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说《米》发表十余年来,众评论家从化、人性、精神等角度加以评说,而无人认识到这是作苏童有意考验评论界的一个圈套。事实上,作把“故事”写成了人物五龙的一个梦,故意没把作品写完,所以,有必要解开这个圈套并据之重新予以阐释,而这种阐释方法自然地上升到了一种方法论的意义,以留待诸家评说。  相似文献   

2.
在<有>这篇作品中,有两个亮点一个是方方精美的叙事圈套,为他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在内容上,作者把生活中沉重和无奈的真切体验推到读者面前,真可谓刻骨铭心.在这里作者投注了对女性命运、精神和情感的关注,本真而深刻地展示了当下现实生活中广大女性的生存境遇,以及在追求自我独立过程中的迷惘与挣扎.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以冷静、客观的笔调描绘了白鹿原两个家族半个世纪里挣扎、奋斗的心理历程.作者创造出一个复调的世界,把生活的原生态呈现给我们,而作者的声音和审美理想就蕴涵在"白鹿"的象征意蕴中对自由、健全的人性的期待和渴求.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以"颠覆"的手段极力突围着经验特殊性和有限性的局限,成就了<暗示>,成就了另一个自己.格局的再生将无可避免地掀起一场对固有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规范的迁移风暴.而<暗示>自身所散发出的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型作家发自内心虔诚而执著的精神"守望"和韩少功对言与象之外第三世界的"追寻"都是本文即将阐释的内容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曾使作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而<老人与海>则把硬汉精神升华到寓言的高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围绕"人,永不言败"的主题,在"老人形象"塑造上运用了肖像描写、正面叙述、环境烘托、心理描写、对话或独白、矛盾冲突等多彩多姿的艺术手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小说<活着>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和无奈.作者求真务实的创作追求奠定了作品真实动人的基础,作品体现的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以及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很好地阐释着"活着"的内涵和魅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北宋学者欧阳修的<易>学著述进行考察评说,指出欧阳修<易>学思想以"义理"为归依,落实于"人事"的特点;以及他大胆疑古,开启辨正经典之学风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浪漫"主要指的是一种生存心态和人生态度,一种人生行为的内在根据,同时也是阐释<风萧萧>的一个崭新的阅读视角.浪漫在徐讦的小说文本中超越了故事的表层意义,而成为突入作品精神内核的一种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9.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博伊德的<我的穿紧身牛仔裤的姑娘>是一篇十分优秀的现代主义杰作,小说作者采用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一个体弱、脑弱的现代人的生活故事,让读者从主人公虚幻的世界见其内心的真实,而这又恰恰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和梦的解析理论所要阐释的.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的<屈子之精神>与梁启超的<屈原研究>是屈原研究的经典之作.王国维侧重于从地域文化分析屈原性格形成的原因,梁氏则较为注重心理学的阐释.在他们运用知人论世、文学阐释等研究方法的对比中,亦可管窥2人学术研究风格的"和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20世纪最受争议的文学作品之一。长期以来,评论界对其展开了大量的道德伦理评价,并将其归为现代主义小说。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玄学侦探小说程式,论证《洛丽塔》是一部颠覆传统的玄学侦探小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文评理论总的倾向是不把写作主体“作者”作为关注的重点,或是把作者排斥于文评之外。布朗肖、巴尔特、福柯、德里达等文评家和哲学家宣告“作者死亡”的观点趋于一致,但说法及内涵不尽相同,容易引起误解。本文试图对以上四大论家的观点略作评介,指出“作者死亡”观既是反文学传统又是富有开创精神的先锋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13.
李美姗 《海外英语》2014,(4):167-168
Matthew Arnold is a great Victorian poet and a leading social critic."Dover Beach"is one of Arnold's most famous poems. Critics differ widely on how to interpret Matthew Arnold's choice of"Sophocles"in it. Many critics argue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reek author Sophocles in the second stanza strengthened the theme in a large degree by forming a contrast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past. Some others think that Arnold chooses Sophocles because he appreciates Hellenism. But most of the critics attempt to discover a specific reference to Sophocle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is going to discuss why reasons mentioned above can not explain the role"Sophocles"played in improving the theme of"Dover Beach"and prove that"Sophocles"was used by Arnold, a pious Christian, to grieve for the collapse of faith.  相似文献   

