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昌龄七绝的艺术特色李剑冰在唐代姹紫嫣红,百卉竞丽的诗歌园地中,绝句之花开得格外瑰丽。而在唐代绝句好手中,盛唐的王昌龄也许是最为杰出的一位。王昌龄在其生活的时代就有极高的诗誉。在当时有“诗家夫子三江宁”之称①。他与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盛唐...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是美化之艺术,其最高标准是力求实现音美、形美及意美的结合。《春晓》两译文用词简洁、自然流畅,贴切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其意境表达毫不逊色于原文。译文二以散体诗译诗,“弃形求意”侧重于“意”;译文一以韵律诗译诗,侧重“音、形、意”的结合,并达到了“三美”的齐备。两译作中原诗意美、音美及形美再现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翻译美化之艺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揭示了诗歌的“自然之关”是一种“妙造自然”的美,并紧紧围绕着诗歌如何实现“妙造自然”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措意”、“作用”和“取境”等一系列重要的诗歌创作问题,从而使诗歌的“自然之关”与不可言表的“无为自然”区别开来,成了一个可以叙述言说的实在,也就把老庄“自然”的审美态度转化为一种诗歌自然美的理论。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与唐代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诗是语言的精粹,而七绝又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以擅长七绝而翘楚晚唐诗坛的著名诗人杜牧就是这方面的“碧海掣鲸”手。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杜牧唯绝句最多风调。”杜牧能用七绝艺术地概括和反映生活,写景抒情、咏史感怀无所不胜,这与他对诗的锻句炼字有很大关系。下面拟从杜牧的一些七绝诗中来管中窥豹。 先来看他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一扫封建文人的悲秋老调,别出机杼地把晚秋景色描绘得十分明丽、清晰。特别是尾句中的“红于”二字将“霜叶”、“二月花”这两个本无联系的景物紧紧衔接起来,使常见图、习见景声震金玉,光耀珠玑。如  相似文献   

5.
南宋文学名家姜夔,终身布衣,通音律,善诗词。常借纪游咏物来咏叹生活际遇及感受,或在其中寄寓其身世感和命运感。诗作各体皆备,尤以七绝见长。词尤著名,形成宋词中新的美学境界:中和之美和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中和”是对豪放和婉约而言:“中和”偏刚则豪放,“中和”偏柔则婉约。他还在(诗说》中主张;诗贵含蓄、自然、高妙,简约古朴,情景交融,味外有味,……“具有一家之风味”等等。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诗论中,“平淡”作为一种审美趣味,审美意境和审美风格,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推重。李太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杜子美曰:“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之五);梅圣俞谓:“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元好问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之四):姚鼐言:“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与王铁夫书》);王国维要求诗“不隔”,如此等等,皆是对清新、自然、淡朴风格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诗史上,虽历代不乏浓墨重彩之作,但并非主流,而平淡自然却被尊为正宗,被看作是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成为历代诗人、论者乃至艺术家倾心追求的最高理想。千百年来,对中华诗歌与文学艺术及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盛不衰。  相似文献   

