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故乡》中塑造了一个“豆腐西施”杨二嫂,对这个人物鲁迅虽然着墨不多,却给读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比喻。真使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2.
3.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中仅次于闰土的一个重要人物。尽管她形象鄙俗怪异、语言刻薄自私、行为可鄙可恶不及闰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让人同情,但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甚至比闰土更为感人。这是因为连小市民杨二嫂都生活无着自身难保,普通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是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的。有关杨二嫂在小说中的地位及作用,“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再赘及,本文只想就杨二嫂前半生的有关评述作些分析,目的是帮助读者较全面、客观地把握这一人物,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韩福林 《科学教育》2007,13(6):90-90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而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镇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  相似文献   

5.
雷琼 《华章》2013,(23)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代表作中《故乡》中塑造出的人物,是一个上世纪20年代典型的妇女。记忆中的杨二嫂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终日坐着,人都叫伊为“豆腐西施”,眼前的杨二嫂已经不施脂粉,颧骨突出,瘦的像图画仪器中的圆规,杨二嫂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的变迁所造成,本文主要从杨二嫂的变化中窥探当时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枷锁。  相似文献   

6.
题:有一块长方体形状的豆腐,长为24cm、宽为2cm、高为6cm,将它切成形状完全相同的4块,请问每一块的表面积是多少?  相似文献   

7.
杨小梅家开豆腐房。每天放学后杨小梅都要急急地赶回家帮着家里卖豆腐。一样的豆腐,杨小梅比她妈卖得好。杨小梅不用吆喝,甜美地微笑着,一个来小时,两板豆腐就轻松地卖出去了。杨小梅她妈昵,连喊带叫,两个小时,一板豆腐也卖不出去,气人不?  相似文献   

8.
康德曾说过:“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妈妈从外公那里带回了一盆含羞草,我欣喜若狂,连忙从妈妈手中接过花盆,小心翼翼地放在阳台上。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男人把天下弄乱甚至弄丢 之后,做君王的、做臣子的,特别是那些甘 心为君王鼓唇弄舌、摇旗呐喊的文人,总是 要找个托辞,把过错强加到女人头上,以证 明国家之亡与圣明的帝王无关。夏亡在妹 喜,商亡在妲己,周亡在褒姒……这种论调 后世称之为"女祸"论,即女人是国家灭亡 的祸水。依照这样的逻辑自然可以推知:吴 越争霸中吴国的覆灭定然和西施有关,是 西施亡了吴国。  相似文献   

11.
衣殿臣 《学子》2003,(2):53-53
人们在阅读古籍时,常会遇到“东施效颦”之类的故事,它不仅发生在丑女身上,也发生在文人身上,今天看来仍有记取之处。据《庄子·天运》记载:著名美女西施有心病,走路时便皱起眉头,邻里丑女见了觉得很美,走路时便也捧心皱眉。同村的富人见了,紧闭门户不再出来;穷人看了,急忙带着妻子走开。庄子写到这里,评论说:“彼知颦美而不知之颦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此后,“丑女效颦”便成了不善模仿、弄巧成拙的典故,常常被人征引,而且多用于讽刺。庄子的这个故事,虽有寓言成分,但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谈“自主”     
什么叫自主?按照词典的解释,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自己承担后果.就是最一般意义的自主。什么是自己?自己就是“我”,就是那个思想或行动的主体.那个思想或行动的担当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活着的人似乎都是“自己”,都在自己做事、自己思考、自己对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13.
“幽默商品”独树一帜 2002年从技校毕业后,20岁的我离开河南洛阳,单枪匹马来到义乌.既没本钱也无经验,一开始只能靠练地摊挣点小钱.摆地摊期间,什么样的商品新潮又好卖我就进什么,每晚都要把同行们全熬回家了,自己才舍得收摊.就这样做了一年“练摊妹”,我用勤劳和汗水换来了人生第一桶金——近两万元积蓄.后来机遇来临之际,我正是用这笔小钱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都说“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过,要我说呀,吕士豪这个男子汉,只能算一块“大豆腐”。说这话,我可没冤枉他。  相似文献   

15.
豆腐西施     
此文将“微不足道”的材料整合出“心灵美”的主旨。所写的三个同“钱相关的材料,缺一不可:“拾起硬币”——重视劳动所得;“‘陪(?)豆腐”——得理让人,献出劳动成果;“送还一元钱”——不取非劳动所得。将“心灵美”定位于“尊重劳动”——主旨鲜明而又集中。  相似文献   

16.
代一冯 《红领巾》2010,(5):27-27
昨天.我和爸爸一起做了一道菜.这道菜的名字叫“绝色豆腐”。首先。爸爸和我一块儿来到菜市场.只听公鸡喔喔啼(ti)。  相似文献   

17.
现在人们居家饮食,吃豆腐应该说是太稀松平常的事了,平常得几乎不值一提。可是对我,每每吃起豆腐来,就有一种别样的心情。总不免回忆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老家当小学教师时吃豆腐的事。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除了为人们塑造了小英雄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外,还勾勒了“豆腐西施”杨二嫂的美丽形象。说杨二嫂是美丽的,主要是因为杨二嫂作为“豆腐西施”而言的。  相似文献   

19.
施一新同志的考据(见《中学语文》今年七月号《“豆腐西施”源于〈何典〉》),有一个不能算小的疏忽:《故乡》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五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见《鲁迅全集》第一卷《呐喊》注释);就是课本原文后面,也明白印着作者自注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一年一月”。可是,如同施文所说,鲁迅却是在一九二六年刘半农先生校勘再版《何典》请他作序的时候,方才读到这本书的;这以前两三年,他仅仅在《申报馆书目续集》上偶然看到过  相似文献   

20.
我想自己做一道家常豆腐。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奶奶,想不到她非常支持。我们去菜市场买了一盒豆腐,可是这豆腐滑溜溜的,怎么切呢?看着我犯难的神色,奶奶指点我:切豆腐也是有刀法的,横一刀,竖一刀。我笨拙地拿起刀,按照奶奶说的刀法,划起了格子。虽然不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