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路径及当代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社会全民信教以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同一性特点,决定了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种是包括家庭宗教经验和寺院学习的宗教教育,另一种是以强调习俗、禁忌为主的宗教礼仪规则。宗教教育与宗教礼仪在继承藏传佛教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将蕴含在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传扬下去。当代社会,藏传佛教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宗教把握世界的方式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触媒,但宗教性归因与信念固着现象又导致了信教大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开展对信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民族宗教问题的舆论引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掌握民族与宗教的相关知识,借鉴宗教文化与宗教教育的内容方法,加强对信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信教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3.
宗教作为千百万信教群众的思想信仰,是较长期存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这同社会的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涉及到群众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形成了包括宗教理论、宗教政策、宗教工作及宗教立法等诸多方面的宗教问题。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课题。在宗教问题上能否处理得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对于发展国际交往和抑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是现阶段民族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应分辨矛盾性质,正确引导信教群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继承、创新和扬弃对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内聚力有重要意义;宗教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为民族问题的解决、增进民族团结带来了新的挑战,要善于分析民族宗教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西藏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地区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旧西藏的藏民族基本是全民信教。在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实行宗教与政治分离、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宗教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宗教已经渗透到藏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藏民族中除党员和公职人员外,许多人还是信仰宗教,宗教在西藏的影响仍然深而广。西藏高校的主要生源是藏族学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后,精河县藏传佛教相对历史上而言,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迁。总的来说,就是信教群众的宗教观念和信教热情比较淡薄,宗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大为下降。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改革开放后世俗化浪潮的席卷;寺院重要功能的丧失及其它替代性功能系统的引入和被认同;民族、文化格局的演变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委婉语既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等。本文在分析委婉语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又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透视了不同民族委婉语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存在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如果再追溯更原始宗教,大约可推前到3万年前。这种古老的文化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文化行为,在建筑、服饰、聚落等文化景观上以至文学、艺术、民俗中都能找到宗教的影子。当前,信教徒比例高达80%,仅三大宗教的教徒就有30多亿,并且呈现出小型化和异常化的趋向。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在当前世界性宗教热的背景上,中国传统的、外来的、派生的宗教杂然纷呈。对此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审视“宗教”,发掘和规范宗教地理的教育功能。一、宗教的起源与…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教人数迅速增加.宗教与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经济发展,是经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人文因素.我们应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利用各种宗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没有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与机制的纯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哈尼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就是与其特殊的民族迁徙史、"父子连名"的血亲机制、"师徒连名"的文化传承机制、"地名连名"的民族区域结合机制相联系的。从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结构上看,它是通过原生的"血亲力量集团"、"宗教文化贵族集团"和封建化时代的"村社议事会"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及其机制实现的。充分认识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存续的社会结构和机制,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没有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与机制的纯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哈尼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就是与其特殊的民族迁徙史、"父子连名"的血亲机制、"师徒连名"的技术和文化传承机制、"地名连名"的民族区域结合机制相联系的。从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结构上看,它是通过原生的"血亲力量集团"、"宗教文化贵族集团"和封建化时代的"村社议事会"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及其机制实现的。充分认识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存续的社会结构和机制,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作为一种宗教,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已有1300年左右的时间,并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相互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特殊文化现象,它包摄着信仰体系、社会意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科学文化成就等极其广泛的内容。伊斯兰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最初产生是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统一国家,实现安定与和平的客观社会要求在宗教思想上的强烈反映。从公…  相似文献   

13.
喇嘛教在内蒙古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以乌兰夫为首的共产党人为了解决蒙古民族全民信教所致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行了宗教改革。其重点是对喇嘛教的庙仓经济和上层喇嘛的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教育使喇嘛逐步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造喇嘛庙中不合理的制度。内蒙古宗教改革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集体体现,是增强信教群众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的地区,应当充分利用法律这一资源,增强各民族信教群众的国家认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依法保障信教群众的信仰自由,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各种非法宗教活动及利用宗教为掩护的违法活动.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迷信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同类而不同一的现象。迄今为止,宗教与迷信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到分离的膻变过程。如果说原始社会的宗教与迷信混饨不分的话,那么人为宗教的出现便成为宗教与迷信分化独立的契机。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而发生的人类社会中思想与实践相分离的历史进程,原始宗教也产生了观念与行动,即信仰与巫术的逐步分离。社会的需要和人为的加工使得宗教越来越神学化、精致化、体系化,彼岸世界于宗教的重要性和核心意义日益增长。而那些仍然注重现实世界的粗陋低劣的原始宗教观念和巫术,以及与正统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6.
菲律宾的民族起源和民族发展与东南亚和东亚民族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但同时又显露出与这个区域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定区别;与其他亚洲相邻的国家相比,菲律宾民族在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和美洲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并没有深刻地影响到菲律宾民族的独具风格的文化的本质;不能否认宗教(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因素在菲律宾民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菲律宾人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典型例子;必须注意到华人在菲律宾民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现代菲律宾民族正在向形成一个统一民族的道路上逐渐推进。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宗教大国,宗教种类多,信教群众规模较大.同时我国也是一个体育大国,各类竞技类和非竞技类体育运动都比较活跃.宗教运动会作为一种新兴起的,专门为宗教界人士举办的运动会,不仅为信教群众提供了一个强身健体,同台竞技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各类宗教以及信教群众之间的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精神.体育与宗教,不管是现状还是发展趋势,本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和平共处加强交流,就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精神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从上座部佛教传入德宏至今,傣族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佛教的思想理念。“赕”物品的变化、遵守教规教义的变化、信教群众心理层次的变化等等都反映着傣族佛教信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责任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责任感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农村信教人口的特点是人口比例低,文化程度低,女性化突出,老龄化明显,组织程度低等;发展趋势是信教人口数量曲线上升,素质显著提高,性别对比缓和,年龄层次增多,信教动机多样化,信仰外来教派的人口数量增长快,宗教活动向城镇转移等。地方政府应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农村信教人口问题,坚持正确引导与依法管理相结合,正确处理我国现有宗教与境外宗教之间的关系,防止极端宗教势力的破坏作用,构建健康向上的农村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