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写在前面:嗨,我是何安,是小博的读者,也是作者。这些年小博陪伴着我的成长,中学时期的我经常在课间捧着一本小博看得津津有味;大学期间我有幸“解锁”了小博作者的新身份;去年刚刚从医学生变成实习护士的我写了一篇文章《第一次从死神手里抢人》在小博发表,那时的我只是站在一旁学习护士老师的操作和执行老师安排好的任务;今年我正式踏上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身份从一名实习生变成了临床护士,这需要我更多的独立思考判断。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和体验,这篇文章并不轻松,甚至有些沉重无趣,但这些是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护理工作最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减负”,教师肩负着重任、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将落实到备好课这一环节。本文试就此谈谈看法。一、备课要掌握好“三线”1、明线。所谓明线就是教材之线。教材中的字句并不难认,教师和学生都能看清,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此处所讲的教材这根明线,特指知识系统各章节知识要目或梗概、掌握理清这根明线,是备好课的基础,也是备好课的先决条件。2、暗线。所谓暗线就是教材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即教材前后左右内在的联系。在备课中一定要化大力气,系统总结教材中的知识、概念、定理、定律等,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并围绕一…  相似文献   

3.
阅读一篇文章,由于不同作者采取不同角度,具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且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等,即便他们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效果。这里,作者的文章是不同风格、结构、内容的文本,是影响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读者的个体差异是另一重要因素。这两种主要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阅读理解上的差异。研究者们通过情景模型(situation models)来解释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4.
健康教育,对入院病人来讲,是通过不同的形势和方法切实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这是我们护士的职责,也是在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如何保证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体护理的全过程,切实到位、持之以恒,这是开展整体护理中质量的关键所在,就我院开展整体护理近一年多中,浅谈体会如下:1 入院初期的健康教育病人入院后,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环境,医生、护士、住院病人,听到的是有关疾病的各种议论,看到的是手术前后的病人,  相似文献   

5.
《包身工》这篇文章与普通的文章不同,它属于一种报告文学,是作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充分揭露了当时那个年代中国工人阶层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也预示着工人阶级未来的崛起.但是,单纯从阅读文章中的文字并不能深入感受其中的内涵,为此本文从细节出发,对《包身工》的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有人以为腊梅花就是梅花,这是误解。腊梅花虽然有的人也叫作梅花,但和梅花是两种不同的花。这两种花都不怕冷,每年春初开花,花都很好看,香味浓。但腊梅花开得比梅花还早,开花时树枝上还没有长出叶子,花金灿灿、黄澄澄,花瓣厚实,好象有一层腊包裹着,所以叫做腊梅。腊梅枝条很矮,只有一人多高,从地面开始丛生;不象梅花那样有粗壮的树干。梅花开花比腊梅  相似文献   

7.
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要根据题材、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而定,从表达效果出发选用不同线索。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以母亲这一人物为线索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鲁迅的《藤野先生》是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的。有的文章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需要仔细的思考。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写她们从黎明被喝着起床到黄昏疲惫不堪地放工回来,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必将灭亡作副线,深刻的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又如鲁迅的《药》,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小栓之死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的斗争,被杀害,血被吃为暗线,小说中两条线索交织,揭示了复杂的主题思想,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8.
教师 :同学们好 !学生 :老师好 !教师 :大家在课外预习了《我的空中楼阁》 ,请同学们告诉我 ,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为什么喜欢 ?学生 :我喜欢这篇文章优美的语言。学生 :我喜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那份优美而宁静的生活。学生 :我喜欢作者在文中描绘的小屋 ,它优雅、轻灵 ,可爱极了。我真希望也能拥有这样一座小屋。学生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构思也很不一般。教师 :这位同学说这篇文章的构思也很不一般 ,同学们请探讨一下。学生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 ,实际写的是他生活中的小屋。学生 :作者并没有写小屋的本身的建筑特色、建筑风格 ,也…  相似文献   

