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教师教育是伴随着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期间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的变革而经过了多次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引起了教育的变革,教育的变革引起了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师教育的转型。我想沿着这样的思路谈谈教师教育中涉及的教师专业化的时代要求和教师教育的制度建设。一、教师专业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变化看,教师角色经历了三次变化:第一次是道德本位阶段,教师是一种教化的形象;第二次是知识本位阶段,教师是教书匠的一种形象;第三次是现在,正进入人本发展阶段,教师是专家形象。也就是…  相似文献   

2.
<正>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实施的方向。在教育发展韵过程中,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有3种流派: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失业增加、道德沦丧、情感冷漠等困境,这些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依靠建立在某一种课程价值观的学校教育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反思这些个人和社会问题的产生,说明学校教育在课程价值取向上曾存在着严重偏差。于是,多元与融合成为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积极推行学分制,促进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它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它只有摆脱普通高校学科型教育的束缚,建立起能力本位的办学模式,才有可能真正办出高职特色,世界发达另家运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引进学分制,更适合高职办学实际条件及教学特点,更有利于能力本位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的形成,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甘昭良 《教育导刊》2009,(12):61-63
近10年来.尽管美国传统的家庭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特殊幼儿教育中,重视家庭因素以及强调专业人士与家庭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是一种家庭本位的特殊幼儿教育观。该观点认为,家庭是特殊幼儿教育系统的中心.教育围绕着家庭而规划,并以其个别需要为本位。  相似文献   

5.
研究     
美国提出为高中生建立高质量的工作本位学习项目日前,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工作本位学习项目(Work-based Learning)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世界上许多工业化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因素。这一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四个关键要素:工作本位学习必须有良好的结构,并有效纳入到学校课程中;学生必须有机会参与到工作本位学习中,并能对他们的学习进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教育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因为随着人们对清末民初成人本位实用主义语文教育的反思,使儿童本位教育和审美主义教育得以提倡。在此背景下经国语教育者和文学革命者对儿童文学教育的共同推动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7.
《当代教师教育》2016,(2):12-16
科学主义教师教育思想是基于科学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的教师教育思想体系,主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塑造和影响了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凸显出科学本位的教师教育观、标准本位的教师质量观、实证本位的教育研究观、知识本位的课程设计观、学者本位的教育主体观、讲授本位的教学实施观、控制本位的教师发展观等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通过对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案例分析,对能力本位教育的起源和变化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梳理了能力本位教育的相关概念,总结了有关能力本位教育的两大模式及其特点;具体阐述了高等教育阶段能力本位教育的概念、制度以及构成能力本位教育的内容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西方背景下的"学校本位"源流极为复杂,代表了教师教育的一种整体转向,表述的是在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思潮中衍生的一种以市场为本位追求教师质量的制度化的实践。我国实践中有"学校本位"的要素,但是,政策和研究层面上大规模的中国化历程并非教师教育领域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辅助策略。辨析中西语境中的"学校本位",产生了中国的"学校本位"之问,是顺理成章还是顺水推舟?顺水推舟的学校本位,没有教师教育连贯的制度设计和权力关系的变化,"学校为本"有可能面临"反反思"的危险,它们维持与巩固的或许正是课程改革力求打破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新情况下提出的一个老问题办教育是以学问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换几种表达:办教育是为了求学术发展,还是为了求社会发展,还是为了求人的发展;办教育是为了满足学术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在职业技术教育,这个命题有时还演化为是学科本位,还是能力本位,还是人格本位。在这里,学问或学术是一种文化的表示,社会有时成了国家的代名词,人就是指学习者或受教育者。这是一个老问题,构成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有教育者(代表着社会或国家的利益)、受教育者和教育或学习资料。他们构成了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在优势方面的结合.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2.
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问题--兼评职业教育的三种基本理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是三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基于岗位工种的“能力本位”只重视物而忽视人的内在精神的培养,基于道德概念的“人格本位”有失偏颇,基于人的职业变通力的“素质本位”应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就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就是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则认为教育就是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被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各执一端,强调了教育价值功能中的一个侧面,应当说,都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二者的共同弊病在于它们都把自己的出发点强调到了极端的程度,完全排斥和否定了另一面的合理性。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看成是同社会相对立独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学科教育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型的知识教育,是追求知识的丰博和高深学问的教育,是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则不同。它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它是一种与职业、与企业、与行业、与专业整合的跨界教育。横向整合的本质与诉求,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比学科教育复杂的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教育,成为必须要重视对接  相似文献   

15.
从价值体系来看,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价值多元时期,统一的价值规范已经失去它指导人们行为的意义,自我成为一种反思性的建构。从社会转型时期的突出特点出发,认识社会转型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出的挑战,进而明确传统的以“教化”为本位的教育应该转为以“内生”为本位的体验性教育,家庭教育中应该特别增多父母对孩子的有原则的宽容,而学校教育中应该特别增多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各种实践性的活动,教育应该作为一种资源为自我的反思性成长、解放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灌输的概念自古有之,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教育理念的灌输其本质是一种"存储式教育",它有着内在的哲学和心理学依据。道德灌输是一种知识本位的德育理念,是一个教化的过程,它忽略了德育对人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大基本要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开展。语文教育要力争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历史性转变。语文教育只有溶入生活,才会具有生命活力。语丈是最凸现人文性,充满感情的,在语文教育中多为学生提供和生活拥抱,与心灵对话的机会,可以点燃生命创造奇迹。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是一项合理的指导思想。通过对问卷和实验两种教学方法进行对比,讨论了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在高职英语的应用。实践结果可以证明,应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着科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教育“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学科本位”思想的体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构建“岗位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成为当前中职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课程体系改革可以有效解决中职教育长久以来存在的矛盾,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优化教师队伍,改变中职办学的低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20.
江峰 《教育探索》2002,(12):5-8
“能力本位”有三种不同的提法。“能力本位”作为一种社会理念或教育理念的提法尚未得到以普通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界的认可。素质教育理论在应对教育实践部门的要求方面存在着三个悖论。解决悖论需要重新认识素质与能力的关系。“能力本位”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实践理念。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以理性为指导。非理性因素虽能诱发隐性的教育目的,但以实践理性为基础的教育目的必定是显性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