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志诚 《陕西教育》2006,(12):19-19
在创造性教育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不论是旧的教育模式,还是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总要面对一些所谓的“差生”。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其中我们通常称的“差生”也随之多了起来。那么“差生”这一说法到底是否科学呢?  相似文献   

2.
一、“科研型教育”提出的背景 1.起源于纠正学校的“非教育现象”。 “非教育现象”是指融入学校主流教育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损害了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意义的一种教育现象。因其具有隐匿性、普遍性,因此很难被人们认识,而被大众甚至部分教育工作者认同,这种现象后的“非教育行为”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持久而深刻。例如,全面的数量化教育,把教育的所有内容,从知识技能到个性品质都统统数量化、具体化,学校教育成了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待学优生和“差生”的不同态度,造成“差生”的学业失败和心灵创伤。有些教师“辛勤”地加班加点,频繁地进行应试练习,把教育看成是简单的应试之学等。  相似文献   

3.
转化差生的工作技巧是学校教育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技巧性的一些转差措施或行为.有可能成为差生进步的转折点。我认为转差应做到“六到位”。  相似文献   

4.
我们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难免要遇到一些差生,要使差生转差为优是教师们常谈的话题和头痛的问题。我认为差生并不是天生就笨,他们只是暂时的.他们往往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只是被“差”掩盖。每个学生有差异,但那是个性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学校教育为啥给学生扣上“差生”这顶沉重的帽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差生极多,对整体学生的影响极大,并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差生的帮教.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6.
王冬青 《考试周刊》2011,(12):223-224
"差生"问题是一个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差生"的存在,我们的整体教育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和制约。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弄清"差生"形成的原因,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7.
倘若你是一位中学教师,倘若有人问你:“在你的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你最伤脑筋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班上的差生,以及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工作。”的确,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就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教师私下里在谈论或抱怨:说某某学生如何如何地难教;某某学生以如何如何的“笨”;某某人又如何如何的“屡教不改”等等。言谈话语之中,饱含了对教育转化差生之难、之苦与无奈,同时,也暴露出教师们在教育和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诚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对差生的教育转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它不仅影响班上的成绩和纪律,影响班风班貌,还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否正常进行。因此对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学校、教师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关注和着手解决的大问题。长时期以来,由于教育教学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学校、教师对这一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给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带来了一些不应有的后果,教训是深刻的。由于差生在思想品德上、学习上或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与缺陷,在教师、同学的心目中不被看好、不受欢迎,甚至常常遭到排挤和打击,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被“边缘化”、“另类化”,饱受了冷眼与指责。今天,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和一些地区还相当普遍,歧视、指责、辱骂、体罚差生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班级中的差生?又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转化?  相似文献   

8.
我想徐向洋老师开办“行走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转变“差生”,可以看得出徐老师有着很高的教育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徐老师开办这样的学校是有点“胆大妄为了”。  相似文献   

9.
我对教育优秀生的思考赵世亨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许多老师都把精力放在差生身上,这种教育向差生倾斜,忽视优生的现象是不合理的.差生需要教育,优生仍然需要教育,而且与差生相比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优生与差生相比...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的从教经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摸索出了一些转化差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我也认识到差生作为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教育对象,在新的社会形势及教育思想下,更有加强研究的实际意义,下面我粗略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认为"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其本身,责任不在于教育工作和教育工作者--教师,因此"差生"的转化工作自然就是自身的转化,而不是教育工作或教师观念的转化.殊不知,教育或教师的观念才是影响学生成为"差生"的重要因素,所以成功转化教育或教师的观念,对于实现"差生"转化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的准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行走学校,学生大都是让学校、家长头疼的“差生”、“问题生”,学校的教育特色是“行走”,也敢体罚学生。学校没有固定的训练场所,9辆军绿色的大卡车便是他们的校舍,千里征途的苦和累伴随着他们成长……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教育》2007,(3):24-24
2005年1月21日大年三十,在嘉兴南湖渡口的广场上,停着一辆吉普车和两辆解放牌大卡车。卡车前的招牌上写着“徐向洋教育训练集团行走学校”,车两边的围杆上写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两句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车内一排排木板床上.一条条草绿色的军被叠得有棱有角。一条线儿摆放得整整齐齐,脸盆、杯子、毛巾等日用品也都整齐有序。原来是“择差教育”和中国第一所行走中的社会学校创始人、江苏省淮安市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负责人徐向洋和他的同事,带领被许多学校定为“差生”的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中小学生。从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准安徒步长征1800公里到浙江雁荡山时路过嘉兴。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育始终贯穿于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进行着体育教育。我国以往的学校体育教育只强调身体训练.忽视了对身体的合理养护和健康指导。通过对部分学校的调查研究,构成了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模式结构设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人上一百,各形各色”。在班级学生中,有好差之分。我们这里所说的差生,又称后进生.他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品行差;二是学习成绩差。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而向全体学生,当然也包括这些差生在内,他们毕竟是班级中的一员。要想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这是一项比较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是必须有一段时问的过程。现在,不少的学校都建立了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对遵纪和违纪的学生实施赏罚.然而,实施这样的手段对差生来说,“罚”往往不起作用.他们需要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感教育,其中教师与之谈话、沟通是改变差生的重要渠道.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就此问题现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制度化过程是学校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在今天.高度制度化了的学校教育弊端日益凸现,引发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激烈批评。对制度化教育的全面解读.可以给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学校教育改革以有价值的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和老师讲.现在职业学校招的学生大多是“差生”。记得有一次参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大谈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的教育经验,似乎只有用改造这些“差生”的说法,才能说明学校的功绩。所谓“差生”,习惯上是指那些文化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有时也指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说实话,比起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差。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差生”的结论呢?  相似文献   

19.
“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社会力量热办择差教育的现象对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警示: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的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  相似文献   

20.
“差生”问题是一个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我们一定要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言传与身教并举,因材施教,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素质,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