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语文文本解读是教师通过对文章潜在内涵的挖掘,构建文本的本质意义,并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本解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实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融合。因此,教师文本解读方式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对于提高语文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教材文本解读问题,难以回归教材本真。基于此,本文试图对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问题进行探讨,以探寻相应的解决对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为中学语文文本教学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陈建辉 《学语文》2004,(11):16-17
《南州六月荔枝丹》要说明的内容很多,但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因其肩负的任务不同,解读文本的目的也不相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文本、获取教益的效果。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本文主要谈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材足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过程.  相似文献   

7.
张建双 《成才之路》2011,(21):82-82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那么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相似文献   

8.
我教<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创意如下: ●激趣--苏子难舍荔枝味 1093年,天才诗人苏轼被贬至南岭惠州.较之于京城,惠州是个蛮夷之地,然而苏子却似闲云野鹤,落得逍遥自在;甚而口占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好个"长作",荔枝竟有如此魅力?据说,此诗传到京城,当朝宰相章悖慨然道:"苏子瞻竟然如此快活?"于是一贬再贬,贬到海南儋州.浑不知,儋州的荔枝比惠州更甜,差点让苏子忘却了贬谪之苦.  相似文献   

9.
朱颖 《教育艺术》2003,(3):56-58
在说明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有三部曲。教师总是先从文章的结构着手,要求学生掌握该篇说明文安排材料的顺序,或空间、或时间、或逻辑、或制作程序,对号入座;其次再分析文章抓住事物特征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再细琢说明用语。久之,形成套路。 职高语文教材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优秀说明文,此文除  相似文献   

10.
在长时间面对应试考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对文章的分析基本上都参照了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不敢在标准答案之外的任何一步中行走,但是其实文本非常多更深层次的含义没有被解读,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的能力,学生分数的提高并不代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目前的很多形式来看,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非常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深思,教师分不清什么样的解读才能够算是正确的文本解读。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要解读,但是不能随意解读,因此,如何对中学语文教材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也是如今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曹红玉 《成才之路》2013,(35):24-2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深度解读文本中的知识和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文本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阅读鉴赏一般是指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交流获得的一种心灵上的美感,并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同时它也是与一种客体的作品共同作用、共同完成的一种审美认识的学习过程。所谓多元解读,就是同样的阅读文本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或同一学生处在不同的氛围之中,所引发的一种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感应,当然,作者所触动的思维流程不同,所产生的心灵震撼也会不同,所引起的联想、启迪不同,所构建的知识也就更不同了。  相似文献   

13.
徐哲野 《语文知识》2014,(11):20-22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言:“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本解读的质量与深度就决定了这堂课的质量与内涵。然而现今,在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线现场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语文教师往往在扮演好自己的课堂角色方面表现出色,如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精心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预设并解读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等等,而在文本解读方面却是令人担忧:常常解读不到位甚至出现错误解读。更为糟糕的是,许多一线老师甚至从未意识到这个问题,或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不知道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是一名县级中学语文教研员,每年都要深入课堂听课60多节。作为常规的教学调研活动,基本上听到的都是原汁原味、不带任何修饰的常态课,虽说不乏精彩的课,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课乏善可陈,"面目可憎"。许多教师更多地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而忽视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课堂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乱象丛生:不读文本的有之,全盘拿来,照"案"宣科;浅读文本的有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错读文本的有之,随意而为,胡乱发挥。  相似文献   

16.
影响经典教材教学解读的因素很多。过去教材编写,文学作品归于文章文体,从文章学角度进行教学解读。新课标实施以来,教材编写重视文学文体,但教学解读的文章学视角依然隐约可见,对文学文本的"这一篇"特点重视不够。文本的教学解读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甚大,通过删改、阐释,一些作品的主题被改变。解读者不熟悉作者创作思想、写作背景,不重视艺术观念的更新,导致文本误读。经典教材教学解读存在的问题会削弱学生审美意识乃至个性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当以学者化方式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加快知识更新。  相似文献   

17.
凌宗伟 《江苏教育》2014,(22):29-32
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本文从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有"问题",自己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的观点。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最要紧的就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了,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能力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既讲求理解,也凸显建构;既着眼整体,也关注局部;既留意确定,也注重模糊;既突出多元,也重视一元.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策略主要是:体现审美性;突出生成性;讲求个性化;追求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笔者是一名县级中学语文教研员,每年都要深入课堂听课60多节。作为常规的教学调研活动,基本上听到的都是原汁原味、不带任何修饰的常态课,虽说不乏精彩的课,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课乏善可陈,“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解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印象、随感式的,另一种是"深度解读"。前者不需要很多理论准备,更多地依靠悟性和平时的知识积累;后者则必须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有较多、较深入的了解,然后将其用于作品的分析阐释。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中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必须从作品的特点出发,要有针对性;根据文体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借鉴现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使用中要有所变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