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也是我国语文课本里的传统篇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别里科夫,传统观点认为他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别里科夫真的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吗?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叫卫道士。卫道士是指捍卫保护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的人。例如鲁四老爷(鲁迅《祝福》)捍卫保护封建地位的思想体系,他可以说是封建思想的卫士,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我们看不出别里科夫拥护沙皇专制制度的表现。审读全文,别里科夫所说的不过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只要不出乱子就好”。别里科夫并没有直接扼杀新事…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就者,无不对其事业有强烈而浓厚的兴趣,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如此。因而,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都是说的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3.
卫道士乎,牺牲品乎?——兼评别里科夫的典型类型●安徽程敬原《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中的套中人别里科夫一直被认为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详见课本预习提示和教学参考书)。最近又有教师撰文否定“卫道士”之说,发表新见解——别...  相似文献   

4.
别里科夫是19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在其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运用夸张、幽默的艺术手法塑造出来的形象。对于这一形象,人们往往看到更多的是他可憎可恨的一面,而忽视了令人可悲可怜的一面,别里科夫其实是可悲可怜的,他只是一条被套子套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是一个在专制制度压抑下懦弱苟活的小人物,读者更应该为他呐喊。  相似文献   

5.
6.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结婚了。新婚生活是幸福甜蜜的,但华连卡毫无幸福甜蜜的感觉。她足不出户,因为别里科夫总对她说:“亲爱的,结婚后的女人可不能整天在外抛头露面,那不合规矩!”不久,华连卡与他大吵了一场,原因是华连卡要办个圣诞晚会,但别里科夫坚决不同意。  相似文献   

7.
邓维策 《师道》2008,(11):14-15
“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相似文献   

8.
别里科夫死了。确切的死期是在俄国大革命的前夜,丧钟敲响在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的结尾处。作为一个迂腐守旧的艺术形象,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必然的结局。别里科夫是在极度苦闷和悲哀中死去的。顽固守旧,整日的惶恐不安,使别里科夫活得实在太累了,“哪怕是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他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嘴里还老是不停地念叨:“千万别闹出乱子来。”如果只是行为怪癖,也许他的死期还不致于那么快,致命的是他把情感和思维方式都装在一个无形的“套子”里。当他看到一位同事和他的姐姐骑自行车时,立即脸色从发青到发白。  相似文献   

9.
《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消极腐朽令人憎恶的别里科夫。他被视为一个公害,成为了世人都唾骂的公敌。但是,我却不全这么看。首先,我觉得别里科夫很可怜,他很孤独也很无助。试想:虽然在当时的那个社会里,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也确实带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来”,无形中给世人套上了一个锁链。但是为什么在他刚刚开始“装进套子里”的时候,没有人去帮助他,开导他跳出套子?难道说在他还没有变得顽固僵化之前,他没有朋友?难道就没有人能够因为人性所固有的爱心或者同情心去帮助他、救救他?所以,我认为别里科夫会变得那么消极腐…  相似文献   

10.
别里科夫终于决定结婚了,和第一个待他诚恳而又亲热的女人——华连卡。结婚的帖子发出去了,没有人不想推辞,但又不能不去。  相似文献   

11.
<正>《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对于作品里面的主要人物——别里科夫,通常都将其理解为庸俗、抗拒变革、担忧所有的新生事物,乃至可怜与可笑。而如果通过外部环境与内在精神的深度分析,则能够发现,这种论述虽然不可谓之错误,却颇有狭隘之处。别里科夫形象虽有大环境下的愚昧之感,但同时也有其内在精神的演绎,同时,通过与另一人物华连卡的对比,让主人  相似文献   

12.
刘海云 《学语文》2020,(2):48-49
别里科夫遭受着"身体中毒"与"思想中毒"的双重折磨。过程是痛苦的,结局却可能成为了一种救赎。[1]悲惨的死亡现场无须赘言,闪电式的"无声之别"更耐人寻味,更引人深思悲悯。  相似文献   

13.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生活在俄国沙皇专制中的一个苦难人。他从一生下来就被笼罩在毒气中,内心深处的保护意识使他一言一行都小心翼翼地恪守着传统规则,否则他将惨死在这毒气中。在这样的环境下,试问谁能舒心地喘一口气,谁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呢?他只是用最平凡的心来保护自己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只有一切遵循旧的法则,才能平安地过日子。然而内心深处的恐惧使他不得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多么希望能够摆脱这个可怕的世界!在他的心中,这就是他惟一能存活下去的方法。他不只时刻保护着自己,对于别人他也给予了诚挚的关心。当他看到…  相似文献   

14.
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别里科夫先生,这都是您的专用名词。其实,我真的很羡慕您,您可真有一套,“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还有那装在套子里的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这也难怪有人  相似文献   

15.
蒋老师导语: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中的情节或人物都会有一种联想,或者说加以发挥拓展,设想合理的结局。本文就是对课文的续写,即对别里科夫之死作了一种延伸的想像,设计了较为合理的情节,使人物性格的发展也有较为合理的依据,同时还注意了行文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别里科夫住院了。你可别认为他是从楼梯上摔坏的,其实事情是这样的:那次他从楼梯上滚下来,被华连卡撞个正着后,从此他就更加套中化了。他回去后立即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这就意味着他和华连卡的婚事不了了之。第二天,别里科夫到眼镜店换了一副加大加厚的墨镜,到一家古老的服…  相似文献   

16.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进行到别里科夫结婚的悲喜剧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句戏语"宁要套子,不要妻子"更让课堂笑声一片.在"套子"与"乱子"的冲突中,别里科夫就此一命呜呼,进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套子--坟墓.备教时我就留意到,墓志铭在文中是一处"空白点",能不能让学生给别里科夫写墓志铭?这能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决定尝试.课堂上,我先以几则名人墓志铭作了引导:  相似文献   

17.
对于学校来说,新课程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管理者、教师、学生),教师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一、通过“别里科夫追悼会”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同时以写促读,以读带写,使学生既能深入掌握课文内容,又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根据课文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好多经典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其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总能深刻的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古今中外的作品莫不如此。相比较而言,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所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描写的别里科夫,却又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比如说人们所熟悉的不是别里科夫这个名字,而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样一个称呼。尽管从全文的行文来看,别里科夫这样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行为非常荒诞,与一般的人格格不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所体现出来的行为与思想,都有着深深的被套子装住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我想通过别里科夫与华老栓的比较,可能更容易清晰地看到别里科夫的典型意义。我们先从华老栓说起。华老栓是旧时代劳动群众的悲剧形象,他的悲剧性不在于他经济上的贫困,而在于他经济上的贫困与思想上的愚昧的尖锐对立。贫困,这从本质上说明他被统治被压迫的阶级地位,这种被统治被压迫的阶级地位要求他迅速觉醒,为解放自己而斗争,而愚昧却象个巨大的幽灵,在灵魂深处对华老栓实行最严密最残酷的统治,他不仅不能理解夏瑜的革命壮举对解放自己的意义,连他自己被欺凌被侮辱的悲惨人生也习以为常,麻木无知。他这种被统治被压迫的阶级地位和不自觉地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俘虏的悲剧现象,正是他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的美学价值和典型意义所在。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华老栓的悲剧,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群众在精神上的毒化,揭示了中国国民身上的那种沉重的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