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硕 《考试周刊》2015,(9):134-135
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多频考点,在命题上常以图表为切入点,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变式坐标图、等值线图、玫瑰图及数据表格等,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特征、分布及成因的掌握状况。本文主要探讨气候类型判读法之"三步走"在图表类题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知识可视化是指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的图解手段,可以分为概念性、过程性和应用性知识可视化。专题地图是应用性知识可视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知识传播的有效载体。教学专题地图类别的合理划分,以及面向知识可视化教学的分类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地理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3.
不论在高中地理(必修一)有关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还是在高考文综科目中关于某个国家或地区气候问题的判断、分析,我们都会接触到气候直方图。气候直方图是将所收集的降水量测定值,分为几个相等的区间作为横轴,并将各区间内所测定值依所出现的次数累积而成的面积,用柱子排起来的图形,也叫做柱状图。此图中同时在纵轴上反映各月气温,并用曲线表示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及考情分析】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必考点,是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本节课是必修第二章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此考点所占分值比重不断提高。从历年出题方向上看,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进行区域气候类型判读。【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特点,但是还缺乏对原理和规律进行独立归纳的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5.
气候类型是高中自然地理气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从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着手,而常见的问题是给出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给出各月气温和降水的数据表,这种气候类型的判断可根据如下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6.
艾火明 《考试周刊》2011,(48):172-172
在地理教学中,气候类型的确定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各种考查气候类型判断的习题和检测试题中经常出现。由于全球气候类型众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更说不上准确判断。无论考题如何变化,判断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一、根据某地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这种考题通常是以气温变化曲线——降水柱状图或是图表资料等的形式给出某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由于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是由气温和降水这两大气候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7.
姜兴伟 《地理教育》2015,(Z1):81-8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通过对前一节"地图的阅读"的学习,已使学生对地图有初步了解,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地形图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地图类型,故具有地图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即地形图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学习中是较为基础和重要的一节。  相似文献   

8.
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均编排了大量的自然地理景观图。而以往的复习教学多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知识覆盖面的广度,鲜有教师关注自然地理景观图的分析与运用,学生对自然地理景观图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符号化、形式化的层面,较少思考景观图背后所蕴含的地理知识逻辑、思想方法和价值意义,综合思维培养有所欠缺。文章围绕自然地理景观图的判读,借助由浅入深的提问,从自然景观图特点、区域判读、时间判读、时空综合等方面组织教学,深化学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观念,增强学生关注时空信息的意识与分析比较区域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育》2013,(9):27-33
高考命题特点(2011—2013年):①从考点分布看,题目更多集中在气候成因分析(34题)和气候特征描述(20题)上。②从信息呈现看,多以区域图、气候资料统计图表作为信息载体。③从题目设问看,同题目多考点揉合设问。如气候类型判定和分布同呈,全球变暖和影响共现,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自然带等渗透。④从能力要求看,侧重于考查图表信息读取能力,调动运用气候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说明实地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影响等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因此,对世界气候类型的分析,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气温特点,归纳它们的共性,把世界的气候分成4种基本类型。再依据降水量的特点确定某种气候类型。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知识结构,又降低了知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1.
一、考纲解读与考点分析 1.考纲解读 本部分内容在全国卷和新课程卷中的要求差别较大。全国考试大纲中包括: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地球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不同成因热带雨林气候一般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之间,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盛行上升气流所致。如亚马孙河流域、刚果盆地、东南亚等地。但在南北纬10°-20°附近地区,应该出现热带草原气候的地区却出现了热带雨林气候,如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巴西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海地)等地,主要是因为地处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坡,经过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大量的地形雨,加之附近海域暖流的增温加湿作用,使其具备了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条件;同时,  相似文献   

13.
一、学会提取“景观图”中的特定空间和时间信息 任何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有些景观还成为一些区域的象征和标志性景观。如北京的天坛,悉尼的歌剧院,纽约的自由女神,热带雨林,荒漠等,它们都出现在特定的位置,由此可以推测景观所在区域的其他地理事物和现象。有些景观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会出现,如北京的香山红叶,候鸟迁移,潮汐等,由此可以推测景观图所示区域的季节和时间。  相似文献   

14.
15.
周婷 《地理教育》2014,(7):44-45
中国地图出版社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气候与人类活动”一节将世界气候分布及气候类型特点等知识综合运用到分析丰富的实际生活事例中,既凸显地理学科特点——自然与人文结合,又彰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一、优化方法主要采取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上小组讨论、展示学习成果、小结、检测的自主高效课堂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观,也践行了新课改的目标——关注人的发展.课前布置自学任务,让学生主动研究实际问题,形成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课上讨论,是师生间相互交流想法、各抒己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展示自学成果的环节,无形中又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梳理教学过程既突出教学重难点,归纳总结能力也得到锻炼;最后的习题演练则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苏延清 《地理教育》2014,(10):22-24
正一、学习目标运用"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说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1951—2010年)图",分析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联系实际,探究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途径;逐步树立珍惜及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的思想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二、学习重难点与方法重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措施;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难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高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重要的文本类型。在山东高考语文试卷中,已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合并成"现代文阅读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基于其自身特点及命题方式,我们称之为"信息类文本",它是强调综合素养的任务群阅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思维科学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分析的,创造的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正一、考点扫描(表1)表1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的高频考点与命题视角高频考点命题视角地壳运动地壳物质循环与岩石选取新颖的图表、岩石的形成、景观图为背景考查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成因的判读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由于图像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变化过程清晰,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特点,因此在生物习题中经常出现。对于坐标图像类问题,可以分别从点、线、面、形等角度进行突破。生物习题图像中的点是认识图像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