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芳 《职业圈》2011,(5):89-90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相似文献   

3.
李军 《生态文化》2008,(4):12-13
这里。我就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和实践,谈三点体会。一、我们的理解对生态文明这个新概念,作为一个城市的负责人,一名实际工作者,我的理解是: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论和谐人格     
《文化学刊》2011,(3):9-9
彭进清、吴虹、陈坚良在《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和谐人格赋予人格以鲜明的价值内涵,它强调构成人格的内部各要素完整平衡、健康积极,表征人格的外部行为体现着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持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促成人的和谐性生存的社会,人的和谐性生存作为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既是人的生存之本,也是人之生存的终极实在。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2008,(6):1-1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建设和谐城市,让人们有一个宜居的家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形成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环境。 人文指文明,即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处处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还能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创建百年油田同样需要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强化以人为本,从而形成一整套富有个性的文化氛围,促进油田的和谐发展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陈玫 《职业圈》2011,(12):29-30
“和谐”既是人的理想追求,也是社会和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创建和谐企业。至关重要的是营造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将“和谐”的理念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并贯穿在企业的价值观、发展观和管理实践中,把企业办成科学发展、文明经营、诚信守法、关爱员工、活而有序的经济实体和社会“细胞”,谱写出了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立意很高的哲学思想,其代表着天、地、人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先哲于2 000多年前便开始追求的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目标,是我国哲学思想中的精髓部分。笔者就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相关研究,希望以此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谐”既是人的理想追求,也是社会和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创建和谐企业。至关重要的是营造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将“和谐”的理念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并贯穿在企业的价值观、发展观和管理实践中,把企业办成科学发展、文明经营、诚信守法、关爱员工、活而有序的经济实体和社会“细胞”,谱写出了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李月 《职业圈》2014,(5):45-45
在新形势下,抓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企业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进一步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姜启枫 《职业圈》2013,(30):132-132,134
目前,我国的企业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制定了整套适合自己发展的一系列制度,为企业发展定了硬框架,在制度履行的同时,不断追求人企合一的和谐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制度的执行与人企和谐关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在工作中认真加以对待。正确处理好。  相似文献   

13.
焦晓丽 《职业圈》2013,(8):120-120
企业内部人员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员工自身个体的和谐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心理健康就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自我认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一是身体、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论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关联,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这种联系日益紧密.科技进步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也影响和决定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正确认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不断完善科技对人的发展作用的评估体系,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实现科技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张帝 《生态文化》2011,(4):28-28
生态文化,是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概括,是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信念、价值理想、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尊重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了索风营发电厂在开发利用水电资源的同时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创"绿色文化",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人与自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关系的认识的经验.提出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一个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组成的立体性多维构架。所谓具体制度是指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之下或与之相关的、或者机构实体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体现与规范着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目标以及相应的社会与个体行为要求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比如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节能减排相关制度、新能源开发激励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  相似文献   

18.
人的自由有赖于社会关系的和谐,自由与和谐具有实践的一体性,增进个人的自由度与提高社会的和谐度是相依不离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和"的道理,"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有学者以"和而不同"予以概括: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2,(4):86-86
刘淼炜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总体上看都是在讲人的道德修养,其目的是整治社会秩序,其方略则是礼教德治。因此,儒家思想文化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尊重,既尊重人的自身发展,强调其道德修养,又尊重天下有序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人文林业是指在现代林业建设中从人的文化需求出发,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精神为指导,发展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保健、审美、心理等精神文化需求。因此,要弘扬森林生态文明,发展现代人文林业则是其关键。森林的人文精神。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的朋友,它为人类提供着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精神的保障和资源。同样,人类也本应该是森林的朋友、建设者和保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