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课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疑,这触及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即以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根本任务,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内化”是语言运用的前提,即只有当学生把文本“消极语言”内化为“积极语言”时,才能流淌于口头、笔端,为我所用。反观时下一些名师的语文课堂,无不注重文本语言的内化,采取多种手段和策略,使学生与文本达到“与我为化,人文合一”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白云 《吉林教育》2006,(10):54-54
一、以琴声为切入点,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学中,我抓住词语“断断续续”,请同学们自由感受,体会琴声的不连贯,体会弹琴者的不熟练,而恰恰在这不熟练之中,引导学生体会出盲姑娘弹琴的艰辛,进而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抓住句子体会还从那里可以看出盲姑娘爱音乐,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为下文贝多芬情感变化打下伏笔。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短篇小说《故乡》一中对中年闰土的描写有这样一段话:“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其中“手里提着一个纸包”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其实不然。从后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小纸包并非什么特别的东西,而是一包干青豆。“一包干青豆”在这里有其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课程标准主张语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正是对阅读教学的解放,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作品主题、形象、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甚至将作品的价值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本质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  相似文献   

6.
“空白”理论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生命体验和形而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低年级阅读目标前两条就是: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门槛并不很高。但低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也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阅渎教学就解开了镣铐跳舞,各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层出小穷,繁花落地。一时间,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多声部合奏曲。因此,很多老师对于阅读教学.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更能尊重异端,容纳叛逆。于是,《亡羊补牢》既可以被解读为追悔已晚,也可以理解为为时未迟;《落花生》中,花生的朴实无华未必是理想的人生,石榴、桃子才是既好看又实用.尽善尽美——诸如此类现象精彩纷呈。[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前些日子,听一位青年教师上示范课《放弃射门》,在教学完福勒的两次放弃射门后,青年教师让学生围绕“福勒放弃射门对还是不对”进行辩论。全班同学根据自己所持的观点自动分成了两方。正方:福勒放弃射门对。一个人的生命比一个进球重要。福勒不放弃射门,就可能踢伤西曼,甚至可能使西曼失去生命。反方:福勒放弃射门不对。因为福勒踢伤西曼,责任在西曼,福勒并不犯规。如果每个队员都像福勒那样主动放弃射门,那么足球比赛还有什么精彩可言。正方:可是全场观众,甚至连支持对手的观众也为福勒放弃射门的行为报以热烈的掌声。反方:如果福勒放弃射…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没有受过相当的要问讲习的训练或是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工夫的人,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移情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收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情趣。  相似文献   

12.
张红梅 《河南教育》2005,(10):19-19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吴揽月 《考试周刊》2012,(28):50-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基于新课程阅读理念背景,反思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现状,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误区;力图寻求新课程文本解读的新思路,努力构建"生成性状态"的语文课堂。一、"文本解读"新解洪镇涛先生认为:"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解读  相似文献   

14.
邢伟轩 《山东教育》2012,(Z2):42-43
语文就像浩渺无限的大海,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会惊奇地发现,那波涛汹涌的朵朵浪花皆是美的结晶,构成了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语言的好坏决定着文章的优劣,因而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选择生动形象、凝练含蓄、新颖而  相似文献   

15.
文本是文道质的和谐统一体。《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是阅读教学中人的资源,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物的资源。如何对文本进行正确地解读,笔者认为一定要找准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培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习惯,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对话之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是其他对话的根本。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特级教师薛法根有一句精辟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教师在学生和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做令学生讨厌的“第三者”。怎样扮演这个“红娘”呢?下面以《丑小鸭》为例,撷取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8.
鲍虹霞 《新课程研究》2009,(12):141-142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双方是平等的、合作的,在语文课堂中,不仅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有效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内涵,感悟表达技巧,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时常发现很多"无效化"的阅读。对于文本,我们并不需要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去细细品读,而是应该有选择、有侧重地去阅读。一、文本关键词句——品一品关键词句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整个文本起到升华作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本关键词句找出来再放回文中去品味,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整个文本所表达的深意。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作者用不多的笔墨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奋发向上、不为命运所妥协的司马迁。纵  相似文献   

20.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然而,在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有些课堂“对话”中出现了为求生成,淡化文本价值;追求形式,弱化文本内容;盲目拓展,虚化文本意蕴的倾向,对话变了味,走了形,值得引起重视。本文试着就课堂“有效对话”要立足文本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