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谈论喜剧创作时,我们曾经涉及到种种现象,如果我们把视角深入到最深层,就必然触及到喜剧的本质问题。 翻开西方古代喜剧史,可以看到:关于喜剧本质的论说,称得上是百家争鸣;但是,从总的倾向上去看,实际上不过是两大流派,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前者是从精神世界出发去阐明喜剧美学的本质,把它归之于审美感受、主观意识,甚而是绝对精神、客观理想。虽然,它们在主观因素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有所涉猎,并有一定的合理成份,是可取的;但是,从根本上看,由于把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主观与  相似文献   

2.
喜剧本质是属于喜剧美学中最深层的问题,显得抽象些;而喜剧美学中的真善美则比较具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感知、感受到。对真善美有了认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理解喜剧本质。 分析喜剧作品,首先看它是否真实,真实与否是喜剧作品的基础。从喜剧美学的意义上说,就是“真”。所谓“真”,就是指喜剧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现象和生活流,要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到21世纪,我国宗教学研究将会有一个超常的发展,其前景将是非常光明的。宗教研究本来是哲学研究题中应有之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第一哲学即关于有之为有的哲学宣布为“神学”;黑格尔曾突出地强调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尤其是宗教同哲学的内在关联;我们中国历来就有艺术、宗教、哲学统一互补的思想,《中庸》宣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鲜明地强调了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相通性、一致性和互渗互补性;我国当代哲学大师贺麟先生在谈到“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时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艺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由“从上到下”的研究方式向“从下到上”的研究方式转变。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在《艺术原理》之中,也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艺术家型的美学家”与“哲学家型的美学家”——即具有“哲学素养的艺术家”和具有“艺术趣味的哲学家”之分。前者熟知什么是艺术和怎样创作艺术;后者虽然擅长于理论的建设工作,然而往往由于对艺术事实的陌生,使他们的理论建设归于无效。 这种情形,不仅在国外屡见不鲜,就是在国内的美学研究之中,也屡遭诟病。哲学家们会嘲笑艺术家笔下的理论太“语无伦次”,而艺术家们也毫不客气地将哲学家对艺术的阐述斥之为“胡说八道”;当美学家对“究竟什么是美的本质”和“什么是艺术”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却并没有妨碍艺术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23,(8):118-119
<正>本书立足中国传统,通过美学的方方面面,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生活的情趣性,这些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书中按照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等顺序层层展开,一步步提出了美学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作者用书信体的形式写作,始终以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把自己对审美、艺术、欣赏、创作、人生的深刻体悟呈现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6.
广播节目以接收方便独秀于媒体之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地融合于听众的审美活动之中。如何发挥其通感与联想的优势、提高主体的审美趣味,是我们应该很好研究和探讨的美学课题。审美主体──听众的审美趣味,是对广播节目质量层次、高标准的美学要求。法国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说过:“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美学’对于各种艺术有如北斗星。”黑格尔又说: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广播节目从采访、写稿、编辑到录音、播音、合成、制作,最后通过技术发射,传播出去,是一门严密性极强的综合艺术,只有以…  相似文献   

7.
人们往往将“商业美学”的研究等同于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有学者在辨析传媒“商业美学”概念时便指出:传媒是一种媒介,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从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审视,我们可以从理论基础和理论张力两部分,来探讨大众传媒的“商业美学”概念的合法性所在。  相似文献   

8.
所谓反思,即“再思”、 “反过来思”或“从后思索”,一切对现有的思想、理论的再认识、再思考都可称为 “反思”。在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理论的问世总离不开对旧理论的重新评价和认识,如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在批判柏拉图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哲学则根基于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反思。可见,人类自从开始自觉进行理论创作就把反思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使用了。但是,把反思作为一种理论来研究,则是到了近代,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时候才开始的。确切地说,反思理论的演进过程同时就是人类对自己…  相似文献   

9.
意境美学具有主客融通、情到意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薄震元教授把之归结为:“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①意境论熔铸了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哲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中国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呈现出异质同构、互塑共生的特点,而意境则是它们共同的美学追求和艺术评判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0.
金秋时节,在亚运会前夕,北京举办了一次国际喜剧、幽默节目汇映,连续播放了二十几个节目,其中电视剧(包括小品和集锦)十四个,影片十部,这是我国影视史上一件盛事。虽然参加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十七个,但却是当今世界喜剧创作的一个小小的窗口,它可以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当代国际喜剧创作的走向和特色。多少年来,喜剧创作题材多是从日常生活着眼,或贬或褒,来发挥喜剧这种形式的艺术效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风云一时的喜剧演员卓别林就从喜剧创作那种暗喻手法转而从正面抨击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拍摄了迄今累演不衰的讽刺喜剧  相似文献   

