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有这样一句:“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着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对此句中的“胜况”一词,龚其康同志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辞海》中查不到它,所以怀疑它是“盛况”的笔误(见《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39期《是“胜况”还是“盛况”》)。我以为龚其康同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盛大;隆重:盛会;盛宴。”“胜”也有“优越;盛大;佳妙”之意,并且“胜会犹盛会。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诗:‘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见《辞海》)由此  相似文献   

2.
《科学启蒙教育》87年第二期刊载了范礼雄同志编拟的松滋1986——198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小学四年级自然试卷。我们认为该试卷第二题“选择填空”中的第4小题“水在地球上循环是受到( )的结果”的供选择答案均不确切。现提出来与范礼雄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拜读了林同志的《怜”苍苔,还是“怜”屐齿?——我对“怜”字的训释》一文(见《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五期),颇受启发。我不辞浅陋,也来谈谈这个“怜”字。“怜”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词。要掌握一个词,首先就得理解词义。“诃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因此,词汇中就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字典、辞书就  相似文献   

4.
一“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看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高中第二册:《樱花赞》) 查《现代汉语词典》,知“胜”有“优美的(景物、境界等)”义,如“胜景”、“胜境”、“胜地”等,而不见“胜况”。另查“盛”有“盛大、隆重”义,如“盛会”、“盛宴”、“盛典”  相似文献   

5.
中师的《语文基础知识》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词的本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叫本义”(第251页)我以为此说欠妥。其一,定义者与被定义者属两个不同的论说范畴。所谓“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而言的,是指词源学上所说的词的原始的、最初的意义。而“基本义”则是指词的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是就词的应用而言的。《语文基础知识》中给“本义”下的定义,其实应是“基本义”的定义,两者相混,颇有张冠李带之嫌。当然,“本义”与“基本义”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的词,它的“本义”与“基本义”所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如“老”,《段注说文解字》解释道:“七十曰  相似文献   

6.
《师说》“练习”献疑江苏南通县四安中学王益民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师说》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三大题题目要求是:“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其下编有三组小题,人教社配套《教参》均有“参考答案”。该题的1、3两组题及“参考答...  相似文献   

7.
读了张中行同志的《文义之间》一文后(见1980年第3期《语文教学通讯》),觉得“反义”一节中的提法值得商榷,现将该节摘引如下: “反义 (1)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周礼·地官·媒氏》) (2)其能而乱四方。(《尚书·顾命》) (3)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胜国’是因战败而灭亡的国,‘乱’四方是‘治’四方,‘敢’是不敢,‘知’是不知,这种与字面意义相反的情况,也要注意。”我们认为,例(1)中的“胜”和例(2)中的“乱”解释为“败”和“治”,这还是可以的,因为在古汉语中,的确是有一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与其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训诂学中称之为“反训”。然而,如果把例(3)中的“敢”和例(4)中的“知”也看作是表示了反义,那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了。先让我们来谈例(3),从句面来看,该句是否定式,然而从语气来看,它却表示了肯定的意味。为了调和形式上的否定与内容上的肯定这一矛盾,张文就将“敢”看是“不敢”,这是因为把该句看作是陈述旬了。然而,我们认为“敢”并非“不敢”,因为该句是反问句。现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五册知识短文《多重复句》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小题(见该书第146页),是大家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最近出版的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八四年第五期上,载有杨文泉同志的一篇短文,文章认为这个多重复句有三种理解、三种分析。现在抄录如下。(杨同志的引文中,“写好”后多一“了”字,“发  相似文献   

9.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有“烽火扬州路”这一句,课文编者对“扬州路”未予注解。有的同志把“扬州路”讲解为“州州路上”(见《高中古代诗文助读》),此说欠妥。  相似文献   

10.
《语文知识》刊登了一平同志的一篇文章:《刚、刚刚和刚才》《(以下简称《刚)。文章认为,“刚才”是指说话前不久的时点,是表时间的名词。“刚”“刚刚”表示动作或情况发生不久,是表时间的副词。它们在词性和用法上很不相同,意义上也有一定区别。文章具体从句法功能、作状语时允许出现的位置以及对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用法上的区分。根据我们的考察,我们认为,《刚》文的看法以及所作的区分就“刚”而言,是恰当的,但对“刚刚”来说,就有失片面了。因为  相似文献   

