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教世界》2013,(Z1):64-65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这里西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玛沙漠,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丝毫无益于这片干涸的土地,长期以来,这里没有一点生机。加拿大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物理学家在进行环球考察时,经过这片荒凉之地。在这里,他有一个重要发现——这里处处蛛网密布,说明蜘蛛在这里四处繁衍,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蜘蛛能在如此干旱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罗伯特把目光锁定在这些  相似文献   

2.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这里西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玛沙漠。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太平洋冷湿气流与沙漠上的高温气流终年交融,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丝毫无益于这片干涸的土地,因为白天强烈的日晒会使浓雾很快蒸发掉。一直以来,在这片被干旱统治的土地上,看不到绿色,没有一点生机。加拿大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物理学家在进行环球考察时,经过这片荒凉之地,他住进了村子。不久,他发现一种奇异现象,这里除了蜘蛛没有其他任何生物。蜘蛛四处繁衍,处处蛛网密布,生活得很好。为什么只有蜘蛛能在如此干旱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这引起了罗伯特极…  相似文献   

3.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这里西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玛沙漠,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丝毫无益于这片干涸的土地,长期以来,这里没有一点生机。加拿大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物理学家在进行环球考察时,经过这片荒凉之地。在这里,他有一个重要发现——这里处处蛛  相似文献   

4.
不抛弃,不放弃是《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一句台词,也是主演许三多的王宝强的人生写照。是的,世上不存在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不于涸,再荒凉的沙漠也会变成绿洲。身处窘境,拒绝逆来顺受,我们需要另寻他路。  相似文献   

5.
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佳作。有个性才有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言别人之未言,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感别人之未感,写别人之未写,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有创新才有“多元”。有“多元”,作文的生命之源才不会干涸、枯竭。因此,无论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应努力创新,追求个性。具体来说,个性主要是指选材,立意,构思,语言四大方面。  相似文献   

6.
何建亚 《考试》2009,(2):44-45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就是作文时的“主题”。没有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作文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没有了可读性。进行立意教学,可视作作文教学中解决作文“意”即“主题”的一种很价值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进行立意呢?  相似文献   

7.
学生作文如果仅仅处于人云亦云的平庸状态,那就顶多只能达到“合格”水平。要想写出佳作,就必须让他们练出“火眼金睛”,去发现写作材料中那闪光的东西。独具慧眼,方有独出心裁的立意,有了这种立意,作文才能达于上乘。 作文立意的要求,在“新”和“深”。 目前,我们的学生写记叙类命题作文有“两难”:一难是觉得无材料可用,“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二难是有材料不知咋用,“笨媳妇糟蹋了好佐料”。 有些学生没有敏锐捕捉信息的眼睛和善于储存写作材料的思维仓库,他们的信息输入通道受阻,  相似文献   

8.
继1999年“话题作文”初试,2000年高考作文命题实质是“话题作文”三试了——春招是二试。“话题作文”由材料作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题型。材料作文立意常呈定向性,而话题作文立意则呈辐射状;材料作文文体常受限制,话题作文淡化文体要求,形式可多种多样;材料作文行文往往需复述或摘引或点明原材料,话题作文只需与话题有关,无需与原材料直接挂钩;材料作文对考生思维限制多于开放,话题作文对考生思维则开放多于限制,为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和理解,展开联想与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文章一枝花,全靠事当家。”这里的“事”就是指作文的材料,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选材的重要性:一篇文章,立意再好,如果没有好的材料,犹如没有枝叶的树,是毫无生机的,写出来的文章势必淡寡无味,可见选材多么重要。新课标已明确要求作文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有些实验区的中考作文评分时对材料方面的要求很高,如选材新颖有个性的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作文“立意多元化”的特征“立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浓缩在作文中 ,我们可简单地概括为 :主题、思维、意念、理趣、情调等。“立意多元化”是写作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表象。它既是一种思维、情感 ,又是一种活动过程。因为这种表象具有很强的特征 :1.包容性。所谓包容性 ,是指多元化的立意之间可以互为统一 ,互相包含、容纳 ,即多元和立意是统一的 ,或从属的、或暗合的。 (1)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统一。每一个写作者的立意首先的依据是材料。这一材料往往是共有的。同一材料不同立意才能体现多元化。从另一个层面看 ,个性化的立意又…  相似文献   

