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周容为“野老鄙夫”芋老人所作的《芋老人传》,是一篇字外见声,振聋发聩的政治寓言,所抒“时、位之移人”的无穷感慨,针砭时弊,耐人寻味。一介书生“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而与芋老人邂逅。芋老人“命妪煑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十余年后,“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再吃芋时则“辍箸”。访载芋老人夫妇至京,“妪煑芋进”,相国亦“辍箸”。相国之箸一“辍”再“辍”,由叹而疑,进而引出了芋老人“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五册有一篇《芋老人传》,借芋老人和相国之间有关食芋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时、位之移人”的道理,抨击了“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比比皆是”的现象,寓意深刻,颇具哲理。 但是,这个贯穿全文的“芋”究竟为何物,却并不为我们这里的语文教师所尽知。近日在听课与闲谈中,发现有的教师把“芋老人者”训为“种‘洋芋’的老头”,有的说“芋”是“红薯”,还有的说是“洋姜”,并以此教学生,不免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3.
“传记”的概念是什么?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把握“传记”这种文体的特点?标题为“传”的文章,并不都是传记。例如《芋老人传》是运用史传体笔法,写了一位不知名姓的芋老人和一位也是不知名姓的相国,在不知年月的时代所发生的一段故事。它托人立言,托事寓意,讲述“时  相似文献   

4.
《芋老人传》是一篇政治寓言,它通过芋老人和相国间食芋的故事,针砭时弊,寓庄于谐,发人深思。寓言,也可以说就是喻言,是一种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彼喻此的文学。在寓言中,“小”与“大”,“远”与“近”,“古”与“今”,“彼”与“此”,质言之,就是修辞学中的喻体和本体的关系,只不过寓言的喻体一定是一个完  相似文献   

5.
课间,我正在教室里收拾讲台,学生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休息。突然,我的视线被一条完美的弧线吸引了———临窗的相国佳双手按在桌子上,纵身一跃,身体轻灵地穿过桌面,双脚稳稳地落在了走道上。这小家伙手劲不小,这么高的课桌竟然这么轻松就过了。不对,学生出教室还用“跳”?反应过来的我马上拉大了嗓门叫着:“相国佳———”说着三步并作两步走到相国佳身边。相国佳转过头,好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脸茫然地看着我:“老师,我去上音乐课啊。”呵,怎么他还没反应过来跳桌子是不讲文明的行为呢!我蹲下身子,摸着他圆圆的脑袋说:“很急吗?再急…  相似文献   

6.
一、尝试“问、读、划”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笔去读。这就需要老师课前备课时,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让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陆小亮生日那天……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妈妈送给他的圆珠笔是怎样的一枝笔?”“陆小亮无论到哪,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划出答案。二、老师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朗读、默读的技巧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永远的孩子     
春节前,我去邮局发信,坐在我旁边的老人向我借笔填写汇款单,老人家头发花白,年纪有60多岁。看到他在汇款单上写下1000元,我猜想,他可能是给正在外边上学的儿女汇款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出乎我的意料,老人填完汇款单后,又在附言栏中端端正正地写道:“祝父亲、母亲大人节日快乐!”原来他是在给父母汇款,我先是一阵惊异:这老者竟然还有双亲健在。接着心中便涌起一阵感动:老人这年纪应该已经是儿孙满堂了,也到了被儿孙所孝敬的年纪,却仍然不忘尽儿女之孝!当老人把钢笔还给我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眶竟然湿润了,那神情,完全像是一个想家…  相似文献   

8.
《史记·周本纪》“昔我先王世后稷”的“王”并非衍文,文献中没有“我先”的文例。在称呼其先人祖辈时,往往在“我先”后附缀上各类敬称成分或指别成分,以增加语义的明确性;《史记·秦始皇本纪》“相国昌平君”一句,“相国”应和“昌平君”断开,所指的对象是吕不韦而非昌平君。前文语境中如果出现“相国”的所指代对象,那么后文则可以单以“相国”回指前文内容。  相似文献   

9.
“何芋是甘”语出周容的《芋老人传》。课文注曰:喜欢吃什么芋。这是动宾倒装的句法,表示强调。显然,注释者把句中的“是”当作表示宾语前置的助词来理解的。我认为不妥。首先,它不符合古汉语中如“唯命是听”“唯余马首是瞻”等。“唯……是……”的固定动宾倒装句式,也不符合“何陋之有”“何罪之有”等“何……之……”的习惯用法。其次,把“何芋是甘”看作宾语前置加以注释,则与文意也相违背。  相似文献   

