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析“有间”     
《吕氏春秋·去私》:“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注释为:“居有间(jiàn):过了一些时候。间,间隔,指一段时间。”《战国策·楚策四》:“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注释为:“有间(jiàn):过了一段时间。间,间隔。”其它一些教科书及辅导材料也多如此注释。看来,这一注解很有影响,确有辨析之必要。古籍中,“有间”可分为两个大的义类。第一个义类的核心义是缝隙、间隔。如:(1)《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有间,空隙义…  相似文献   

2.
贵刊第五期有作者认为:语文课《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注释,把“为之小”看作双宾语结构是错误的。我不同意.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古范围大,今范围小。王力先生在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一节中谈到双宾语句,对古今双宾语的大同小异足这样叙述的: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  相似文献   

3.
“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同,脩”,历来被解释为:“高,长”。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修”字注释⑤为:“高、长”。其例句有:《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八尺有余”。《淮南子·齐俗》:“短~之相形也。”我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邹忌~八尺有余”的“脩”与“短~之相形也”中的“脩”相提并论值得推敲。“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字,中学课本注释为:“长,这里指身长。”这优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注释,因为它注意到了该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部影响深广的高等院校古汉语课的教材,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注释中的问题,提出来商榷,以就教于方家。 (一)中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这段话《公》、《谷》两传是  相似文献   

5.
<正> 一、问题 吉林人民出版社,程希岚、吴福熙两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202页有一例句(以下简称“例句”)是: ④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 (《史记·天官书》) “例句”中的着重号及“例句”出处是该书编者加的和附注的。 选用这个例句的目的在于说明古汉语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7.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曹刿论战》“公将驰之”的“驰之”为,“驱车追赶敌人”。江西师院中文系《历代散文选注》曰:“驰之:驱车追赶齐军。之,指齐军。”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有“道芷阳间行”一句,目前一些注本的解释,我觉得是欠妥贴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和《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对“道芷阳问行”的注释是:“[道]取道”。又师范课本“练习”三和中学课本“思考练习”五说:“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问行’就是‘从小道走’。”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古代散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对“道芷阳间行”句的注释,也大体如此,如:  相似文献   

9.
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充分吸取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的优点,并在编排体例,文章选择、注释内容等方面都有所更新。它是教育部指定的电大古代汉语教科书,也被许多高校采用为古代汉语课的教材,影响很大,颇受欢迎。但文选的注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些已有人指正(散见于与之配套的《古代汉语讲授纲要》及其它古汉语专著和论文中)。笔者在学习和使用这套教材时,亦时有疑义,今整理若干条如下,以求教于编者及同行。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二册《美猴王》一课中有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书下注释为:“一个人要是不守信用,就没有办法了。”我认为注得不够确切。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而,如果,表假设。信,真实,不虚伪。可,可以。大车,指牛车。輗,辕端横木,缚  相似文献   

11.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2.
一些很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都无例外地肯定“为”作为动词,能带双宾语。例如: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3.为之驾,比之门下车客。(《战国策·齐策》) 4.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左传·宣公二年》)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2、3、4是“为”  相似文献   

13.
李润 《现代语文》2006,(1):109-109
《触龙说赵太后》是选自《战国策·赵策》的一篇名文,现行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材和中学语文课本都常将此文选为课文。文中通过触龙之口道出了赵太后送女儿出嫁时的情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太后对女儿远嫁的不舍,从文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但为何要“持其踵”呢?各种注本的解释各有不同。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持其踵:握着她的脚后跟。这是写送别燕后的情景,燕后已上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摸着她的脚后跟,意思是非常舍不得她离去。”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与此相类:“大概女儿登车…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对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征帆去棹残阳里”一句里的“去棹”,教材编著者注释为“停船”。思之再三,觉得此注不妥。首先,“去”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停”这一意义。查《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主编)、  相似文献   

15.
一、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今人注本均视“生民心”为动词带双宾语结构,“生”用作使动,“生民心”是“使民生心”的意思。按:所谓双宾语,“是一个述语同时带两个宾语,两个宾语各自跟述语发生关系,它们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朱德熙《语法讲义》121页)古代汉语中,使动词带双宾语情况是存在的。例如:《左  相似文献   

16.
一、方六七十《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对“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指周围六七十里的小国家”;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如果有一个拥有六七十平方里或五方十平方里的小国”;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云“‘方六七十’不等于‘六七十方  相似文献   

17.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卫风·氓》有一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靡室劳矣”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家里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册479页)的注释为“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靡,没有,室劳,家务劳动”。“靡”、“家”、“劳”的解释无多大区别,两个注释的意思却截然相反。此句该作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8.
赵献春 《现代语文》2002,(12):17-17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在选用这段文字时,给“与之同命”中的“同命”作了这样的注释: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但《词源·同命》条却把“同命”解释为“同死”。郭锡良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同命”解释为“同 生死,共存亡。”乍看上去,这三种注释意思差不多,只是表达上的差异。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注释却使得“同命”前面的“之…  相似文献   

19.
近来教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讲到《静女》一诗,觉得教材对诗中“城隅”一词的注释有些不妥。笔者不揣浅陋,书一得之见于后,求教于大方之家。王力《古代汉语》在《静女》一诗的注释中说:“城隅,指城上的角楼。”然而同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宫室”时却说:“先秦文献很少看见楼字。”“可能战国晚期出现了楼房。”那么《诗经》产生在什么时代呢?该书在介绍《诗经》时说;“《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  相似文献   

20.
江淹《别赋》:“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十二单元“古汉语的修辞·(四)倒置”引此赋于“心折骨惊”下注:“应理解为骨折心惊”。认为“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