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首我的军旅生涯和成长过程,感触很多。我能够从一个农村的孩子,成长为部队干部,有时还舞文弄墨,打心眼里感激党的培养和领导、同志们的帮助。而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母亲的纺车声。我的家在中原农村,生活一直不宽裕。我兄弟妹妹6个,父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我们成人已属不易,再供养我们上学,就愈显得艰难。为了家庭生计与我兄妹们的读书,我母亲的大半生就与一架木纺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嗡嗡、嗡嗡、……母亲的纺车声是童年的摇篮曲。在母亲的纺车声中我咿呀学语。在母亲的纺车声中我蹒跚学步。在纺车声里,母亲给我讲孟母三迁,讲凿壁渝…  相似文献   

2.
王淳华 《传媒》2001,(9):44
出于女人的天性,我请求陪同是否可以带我们去看看医院以外的普通儿童和普通人家.也许被刚才医院的无助气氛和我本能的同情所感染,陪同这次竟然破例同意我们可以挑选任意一户普通人家破门而入.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家的客厅里,至今一直留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与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一张合影;当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作为接待方的少先队代表,向访问中国参观全国运动会的萨马兰奇先生献鲜花。每每看到这张照片,一段萨马兰奇与中国举办奥运的往事一幕幕回放,如同昨日重现,浮现在脑海。1997年秋季八运会期间,那时我家住天原新村,还是上海市江五小学五年级4班的一名学生,少  相似文献   

4.
每次去探望父母,临别时,健谈的母亲总要我带上一大包礼物,诸如:奶油白瓜子、各色软糖、香浓辣酱等,都是我从小就爱吃的东西。"妈,这些东西超市里常有卖的,我  相似文献   

5.
难忘华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山同志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也许,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已经不知道华山的名字了。但是,凡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新华社记者华山气势磅礴的战地通讯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时代前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已空前发展,我觉得,新闻界不应该忘记华山同志,不应该忘记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纪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 战地记者中一颗耀眼的星辰 我与华山相识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抗战胜利后,我随新华社的先遣队从延安赶赴东北,途经承德时,被留在《冀热辽日报》工作了几个星期。这时,华山正在该报当记者。报社的编辑记者不多,吃住都在一起,几天下来,大家就熟悉了。华山给我的印象是:尽管他言语不多,但待人、做事都满怀激情。加上我们先后都在延安鲁艺学习过,所以很能谈得来。不久,党中央电促我们先遣队立即赶往东北,我便与华山匆匆地分手了。半年后,我读到了他  相似文献   

6.
难忘坚强     
经历过突如其来的地震灾情,每一个曾经娇生惯养或养尊处优的人都会变得坚强起来,包括孩子.  相似文献   

7.
难忘梁左     
在长达18年的主持生涯中,央视首位儿童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以她纯真甜美的形象、自然活泼的主持风格,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曾连续三次捧得“金话筒”奖。首次披露其成长历程和心路轨迹的《萍聚》一书,近日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本刊选其中一节。  相似文献   

8.
难忘郑州行     
“啊,我们回来啦!”“我们回来啦!”看.我们简直像一群蓝精灵,兴奋得不得了,因为我们从郑州回到了学校,回到了家。 回想5天的郑州生活,使我久久难以忘怀。因为在那5天里,有喜、怒、哀、悲、乐,更主要的是学到了好多知识,增长了见识,开扩了视野。 我们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参观,看到大记者、大编辑的工作环境,好羡慕。我渴望长大以后也做一名记者,去采访,去写作,把自己的文章拿山去发表。我们去河南电视台参观,见到了“沟通无限”的制片人以及河南电视台春节联欢会的主持人潘婷,还和他们合影留念,请他们为我签字,和他们…  相似文献   

9.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  相似文献   

10.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我祖父气坏了,向他连解释、带保证,说:"母亲什么东西也没给我们留下,我也从来不问她财产的事,更不用说私下给我们钱了."我六叔祖还不依不饶,指着祖父屋里墙上挂的一张画说:"这张画不就是值钱的古玩字画吗?"这可真应了我曾祖的那句话:"没来由".这张画挂在那儿不止一两年了,又不是现在才分来的.  相似文献   