14.
《红字》是部多元主题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广受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其女主人翁海斯特.白兰更是倍受评论家喜爱。从比较狄姆斯代尔和珠儿父女这两个受到较少关注的人物的相似点出发,可管窥超验主义思想在《红字》中的体现;同时可以发现,霍桑与爱默生、梭罗的超验主义世界观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诗的批评法则或是标准,其实难以设定,尤其是各个批评者的美学观念与新诗形式的认定有其概念的差异,所以无论哪个学者设定了多少分辨新诗优劣的检验方式,在另一些相异美学思维的学者看来,或许只是一种不值一哂或是完全谬误的批评标准。然而,难道没有可以较为标准规范化的批评准则吗?难道就因为诗评家与诗人各自美学观之差异,就无法分辨诗歌创作的优劣吗?文章认为依旧可以提炼出三个方向来建构新诗批评的基本理论,并奠定新诗批评的基本方向:语言、意象与结构。  相似文献   

16.
The Responsible Anarchist: Postmodernism and social chang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recent years, the adoption of postmoder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within educational research has prompted strong critical reaction. For some critics (particularly Marxist researchers), the greatest fault of postmodernism is that it lacks an agenda for social change. This paper takes issue with this argument, and with four associated arguments: (1) that postmodernism disempowers those to whom it claims to give voice; (2) that it appeals only to intellectuals and has no practical value; (3) that it deni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 order; and (4) that it colludes with the status quo in its refusal to act. Addressing each of these points in tur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contrary to the view of these critics, postmodernism offers a powerful force for social change, through the acceptance of uncertainty, the acknowledgement of diversity and the refusal to see concepts such as 'justice' or 'society' as fixed, or as governed by unassailable 'truths'.  相似文献   

17.
“九天”说是扬雄以玄为本的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扬雄哲学思想乃至文学思想的形成在整体上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而“文必艰深”论则是扬雄重要的文学思想之一,自宋人苏轼对之作了严厉的批评之后,历代批评家大都对它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很少有人从扬雄思想的整体特征出发对之作认真的分析,更没有人把“九天”说与“文必艰深”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笔者认为扬雄“文必艰深”论本是建立在“九天”说的基础上,并与尚文的时代审美追求相一致,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并非一无是处,以往学者们对它的全面否定是不尽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自由教育与美好生活-施特劳斯学派自由教育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梳理了以列奥·施特劳斯以及艾兰·布鲁姆为代表的施特劳斯学派的自由教育观。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学派的自由教育观念,本文首先评述了他们之反思的哲学起点(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对相对主义的抨击)和现实起点(现代民主制度下自由教育的危机),继而就“美好生活”和“伟大著作”这两大主题提炼出该学派的自由教育主张及其背后的政治教育意蕴。本文认为,施特劳斯学派的教育主张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观,他们对经典名著的推崇,对于德性与教养教育的标举,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回顾近现代中国文论建设的艰辛历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很多,其中最根本问题是我们的理论精神力的源泉到底在哪里?我们理论的根到底应扎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斯特林堡(1849-1912)。世界现代戏剧之父。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他的代表作之一独幕剧《朱丽小姐》是一部典型的自然主义悲剧。讲述了一位法国贵族小姐朱丽爱上了地位低下的男仆让。而让鄙视虚伪的权贵。向往自由的生活。朱丽在虚伪封闭的贵族生活中难以生存。让又不肯同她一起逃脱牢笼。最后只好在困苦中自杀。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与场景布置。讽刺和批判了贵族的思想作风和生活方式。同时揭示了人受制于某些生物特性、听凭命运摆布的无奈。本文旨在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对《朱丽小姐》进行解读,从而揭示斯特林堡创作《朱丽小姐》厌女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