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的神圣性是由大学教师的本真属性、大学生肩负的崇高使命及大学知识的先进性所决定的.但科学主义、功利主义与客观主义等价值取向给部分大学教师、大学生及大学知识的神圣性蒙上了阴影.大学神圣性的回归之路在于:教师须三省其身,强化神圣意识;学生当全力以赴,勇担神圣使命;大学教材作为大学知识的载体,当精雕细琢,回归神圣本位.  相似文献   

2.
杠天神仪式是豫南皖西民间信仰的一种祭祀方式,舞蹈是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担经挑"、"张公背张婆"和"麒麟舞"为例,重点探讨和分析了杠天神祭祀仪式舞蹈中神圣与凡俗的衍化、重合、同构等问题。豫南皖西庙会和仪式中的祭祀歌舞是具有自行性的艺术活体,它通过连续的显圣和多重力量的互动,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显现活力。  相似文献   

3.
一片槐树叶     
秋风呼呼地刮着,天气渐渐地凉了下来.一片被风吹落的槐树叶寂寞地躺在地上. "我已经变成废物了!"回想起过去在大树枝头快乐的时光,槐树叶禁不住悲伤起来. "快看,多漂亮的大船!"一声细小的赞叹声打断了槐树叶的思绪,一群快乐的小蚂蚁围了过来.  相似文献   

4.
大树的年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年龄,树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年龄。院子里的老槐树和小槐树为年龄的事还说过悄悄话呢!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风儿轻轻地吹着。小槐树晃动着脑袋问站在旁边一声不响的老槐树:"槐树爷爷您今年多大岁数了?"老槐树沙哑着嗓子说:"我今年已经130岁了。""130岁?槐树爷爷您是不是记错了!"小槐树有点儿不相信。老槐树说:"傻孩子,我怎么会记错。我每长1岁,身体上就多回个圈,再长1岁,就在原来的圈外再多1个圈。人们把我身体上的圈叫年轮。"风静了,老槐树和小槐树也停止了说话,好像在侧耳静听是不是有人偷听他们的谈…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化进程中,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W社区的"游神赛会"民间信仰活动在内容、参与方式、动机等方面都经历着世俗化与理性化的变迁.在这一变迁中,W社区"游神赛会"呈现出神圣性与世俗性、组织性与分散性、全民性与个体性并存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在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的同时,对于未来社区发展有着值得注意的社会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复杂的缠绕——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树书屋”的槐树在鲁迅的生命体验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小说中,槐树的“阴树”特征都与鲁迅身上的“鬼气”相契合;槐树的“茂树”特征又与鲁迅个体生命力的萎顿、人世变幻的无常相背离;槐树作为鲁迅与周作人曾经“兄弟怡怡”的见证,还成为鲁迅隐秘表达情感的机制.探求鲁迅与槐树的渊源关系,为深刻理解鲁迅“蛰伏期”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条别样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藤的命运     
我的童年是在乡村中度过的.在村头有一棵大槐树,村里的人都喜欢在树下乘凉,小孩子们也爱在树下做游戏.槐树伯伯总喜欢把最好的树荫给我们.   有一天,我在树根处发现了一根瘦小的枯黄的藤,它似乎已经奄奄一息了.它用微弱的声音对槐树说:"高大的槐树啊!您是那样的伟大,而且又富有爱心,看看您那繁茂的枝叶吧!这就是您伟大的标志啊!……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校园构建中高校团干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团干部作为团员青年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责任.而要使其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充分发挥其非权力性影响力.因此,高校团干部要正确理解和谐校园的内涵和重要意义,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才能和注重情感投资等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当"官"与做人、个人和团员青年、能力与地位等三种关系,才能与广大团员青年密切合作,言传身教,相互协调,使团的各项工作高效完成.  相似文献   

9.
神圣空间之所以"神圣",不仅在于其不同于一般建筑空间的外在形态,更在于其内部结构与装饰效果的崇高性,而空间内秩序排列的图像则反映了这种情状。图像叙事的田野研究是一种当下观照,而传统因素的"在场"则为图像之社会文化史意义的梳理带来便利。不过,图像之于空间的神圣性,还需"不在场的在场"的确定。"不在场"并非"不可见"的想象,而是可以借由代际传承的族群知识,或经由"降神"仪式"显圣"于既定图像的心理折射,即"在场"。因此,对神圣空间的研究,除了空间形态、神祇起源及仪式规程,也应关注空间内图像的布列格局及其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社会学界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分裂为文化与结构两大阵营,制度和精神的研究也分道扬镳.在特殊的时代和学术背景下,《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一文本成为讨论涂尔干“神圣性”概念的范本,而另一文本《教育思想的演进》中对于“神圣性”的探讨却长期被学界所忽略.本文通过仔细梳理与对比两个文本中对于神圣性“传染”和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讨论,指出涂尔干的教育史研究提供了对于“神圣性”这一概念的另一种理解.《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神圣性表现为偶然的、爆发式的、独立于社会制度的集体欢腾状态,而《教育思想的演进》中神圣性依托于凡俗的制度才得以实现,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化状态,并对集体欢腾的激情有制约的道德功能.涂尔干在教育史研究中对于制度和精神交互作用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抛开学术阵营的割据,通过制度研究进入对历史时代精神气质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