11.
忧思难忘     
书生报国无它物,唯有手中笔如刀。邵云环在牺牲前一直笔耕不辍,《南斯拉夫为何坚决不投降》是她在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空中打击的第4天即3月28日从贝尔格莱德发回的。文章在提供具体的动态信息的同时,对南斯拉夫坚决抵抗的原因做了分析。这样,远在万里之遥的中国人民也能够及时了解战况,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及走势,并可以参考作者的分析,订正思想,做出判断。邵云环总是乐于传递最新的信息。发稿的前一天,南联盟军队总参谋部新闻部长诺夫科维奇首次就北约空袭情况举行记者招待会。邵云环根据会上公布的材料,勾勒出空袭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2.
师恩难忘     
从我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军报作为我的良帅,伴我走过了6年军旅生活,使我走上了新闻成才之路。6载师生情,在我心头凝成一个浓浓的情结,令我难以忘怀。1990年的3月,我从湘东山区的一个偏僻小镇来到了某部军营,因为在家就喜欢写写画画,所以在新兵这也没耐住寂寞,常写些小诗、短文之类,新兵连中的好人好事也常被我请到黑板报上。我的新兵班长是天津宝抵人,直脾气热心肠,见我有些小“歪”才,就天天跑到连部去帮我找报纸,我因此认下了《解放军报》这位“良师”。从此,我就享有了战友们羡慕的“特权”。课余饭后,在别人背条令。学政…  相似文献   

13.
总是难忘     
湖南日报,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已走过了60年历程。 尽管我离开过报社七八年时间,但前前后后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已度过了43个春秋。43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而在人生道路上则有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如同缠绵的美梦,不时萦绕在自己的心头。  相似文献   

14.
难忘徐迟     
陆潜 《编辑学刊》2001,(6):78-79
1996年冬日,一颗璀璨的巨星在我国文坛瞬间消失--他便是著名的作家、杰出的诗人徐迟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徐迟先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作的诗、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和译著,扩大而言,还有他的人品和他的死,都将会久远地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难忘青果巷     
我家于1940年2月租住常州青果巷133号.这是一所典型的清式江南民居,临南市河.该房原先为唐氏礼和堂的一部分,后又为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出生地.2012年10月,因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我们家离开了这个住了73年的老房子.我从青涩懵懂的少年到成长成熟的中年,有41年是在青果巷度过的.过去亲历的一切,如今都成了留在心底的怀念.  相似文献   

16.
难忘九运     
九运圣火,于去年11月25日在广州熄灭了,回想起那18个日日夜夜,真有些让人难忘。四年一度的全国运动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省、市、各行业体协,为了备战全国运动会都派出精兵强将,力争取得好成绩。作为在历届全运会上称雄的解放军代表团,更是不甘示弱,不仅要取得精神文明的丰收,同时,制定了双超“八运”的目标。我作为一名军事记者,记录好我国在新世纪举办的第一次体育盛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奔赴广州赶开幕刚刚结束“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采访报道任务后,领导又安排我参加全国第九届运动会采访…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年了。想起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的报道,内心还是十分激动。那年我21岁,是人民日报最年轻的记者。1948年深秋,我离开美丽的清华园,奔赴华北解放区。12月在良乡,组织上分配我到人民日报兼新华社华  相似文献   

18.
巴塞罗那奥运赛场的硝烟随着地中海的风轻飏而去,而这场辉煌的激战,已由新闻界的朋友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使其“久垂青史”。在和平时期,没有任何其它的领域可以同伟大的奥林匹克相媲美,她富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百余名记者矫捷的身影在奥运赛场的各个角落闪现,他们的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机敏的笔触,全面迅速翔实生动地记述了这一空前的体坛盛会,他们创造的一件件“新闻精品”,深深地打动了亿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心,纵然同巴塞罗那奥运赛场远隔千山万水,却因为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使人们感觉到空间骤然缩小了,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使人经受这场奥林匹克庄严神圣的洗礼!  相似文献   

19.
友情难忘     
那年冬天,我带着高考落榜的失意,裹一身国防绿来到塞外军营。连队驻地三面环山,能和外界保持联系的是一部电话和那条通向山外的环山公路。平时,营部的大卡车每周来一次,送来书信报纸和生活用品,遇上大雪封山,一两个月也难得来上一次。从内地小城来到塞外军营,地域气候的差异使初来乍到的我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刚开始,还为能有幸欣赏到一代伟人笔下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而欢欣鼓舞。可是时间一长,无书无报无广播的精神饥渴使酷爱读书的我兴致索然,无心赏雪了。我难以忍受那“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寂寞,只好把…  相似文献   

20.
难忘莫斯科     
沈在群 《新闻知识》2001,(10):25-26
集团新闻研究所《报刊业务探索》嘱我写一篇采访手记,讲讲赴莫斯科采访北京申奥的甘苦,并介绍一些没有披露过的新闻背景。说来惭愧,就是这么一篇很宽松的命题作文,都让我挠头不已。这次采访时间紧、任务重,在莫斯科7天,我情绪激昂,四处奔忙,时间像旋风一样过去,回来之后,又一直没能静下心理理头绪,现在要条分缕析地谈甘苦甲乙丙、新闻背景ABC实所不能。想了想,还是文分两块,第一部分记叙北京申奥成功前后,我在莫斯科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所见所感;第二部分是整个采访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细节。一相信大家都从电视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