11.
从我县农村中学生作文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喜欢盲目借助过去的经验、固定的方法。其结果思路受阻、思维单一,他们的作文往往存在着对标题的辨识能力和审处能力较差、立意不高、千篇一律的毛病。这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维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它是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等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2.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要有科学有序的思维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审题立意能力.“顺向思维”五步可保审题立意不偏,“逆向思维”六步可提升审题立意品质,“整合思维”可化融出新.三种思维代表着不同层次的思维品质,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无优劣之别.在考场上,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立场与思维来写.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Ⅰ的作文依然为话题作文,话题的语言材料选自人们与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的一段对话,话题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应该说这一话题作文的设计思路和要求对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是一种延续,所给材料和所引话题作为写作的导引,仍旧体现出“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三自”原则。  相似文献   

14.
作文既是一种语言训练,又是一种思维训练。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审题立意则是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审题思路顺、方法对,是立意新颖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必然结果。要想立意新,必须审题清。怎样才能把审题与立意有机地融为一体呢?1.抓关键词语审题立意。抓关键词语审题立意可以培养学生驾驭题目(驾驭材料)的能力,可使学生学会概括问题、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开拓思路,发展智力;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提高作文的意境。以1991年高考作文试题“近,墨者未必黑”、“近墨者黑”为…  相似文献   

15.
王燕北 《黑龙江教育》2002,(6):39-39,40
近年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做了几点尝试,有所收益。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核心。”发散思维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的答案。其特征是个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轨道扩展,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是一种个体性思维活动。近年来,一种新的作文方式———话题作文,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四自作文”(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择文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与材料相结合的作文形式,成为高考中的主导题型。它的明显特征是开放性和…  相似文献   

16.
马正平 《现代语文》2005,(8):118-118
什么是“写作思维”?顾名思义,写作思维就是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到底是什么思维活动呢?这就要看我们在写作中“思维”了什么。写作的过程虽然很复杂,环节也很多,但是,写作思维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两件:“写什么”和“怎么写”。前者是写作立意的思维,后者是表现立意的思维,在这里表现立意是通过“结构”(材料的组织)来表现的,因此后者便是写作结构的思维。这二者简称“立意思维”和“结构思维”。  相似文献   

17.
1、奇文共欣赏古人说:“奇文共欣赏”。对中学生来说,平时或中高考时写作一篇记叙文,如果在题材、立意、选材、组材、语言等方面有一至两项独辟蹊径、奇妙新颖,那么就是一篇“奇文”,当然就会得到人们的欣赏赞美。这里侧重谈谈记叙文运用材料上的构思技巧(运用材料上构思奇特巧妙,实际上也渗透着立意、组材等方面的构思技巧与功力)。我们知道,写好一篇作文,要有一定的积累——思想、材料、语言、技法方面的功底,因为大家知道,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思想是作文的灵魂,思维是作文的血液,材料是作文的骨肉,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技法…  相似文献   

18.
材料作文大多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或“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而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选择立意的角度。下面就以某地中考作文题为例,分析材料作文选择立意角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航海遇难,我独自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有人问,你如何能独自在荒岛生存28年?看过《鲁滨逊漂流记》的朋友都会知道,我并非超人,有同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需要衣食住行。在我遭遇厄运时,是以下三点使我在绝境中得以生存。用“利导思维”战胜绝望在遭遇了一场可怕的风暴后,我爬上了一座荒凉的小岛。我没有粮食,没有武器……我不是被饿死、被野兽吃掉,就是被野人杀死。我极度悲观,胡乱在岛上奔跑。我擂胸捶头,高声喊着:“我完了!我完了!”我真的绝望了。后来,我在原来乘坐的大船上发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包括食物、饮料、工具、武器……  相似文献   

20.
地名趣谈     
1.Canada加拿大关于Canada加拿大的名称来源有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早在1535年,加拿大还是一个人烟稀少,十分荒凉的地方。那时法国有个叫卡蒂埃(J.Cartier)的探险家,曾到达这里。他找了很久,才见到一个当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于是他问这个印第安人该地叫什么名称,那人答道“Ca'nada!”,意思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而卡蒂埃没有听懂,误以为是指这个地区,从此“Ca'nada!”便成了加拿大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