11.
十几年前,读过朱光潜先生的一部书,叫《谈美书简》,里边说过这么两句话,印象很深,对我启发很大。第一句话是:“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第二句话是:“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我想,这两句话,对我们研究翻译同样有用。做文学翻译,不能对原作之美熟视无睹,翻译失却了原作的美,无异于断其生命;做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不能不对美学有所关注,忽视了美学,文学翻译研究至少是不完整的。美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研究文学翻译美学,我一直有一种担心,怕这种研究或流于概念,或流于玄虚,给  相似文献   

12.
《重构美学》是德国著名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阐述当今美学问题的代表作。韦尔施批判性地思考了当代全球的审美化现象,阐释了美学和伦理学、哲学的关系,探讨了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作者认为当今审美过于泛滥,过度追求时尚,美学必须重构,美学必须超越艺术和哲学问题,必须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美学也必须关注当今科技的发展,重视听觉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大众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中国电视剧领域的某些理论问题被混淆 ,造成具体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读 ,并直接关系到电视剧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曾庆瑞、尹鸿两位教授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当下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了有意义的论争。本文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被虚设的语境 ,大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大众”是不同权力话语集团争相亲和的对象 ,反映在电视剧领域 ,大众对作品的多元的合理的需求被它们按各自的意图曲解。电视剧作为当代主要文化艺术形态 ,天然地承载着提升人们精神素养、文化品位、审美能力的使命。商业因素对电视剧制作的介入并没有改变电视剧作为艺术的品格 ,当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电视剧“美”的建构 ,而不是电视剧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图书馆领域的审美认识和改造问题的研究是图书馆学的新课题。“从审美上认识和改造我们的工作”这一提法基于以下认识:即各种人类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一定的审美因素,因为人总是把他的随便那一件产品造得使他感到美好或崇高,或做出足够使我们给以美好评价的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证明:人的合理改造周围世界的生产活动是产生美学现象和艺术现象的源泉。他们主张把人对现实的审美掌握和艺术掌握过程同世界的革命改造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包括图书馆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审美改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深山幽谷中的一朵无名野花引出问题,全书以不同角度讨论传统艺术哲学中“小中见大”这个重要观念。古代中国的诗人、画家在创作时,对于精心选取的描写对象能否“入画”,当然有其美学标准。通过这些审美的小趣味,在丰富的生活素材中找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场景。  相似文献   

16.
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从当代美学研究中脱颖而出,在解构之中重构了一种跨学科的美学形态。她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现代性理论》、《破碎的历史哲学》、《日常生活》、《人格伦理学》、《重构美学》、《永恒的喜剧》等一系列的著述中对现代美学的悖论进行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美学对播音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渗透,播音员们越来越注重播音艺术的美的追求和实践.在进行“再创作”活动的时候,正力图由被动型的接受转为主动型的审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丰富多彩的内容揉在一起,让真善美的信息准确鲜明生动地  相似文献   

18.
“喜剧更残酷:它粗暴地向我们揭示一切的无意义。”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中写道,“历史一直被看作是完全严肃的领域。其实,历史也有它不为人知的喜剧性的一面。正如性欲也有它喜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西方纪实美学理论重要的代表人物尼科尔斯,以四十多年来的学术成果在开创当代纪录片理论研究上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围绕他一脉而成的声音真义、分类界定和伦理关系等纪实美学理论思考,国内外学者相继争鸣,形成了系列学术热点。基于文本分析、国内外片例观摩、理论逻辑推理,在“亲而有间”“变与不变”“和而不同”的中西方纪实美学声音建构再思考中,本文探讨了“声音既是内容又是形式”、类型“框架”选择、伦理关系权衡下的视听组织几项内容,论证了纪实美学创作中同期声纪实性和录制者守约纪实精神的核心地位,分析了纪实美学理论发展、类型和视听突围与时代进展的关联性,强调了纪实美学在当代创作中使用写实和写意视听手法时应更注重声音的表现性,依托于声音纪实性材料和真实性材料做呈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 处在青春期的电视剧创作,这几年通过荧屏,万花筒般在受众眼里掠过,有那么多的好作品在我们心头留下了风姿绰约的倩影。多元的创作实践需要的是多元的理论阐释,不同美学追求的作品需要不同的审美座标来观照。理论的概括和归纳永远无法避免对复杂、多变的创作现象的牺牲,但是我们要力求避免牺牲有生命力的艺术现象,力求反映创作实践的丰富和活跃。否则,只能导致理论自身的苍白。创作的活力需要理论的张力。理论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