7.
韩愈虽不以山水诗人名闻于世,但他却写了近百首独具风貌的山水诗,韩诗中的山水具有4个显著的特征;1,雄奇险恶之美;2、平易自然之美;3、心态的形象记录;4、深层的生命精神。这些特征与其诗中沉积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有深刻关系,是《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盂子“养气说”及“攘斥佛老”思想三重影响的结果,在大变唐诗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韩愈一变谢氏轨迹,运用汉赋铺排及散文笔法,开创了山水诗表现形式的新领域,其诗中的山水因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因而在满足人类艺术文化需要方面具有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庄子论“道”,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任顺自然。由此生发出了庄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庄子将“道法自然”作为审美的最高原则,强调“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将自然率真之美推为极致;倡导“无以人灭天”,反对任何对自然的矫饰乃至损坏。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是《毛诗序》中说诗能使人手舞足蹈.可见诗这种文学体裁的感染力足以使世人为之心旌摇动.纵观唐诗绝句,李白《下江陵》被古人称为“惊风雨而泣鬼神”的唐绝压卷之作.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可称得与之媲美的千古绝唱.它如悠悠天音,据说一问世,竟使一痴情女子激情荡漾,魂不守舍,身入冥界.可见,七绝《题都城南庄》一诗所产生的非凡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七绝诗创作方面成就卓著,堪称“七绝圣手”。他的七绝,题材广泛,构思新奇,因内容不同而特色各异。尤其是宫怨诗与闺怨诗,代人抒情,含蓄婉转,细腻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作的阴柔之美。本文试就王昌龄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开健 《阅读与鉴赏》2009,(6):32-32,10
如果说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慷慨悲凉的美。那么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绮丽之美。陶渊明则开拓了一个以自然冲淡为美的天地。他的诗作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语淡而味腴,各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伍涵芳《读书乐趣》)指出了陶渊明有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因之其诗才具有平淡自然之美。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骆霞 《文学教育(上)》2008,(13):134-135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1.诗骨 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 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 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又称为“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素有“诗国”之称。古典诗歌中的哲理诗,主要表现作生活中有所感悟,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曲折委婉地揭示出某些生活的哲理;哲理诗一般多以五绝、七绝出之,篇幅比较短小;此类诗是哲理与诗情的有机统一,含蓄隽永,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地艺术”可以被视为沟通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这是由于,大地艺术反对艺术与自然的对峙关系,要求艺术活动真正走向广袤的“天地之际”,也就是回到“天地有大美”的自然那里;其次,大地艺术重新思考了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人在其中决不是“顶天立地”的,而是“与天地参”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再次,在大地艺术里,就连自然本身亦是“无中心”的,这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游观”相当接近;第四,大地艺术强调要尽量保存自然的原生态,反对未经深思熟虑的人为重建“第二自然”,亦即要“原天地之美”;第五,从艺术手法上看,大地艺术要采取“极度写实主义”这种“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16.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盒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他擅长草书,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长于七绝,善写秉色。《山行留客》这首七绝表现朋友间真挚而淳朴的友谊。注意诗人构思的角度:朋友来访,因天气变化而想离开,诗人娓娓劝其朋友留下来,莫因天气微阴便打算回家,即使无雨的晴天,置身深山云封霉锁,衣服也会被水气沾湿的。诗人观寨细致,这首诗富于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王维把诗、画两种艺术巧妙地渗透融合,形成了以形象见长的独特诗风。读他的山水田园诗,如火山水之间,又如欣赏丹青妙手的刻意佳作,无怪乎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法之画,面中有诗。”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一、构图美王维描绘自然景物精确而生动,新奇而自然。如他的《使至塞上》,其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人一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塞外空旷而壮丽的自然景象,构成了一幅天高地阔的沙漠夕照图。又如(山居秋瞑),严然是一幅山水人物画:初秋的傍晚,山雨初…  相似文献   

18.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著称,在盛唐中名重一时,享有“七绝长城”之誉。他善于将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委婉的感情,高度概括和浓缩,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到之处。故明人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少伯,乃王昌龄的字。清人宋荦说:“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龙标更有‘诗天子’之号”(《漫堂说诗》)。清人王夫之更把王昌龄的七绝推为唐人第一,说:“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类”(《姜斋诗话》卷二)。江宁是他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因写出了《雨巷》一诗曾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这首名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不可多得的好诗之一,因其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而让人读之回味无穷。《雨巷》的诗美魅力与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诗中之画”和“画中之画”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表现动态美,一是表现静态美。有鉴于此,莱辛说:“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因此,媚由诗人去写,要比由画家去写较适宜。画家只能暗示动态,而事实上他所画的人物都是不动的。……但是在诗里,媚却保持住它的本色,它是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它是飘来忽去的。……,媚(动态的美)比起美(静态的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①莱辛所言“化美为媚”,就是中国的化静为动。在作品中如何化静为动来表现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