10.
驼背老人     
大雨如注,电闪雷鸣。上午最后一节课马上就要下课了,我环视教室,带雨伞的同学寥寥无几,这么大的雨,学生怎么回家呢?教室的走廊上陆陆续续来了给孩子送伞的家长。不经意中我发现窗玻璃前站着一位老人,他正在朝教室里张望着,看神情是在找人。他背有点儿驼,头发被雨淋湿了,贴在爬满皱纹的额头上。我微笑着走过去问:“找谁?”“简清。”老人脸上堆满了笑容。“哦,在我这个班。”我说。下课铃响了,老人第一个走进教室,只见他左手夹着雨伞,右手提着一个用衣服裹着的沉甸甸的包。“老人家,这是什么?”我指着那包东西友善地问。“中饭。怕凉了,用衣…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光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的象征。请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莺莺的评价: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对待功名利禄所持态度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丽堂皇了。莺莺是相国唯一的女儿,可…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外校教师执教的品德与生活课“生活中的困难”。在课上,有一句话反复响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教师一直在重复这一句话,这似乎是他心中的“标准”答案。教师问道:“遇到困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体会?”学生都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老师也不忘满意地表扬学生一句:“你说得很好!”我在思索,学生在这样的课上究竟能收获多少?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可能仅仅是教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几个“高尚”口号似的词语。当我们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真能做到这些吗?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相似文献   

13.
1998年,我接教三 (四 )班,报到那一天,一位老人领着一位胖得变态的学生走进了我的办公室。原来他是一名插班生,名叫李名亮,老人是他爷爷。李名亮个儿高 1.55米,腆着一个大肚子,眯缝着眼睛,真有点像弥勒佛。他跟着爷爷怯生生地走到我面前,我提了些有关他家庭及学习上的问题,他不敢回答,全由他爷爷代着回答。他只顾吸着鼻孔冒出的两只“小白狗”,可“小白狗”不听使唤,吸进去后不一会儿又冒出来,我看着有点心烦,再想想他是个留级生,成绩肯定不怎么行,我心里更不是滋味,但我并没有把这情绪表露出来。   第二天,他还是怯生…  相似文献   

14.
父亲     
流沙 《内蒙古教育》2007,(11X):22-22
前几天偶遇一位老人,他随身带着一本相册,不停地翻开来给我看。相册上都是些老照片,老人指着一个婴儿对我说:“喏,这就是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动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忠于爱情的象征。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长亭送别》这一折戏,教参上有如下的介绍与评价:《长亭送别》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何以如此对待功名利禄?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足华丽了,莺莺…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张老人墓碑的照片,墓碑上写着他几十个子孙的名字,中间的那个“杨相钰”是我太爷的名字。太爷是一个瘦小的老头儿,在我的记忆中,他一直是一位可亲可敬,平易近人的长者。他极善与人相处,街坊邻里都亲切地称他“杨爹爹”。  相似文献   

17.
陈珺 《今日中学生》2006,(26):41-42
公园的清晨略显冷清,彼特静静地坐在长椅上。当那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彼特身旁缓缓坐下时,他丝毫没有察觉。因为他将头深深埋在两膝间,沉浸在无尽的悔责中。“不可能!她不可能离开我!”彼特猛地抬起头,声嘶力竭地喊道,他双眼红胀,面容憔悴。“那是个很好的女孩。”那个陌生的老人突然冒了一句。彼特这才发觉身边的这个老人。“是的,她很好,可惜不再属于我了。”彼特哽咽着,掩面而泣。“会有的,会有的,要等,要等。”老人面不改色。“先生,你不用再安慰我了,没用的,我所有的朋友和亲人已劝了我不止一次了。我知道我不能消沉,但失去她,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一、译文有位种芋的老人,是浙江慈溪县祝家渡人。他的儿子出外给人做工,他独自同老妻居住在渡口。一天,有个青年学生到他屋檐下躲雨,衣服淋湿,且又很单薄,身影显得更加清瘦可怜。老人请他进屋里坐,谈话中得知他从子波府城参加童子试回来。老人读过一些书,跟  相似文献   

19.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条主要的街道上,上下班时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在街角站立。他昂失掉记忆的老人首挺胸,目视前方,像一尊雕塑。我到瑞典不久,人们就建议我去看看这“街头一景”。那是中国农历春节后的一个早晨,他向右踱着碎步,头偏向右方,做着向右看齐的动作,然后又甩过头,保持垂手并足的立正姿势。“他可能是个退伍军人。”我脑子里一下子闪过这个念头。我向过路的几个人打听,这位老人是谁?为什么站在这儿?他们不是摇摇头,就是摊开两只手。瑞典夏天阵雨多。有一次我经过那位老人身边,正赶上下雨。他既没穿雨衣,也没打雨伞,…  相似文献   

20.
诗人李夏普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他小时候跟父亲到一位老人的铁匠铺修理耙子和锄头,他父亲付给老人报酬时,老人说:“不用了,这一类小活我从不收费的。”但他父亲执意要付给老人维修费。“年轻人,”老铁匠对他父亲说,“难道你就不能让一位老人,时不时舒展一下他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