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2009,(16)
古人写诗词,特别注重炼字锤词,力求出现一字传神的精妙境界,诗眼便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之处.这传神之笔的得来,有时是诗人在不经意中妙手偶得;但很多情况下是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中苦吟所得,从贾岛的"推敲"到王安石的吟"绿",如此字词皆饱含着诗人的良苦用心,是诗人殚精竭虑、反复斟酌而写成的.诗眼往往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传神·准确     
×××同学问:《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语言有什么特色?概括地说,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传神、准确。先说传神。全文写扁鹊跟蔡桓公的四次会见,主要写扁鹊对桓公病情的判断。一见桓公,“立有见”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的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的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间接写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对桓公病情诊  相似文献   

3.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诗歌有“诗眼”。古人常常根据意境的需要,选择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词做“诗眼”,这样的词对于意境的塑造及思想感情的表达至关重要。2000年高考题《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选项:“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这道题就是考诗眼“闲”,不过此为“无聊之闲”而非“闲适恬淡之闲”。“诗眼”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诗眼”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动词是表现事物的动作和情态的,常作为“诗眼”。例如: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古典诗词扰如一朵瑰丽的奇葩,以其高度凝炼、传神、抒情的语言特点,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必须细细咀嚼品味,努力领会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在世界各国林林总总的语言文字中,也许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中国古典诗词那样凝炼概括,言简意赅,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  相似文献   

7.
诗之所以为诗,不在其“形”,而在其诗学价值。诗歌翻译的关键在诗意、诗味、诗魂。  相似文献   

8.
清代王士Zen的神韵诗非常重视空白设置。其空白形式主要有三种:1、不粘不脱、不即不离;2、不一字,尽得风流;3、言外之意。中国传统的各门类艺术都有追求空白的思想资源,这是人们对神韵诗空白的前理解。  相似文献   

9.
诗眼     
考点分析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词性来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两句中,“凉”表面写“床凉”“天凉”,其实是写“心凉”,写心境的孤寂;“缺”表面写“树有缺口”,其实是写“人有缺憾”。“凉”“缺”二字弦外有音,一语双关,明则说此,暗则说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心中无限的落寞与无奈。  相似文献   

10.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用眼睛“说话”,用眼睛“传情”,用眼睛“解惑”,使其作为语言的辅助手段,让学生受到启迪和教益。教师要在课堂上正确地运用“眼神”,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内心的活动,要能从学生的眼神变化和面部表情上,“听”到他们无声的语言。比如,当学生的眼睛总是凝视着某一点时,多半是思想开了小差;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六册中古诗《小池》为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其情其景,美不胜收。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赏析。 一、体会意境美 泉水昼夜不停地流淌,轻轻地,轻轻地,没有一点儿声响;和煦的阳光照耀在小池上,池面如同镜子一样,树木的阴影清晰倒映其中;蜻蜓也不再翩翩飞舞,而是恋恋不舍地停在小荷上。小池的环境是多么宁静——无声的泉水,平静的池面,停息的蜻蜓。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浩淼璀璨的文化长河中,诗词可以说最为耀眼的。工整的语句表达,平仄押韵的节奏,丰富的思想内涵,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国人。不少学生在作文中利用诗词优秀的文句来激活、美化文章,妙诗入文,锦上添花。一、引用诗句点缀文章在许多佳作中,对于诗文的使用,最为常见表达的是直接引用,或"几个名人+几条诗句+议论",或"一个名人+几条诗句+议论"。用在标题、开篇、议论、抒情等地方,让文章有了诗意的题目、诗化的句子、诗性的语言,给作文增添绚丽的色彩。诗句入题,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句子中,能使全句皆奇的画龙点睛的字就是句眼。例如宋祁的《玉楼春》写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不仅使读者获得视觉的感受,而且还使读者得听觉的感受,“闹”字便是这句的句眼。又如宋朝王安石的一句名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绿”字,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行踪,而且还写出了江南的神韵,“绿”字便是  相似文献   

14.
阅读文章有“文眼”,审题立意有“题眼”,探究课文有“课眼”。原因是:紧扣“文眼”提挈全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文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眼提挈全文,从而领悟文章的中心。例如,指导学生预习《珍贵的教科书》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文眼”——“珍贵”为导向,认真阅读四段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题。预习中要求学生阅读第一段时,抓住盼书,暗示“珍贵”。引导学生感知:战争年  相似文献   

15.
诗眼桃花     
看“桃之夭夭(yao),灼灼(zhuo)其华”,于“吹面不寒杨柳风”中为我们奉献的一片“桃红柳绿”的春色美景,实为一桩旅途兴事。“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踏着春天的脚步,何处觅芳踪?“东风二月苏堤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在中小学课程教材、教育教学等方面加大力度落实革命传统教育。何为革命传统教育?指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的教育[1]。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对历史的求知欲异常旺盛,但由于革命时期的历史距离初中学生的生活较远,故可能出现初中学生不易理解革命传统精神,无法感受当时革命斗争的艰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禅的兴起对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参禅在于炒悟,作诗也在于妙悟,妙悟沟通了禅与诗。禅对诗的渗透,促成了以禅喻诗,化禅境入山水,增加了诗的意境。禅开启了诗的神韵,将妙悟注入诗论,对文艺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警策≠诗眼     
人教社全日制普高《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收有杜诗名篇《兵车行》,在练习中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结构艺术。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2.前人说  相似文献   

19.
诗眼的凸现     
诗歌语言中,那种最富于生命表现力的词汇常常被人们称之为“诗眼”。中国古代的五言诗,其基本句式是“二一二”或“二二一”,如“密林含余晖,孤屿媚中洲”;“凌霜桂影寒,野岸平沙合”之类。我们不难发现,当双叠的实词“二”标志着那些静态的意象时,诗句缺乏活生生的生命力。“密林”与“余晖”、“野岸”与“平沙”,它们放在一起毫无活力,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当单个的虚词即动词和形容词嵌入,就象画龙点睛一样,一下子使诗句活起来了。“密林‘含’余晖”,一个“含”字,把落日在密林树梢上渐渐隐没的黄昏景色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孤屿‘媚’中洲”的“媚”字,则使孤屿在中  相似文献   

20.
筑好诗眼     
于沙 《初中生》2002,(27):34-35
写诗,要筑好诗眼,这是共识。有人以为,“诗眼”可能来自围棋术语,因为,下围棋,有眼,棋子儿才算活;没眼,就闭气。这自然不无道理。但,我以为,“诗眼”来自于人的眼睛。因为,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以眼睛最具神采,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