11.
唐弢先生《同志的信任》一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接受方志敏同志的重托,冒着生命危险珍藏和转递方志敏所写文稿的经过,表现了鲁迅是共产党人“能以生命相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辞海》上,“同志”这个词有三个意思:一、指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的人。二、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党成员相互间的称谓。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彼此间的一般称呼。《同志的信任》一文中的“同志”显然是指《辞海》中所列第二条释义。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艺界一般都称鲁迅为“周先生”或“大先生”(因鲁迅在周氏三兄弟中排行老大),表示尊敬和客气。那么,革命进步文艺人士最早是在何时称鲁迅为“同志”的呢?鲁迅对中共领导与成员又是怎样称呼的呢?  相似文献   

12.
读了《语文教学通迅》(一九八○年第二期)载邢铁华同志《“灵台”新解》一文,我又重读了鲁迅的《自题小象》一诗,觉得邢铁华同志关于“灵台”一词的考证虽属有据,但具体运用于这首诗的解释中,却不尽切当。  相似文献   

13.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14.
最近翻阅上海出版的《语文学习丛刊》第六辑,见到钱丰同志的《“扑朔”“迷离”试解》一文,觉得这一词语释义上的老问题,还有进一步来探讨的必要,就把自己的一点管窥之见,也提出来与大家商榷。《木兰诗》的结尾,过去解释虽多,但就“扑朔”“迷离”这两个词的词义和词性来说,完全不同的意见,实际只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是动  相似文献   

15.
读了袁士良同志《寡妇及其他》(《语文知识》1993年第11期)一文,笔者有不同的认识,现提出来和袁士良同志商榷。袁文对“寡妇”一词的理解列举了四种可能的答案。第一是“没有丈夫的女子”,第二是“失去丈夫的女子”,第三是“死了丈夫的女子”,第四是“死了丈夫而尚未再嫁的女子”。袁文认为:第一种答案,指“从未出嫁的女子”;第二种答案,指“离婚的女子”;第三种答案,明  相似文献   

16.
《诗经·卫风·氓》选在中师《文选和写作》的第五册。编者对诗中“复关”一词作注道:“复关,地名,那个男子住的地方,这里作为那个男子的代称。”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正确的。《文史知识》八四年第二期所载罗春初同志《说“复关”》一文也提出了同样的非议。他认为:如果解释“复关”为男子所居之地,那么女子“泣涕涟涟”、“载笑载言”就显得不合情理了。理由是:“不见复关”、“既见复关”都是在“乘彼(土危)垣”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土危)垣”和“复关”之间的距离不变,怎么一会儿“不见”,一会儿“既见”呢?怎么一看到“复关”就一个人“载笑载  相似文献   

17.
李冲 《语文知识》2004,(6):39-39
①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本表不再举出词例。(《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见高中《语文》第二册附录) ②无论任何时候,文学创作必须源于社会生活。(《“源于”和“缘于”》,见《语文月刊》2002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18.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9.
词语变换题是语言训练的一种常见题型。可同学们往往由于答不得法而言不达意,这里介绍一点方法,供同学们答题时参考。词语变换题有两种形式,一是换词,二是去词。先介绍换词题的解答。例:“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以我的老师》)句中“敲”能否换为“砸”?为什么?解答这类题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回答“能”或“不能”。第二步:区别两个词,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区别的标准。一般地是从词义的轻重、词语的范围和程度大小、词的感情(或语作)色彩、语气的强弱等方面考…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教师进修教材《文选与习作·语文基础知识·幼儿文学学习辅导》一书中的第14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 二、读下面一段话,写出划“____”的词在这里的词性(名、动、形、数、量、代)(附答案) 欢笑(动)声(名)把我(代)带进(动)了儿童(名)世界(名),我仿佛年轻了许多(数)。…… 那么,“许多”这个词真如答案中所确定的是数词吗?我认为,“许多”在这里不属于数词,——尽管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把“许多”划归“数词”类的。 诚然,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许多”具有数词的某些特点、用途和作用,其主要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