社会价值包括了个人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延伸与保证,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个人价值充分实现的基础之上,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维护社会价值为前提,必须是社会认可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评价模式价值取向的转换及借鉴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泰勒为代表的“目标评价模式”以教育目标作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要求;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CIPP模式”,其服务方向是以决策为中心。两者的价值取向都是为社会服务,以是否具有社会效用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目标游离模式”从反映管理者、决策者的意图转变为反映局外人的意愿,其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的需要。“应答模式”强调价值观念的发散性,重视所有参与评价的人的意图,反映了重视个体需要的多元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评价现阶段以社会需要为导向。随着社会与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评价也将日益重视个人需求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7.
价值通过客体作用于对象主体而形成,价值的大小受价值主体评价的影响。价值观体现出价值主体的评价。实现高校教育价值必然遵循价值体系各要素的关系,从价值要素的相互关系中获取实现高校教育价值的途径,通过价值理念引领高校教育,使个人价值、高校教育价值、社会价值达到和谐统一。高校教育的价值通过学生与实现社会目标而得到评价与展示。评价高校教育的价值是一个综合和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高校教育价值对社会价值、学生个人价值满足程度的评价,才能形成完整、客观、公正的高校教育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8.
周艳 《柳州师专学报》1996,11(4):48-51,59
教育评价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检测手段,还包含了价值的判断和指向。本文通过美国诸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变化,揭示出其价值取向的转换,即美国教育评价经历了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向个人需求和多元化价值取向的转化,这与美国社会变化发展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9.
价值观是指那些可以作为个人或其他社会实体生 活指导原则的、人们期望的、意义重大的跨情境目标。目前,随 着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核心功能的确立,发 挥其“巨大的社会功能”的教育价值取向越来越成为人们共识。然而,作为“日用而不知”的价值观,其认识和影响如果缺少理 性反思和历史梳理,尤其是新高考中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价 值取向,是很难深入人的理性和行动指南层面。对此,本文从 人才选拔机制的高考切入,反思了古代社会本位的仁爱取向、近现代的个人本位的成就教育取向及当今个人—社会一体化 的学科核心素养取向,以期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理论与实 践提供价值观层面的历史反思与科学推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价值概念上存在的一个错误引证进行了考察和纠正,指出个人的社会价值应当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两个方面;个人自我价值的主客体都是自我,其本质是个人现实的社会价值在他自己身上的显现或表现;我们要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引导人们在为社会作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育目的的研究受近代以来“二元”对立哲学思想的桎梏,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陷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造成教育实践中的“钟摆”现象。本依据生态哲学的价值现,对传统教育目的现“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二元对立进行分析批判,提出教育价值合理性建构的方法论并据此提出教育目的生态价值现。  相似文献   

12.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人们在教育价值的选择上,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两种教育价值观各执一说,相互矛盾和冲突。本文从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冲突人手,进而分析两种教育价值观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育人文价值失落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已经一年了 ,今天重温讲话 ,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 :那即是要认真做好“加减法”。“减”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加”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江泽民同志的谈话振聋发聩 ,发人深省 ,提示了中国基础教育之所以畸形发展的形而上原因 ,那就是教育人文价值的失落。一、教育价值和教育的人文价值价值是客观事物向主体呈现的积极意义。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考察教育的价值则是指教育系统对社会或个人等价值主体的存在与发展所呈现的积极意义。这个“积极意义”涵盖并包容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个性教育是在与划一教育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个性教育就是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的尊重为最高原则的教育,而对“个性教育”中的“个性”一词,与其理解为“个人的独特性”,还不如理解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  相似文献   

15.
教育价值是多维的,包括塑造人的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社会发展价值等等,其中人文价值是教育的主体价值,它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讲,教育是一种反思,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高度关注,它不仅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我们的教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其宗旨,也意在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实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个人人生价值和个人幸福,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探讨浙江大学高教研究所王金瑶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的价值是指高职教育对社会及对个人的作用和意义。高职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发生着或近或远的关系,这些关系既有高职教育作用于社会其他系统的一面,也有高职教育受制于社会其他系统的一面。对于社会来讲,高职教育作用于社会其他系统的一面,显示了高职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价值;对个人来讲,高职教育对个人的发展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体现个人的利益、愿望和理想,它又具有为个人服务的价值。相对于普通高等教…  相似文献   

17.
试论"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教育是教育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处于最佳理想状态而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形式。“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受教育者身心的和谐发展,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是“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对教育价值目标、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学校教育进行的社会评价是否具有合理性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章从解析“合理性”的哲学涵义入手,认为学校教育内在属性及效用、学校教育与个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关系、学校教育中各“社会化”的价值元素统一于教育活动是社会评价合理性不可或缺的基础,提出社会评价的相对合理性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不仅必然而且必要,社会实践是对学校教育进行的社会评价走向合理性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关怀是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相一致的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关怀对于促进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均衡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教育关怀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体现出教育目的的重心转移;从“效率至上”到“兼顾公平”体现出教育资源配置的倾斜;从“城市中心”到“关注农村”表现出教育视角的转向;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表现出教育目标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价值感情”范畴:价值感情是个人主体从自身与他人的价值关系方面对自己社会存在状况作了某种评价而引发的高级社会情感,是人因为发现自己获得他人、社会承认或遭到他人、社会拒绝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在价值感情的推动下,人力求把自己塑造成社会认为“应该如此”的样子。文章还论述了价值感情的特点和对社会发展与个人幸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