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而荣格的"原型理论"研究在艺术研究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在艺术作品中原型意象的存在为心灵无意识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次,艺术作品中要表现出更加深层次的涵义需要对人类集体无意识做出说明。运用荣格"原型理论"研究和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原始意象的象征内涵,研究"原型理论"如何渗透到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者以及艺术作品受众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阐述体系,实现在艺术研究中的一大主题。也是要求现在的艺术创作者要创作带有原型的优秀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
大地母亲是荣格原型理论中重要的原型意象。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的女主人拉姆齐夫人集聪慧、善良和包容于一身,善待家人,帮扶朋友,是典型的大地母亲原型意象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邓恩诗歌,具体分析了邓恩诗歌中的原型意象,以说明邓恩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受到原型的支配,既是"艺术的工具",同时也是"更高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4.
阿尼玛作为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提出的重要原型,主要指男人潜意识中的女性原型意象。乔伊斯名作《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里几位重要女性作为斯蒂芬潜意识里的阿尼玛意象,对他从懵懂到成熟的不同成长阶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树木作为极具生命力的古老意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古代神话和宗教传说中,在文学作品中一再被赋予丰富的意蕴.本文以荣格--弗莱的原型理论为依据,阐述<圣经>和西方神话中的树木原型,并解读几篇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树木意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6.
原型意象与自主情结是原型批评理论家荣格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反思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表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寻根文学作家们受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自主情结”的驱使,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7.
荣格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进行补充,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在他看来,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原型。原型是一种在人类原始文化里隐藏着的"原始意象"。现在有民间原型研究的称法。在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世界中,不论是作品内容还是人物塑造都体现着荣格的原型方法。有神话原型的借鉴,也有仙话原型和民歌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原型体现。沈从文通过这些原型借鉴以及再创造,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8.
分析心理学是荣格带头发展出的心理学的一支。这一理论除应用在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外,在文学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原型批评、意象解读等。"梦"意象是李煜词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之一,承载了李煜复杂多样的情感。借助分析心理学的原理对其进行解读,并剖析其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9.
心灵的底蕴--荣格原始意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始意象是荣格心理学说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种人类古老活动的经验在心灵深处的积淀。文章试图以原始意象与本能、意象和原型的关系去廓清原始意象的真实涵义,并指出了原始意象提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克服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分裂的精神病态和危机,在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补偿、整合与转化中,创造和谐时代精神,追求心灵健康和人生意义的"自性和自性化过程"。脱离自性和自性化这个核心及其对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沟通与整合作用,望文生义地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解为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并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出发去理解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性质、宗旨和意义,是对荣格的误读。克服对荣格理论的这个关键性误读,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关于荣格原型批判理论再认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烨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1):129-130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家庭悲剧,很多批评家将剧中的玛丽·蒂龙视为这出家庭悲剧的罪魁祸首,因为她不断地吸食吗啡导致整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痛苦的深渊。但是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基础,从崭新的角度重新解读玛丽这一形象,可以得出玛丽是因为不能平衡无意识里的阿尼姆斯与现实中的丈夫詹姆斯·蒂龙,失去了生命驱动力,从而不得从现实隐入吗啡的世界以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13.
在精神分析学的语境下,通过荣格与弗洛伊德的比较,呈现了荣格象征理论的来源与特点,核心观点是象征来源于无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其生成过程恰与无意识表达自身的过程相吻合.在象征与符号存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将索绪尔语言学引入荣格的象征理论,为荣格的象征理论找到了语言学的基础,并尝试建构一种以语言学为基础的关于象征理论的研究方法.实践证明,将索绪尔语言学的启示运用到对荣格象征实例的具体分析中,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挖掘荣格的象征理论.  相似文献   

14.
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的问世,标志着"原型批评"理论的崛起。所谓"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是浸润于人类文学文化体系的各个层面,成为研究人类文学的起点。弗莱《批评的解剖》主要是一部原型批评(神话批评)的代表作,通过将《批评的解剖》的不同批评模式运用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可以窥见古希腊罗马神话别样的风采,也是将原型批评理论运用于实际文学批评的一次有益尝试。依照上述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找到符合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众多意象,也能够根据这如此众多的原型意象映衬弗莱理论的正确性与前瞻性,进一步让读者把握古希腊罗马神话除了赏析与文化的作用之外,更深层次地体现了神话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象征,是艺术诞生的一种原生形态。从服饰神话入手,运用象征艺术理论对其分析研究,对服饰神话上表现出的太阳、火光、英雄的表层原始意象进行阐述,并解释如何产生这些原始意象的象征艺术思维,深入探讨民族服饰神话象征这个斑斓多姿的意义世界,力图对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民族服饰神话有所把握。  相似文献   

16.
观众对于纪实片的心理欲求和期待视野,是在人类几千年现实文化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和几十年接受写实风格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千百年占据思想领域的模仿论和反映论的艺术观潜在影响下积淀而成的.电影独有的活动照相特性、认为电影"先天性"地负有客观性的电影理论、荣格的"人格面具"论、后结构主义电影理论中的"镜像阶段"论等都表明了观众们要求写实电影能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随着电影观众欣赏能力和观影趣味的发展变化,促成了电影实践中纪实性元素与表现性,戏剧性原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主要运用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对《诗经》国风诗的山意象做进一步的探究,拟从山之高大、登高思亲、"南山"与男女情事、山隰对举象征男女爱情等几个层面进行阐述,以发掘其深层次意蕴,为后世文学意象找寻源头。  相似文献   

18.
从原型理论看外国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的魔鬼形象,并以心理学家荣格的自性和阴影两种原型说明这一形象在文学作品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孕育、演变及简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荣格理论体系的考察与消解,提出荣格的原型两重性: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与原型结构(archetypal structure),并以这一特定角度从重生原型结构的内在框架:自身与阿尼玛的融合实现个性的扩张;重生原型结构在故事层面的外化:英雄成神;重生原型结构在社会层面的强化:神话的讲述等三方面分析畲族创世神话《天眼重开》的重生原型结构,重点阐述重生这一特定的原型结构在构成该神话情节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即人追求个性化和实现自我的心理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说明重生原型结构的群体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