9.
日出三部曲     
沈琴红 《新读写》2010,(10):20-20
作者的描写基本功很扎实,对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环境和景物的描写相当到位,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所在。作者在展露三种不同时刻的美丽景色的同时,让读者有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10.
教师评语指导教师:夏玉桥写借物抒情的散文,所借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明线,而所抒之情往往是暗线。这篇文章,以对小草的描写及认识过程为明线,以对自己的反省过程为暗线,相得益彰并交织前行,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酣畅之感。雨终于停了,乌云却迟迟不肯散去,天空没有一丝光亮,阴沉得可怕。一开门,便有风呼呼地刮着,冻得我瑟瑟发抖。房檐上的雨滴汇集在一起,啪嗒啪嗒地砸在地上,也砸伤了我的心情。  相似文献   

11.
<正>【方法指引】如果把一篇质量上乘的作文比作一条珍珠项链的话,那么诸多素材就是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让素材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篇文章的那根起串联作用的“线”就是线索。线索有单线、双线之分,又有明线、暗线之别。单线、明线较为简单,也易于操作,因此多为初学者所喜爱;双线、暗线较为复杂,但其表达效果更胜一筹,自然更受写作者青睐。  相似文献   

12.
《纺车》一文,文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郁的抒情的气氛。以娴熟的笔触结合叙述进行抒情是作者的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篇文章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也是这篇文章的风格特色之一。我想在分析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时,对这一艺术特点是应该给予考虑的,在划分段落层次时与其他的以情节、结构、构思取胜的文章是应该小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杨朔是一位誉满中外的散文大家,《荔枝蜜》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时候,我就读过这篇文章。进入初中以后,经过老师的悉心讲解,我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感受。《荔枝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对自己吃荔枝蜜、参观养蜂场的记叙和描写非常生动,表达了作者对像蜜蜂一样的劳动者的赞美和歌颂,体现了作者要  相似文献   

14.
人生之旅恰如梅花。一朵梅花的“风韵和幽香”是要经历“寒”的磨砺与铸炼的,是要经过痛苦的“炼狱”过程的!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老师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就是一篇借腊梅吟咏人生、启迪人生、感悟生命意义的佳作。开篇,作者以南方朋友的感受为切入点,引出了自己案头的几株  相似文献   

15.
家乡的桃花开了,在下着雪的清晨。那时候,河面上升腾着雾。那个早上,我看到一篇文章,很久以前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两年前,我曾经因为这篇文章得到一个奖。而今它静静地出现在一个教学网站上,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唯一不同的是,文章作者的署名不是我,而是另一个名字。  相似文献   

16.
【设计构想】《爷爷的芦笛》一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它写了强强到河边看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的情景。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文章有两条清晰可见的“明线”,即“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物心理变化描写”。还有一条“暗线”,即“爷爷的芦笛”(这是常被教师忽视的,也是作者以此为题的意义所在)。本教案的设计,总的思想就是“抓住明暗线”,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以“三维目标整合为纬”。其过程与方法就是以读书为主,引导在读中质疑,读中想像,读中合作探究。力求在有感情、充…  相似文献   

17.
《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的一个重要篇目。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足智多谋,不卑不亢的谋士冯谖的形象,表现出其非凡的政治才能与性格特征。分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可以使我们对《战国策》中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有一具体、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雾霾锁城,往日刺眼的阳光却无法穿过那黯然的浓雾。街角偶遇卖腊梅的小贩,满载着一车腊梅,香气四溢。在这一片浓雾中还有这样一片"绿洲"存在,让我备感温暖,回想起了奶奶家的腊梅……奶奶家住老街,后院里,种着一株腊梅。到了夏天,腊梅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邻居们常常手拿蒲扇,抬个小板凳,沏碗茶,去奶奶家的后院纳凉,这株树不断地被人们称道。  相似文献   

19.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先生杂文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及艺术特点,已有不少的文章专门论及了;这里,我只是从教法探讨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充分利用第一条注解讲解一篇课文,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开始。其实,并非讲所有的课文都要介绍这些,不过,讲鲁迅的作品,则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因为鲁迅是不同凡响的伟大的作家,而他的作品又都是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文化斗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了解鲁迅的革命活动以及他写某一篇文章的社会背景,对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有很大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一第三单元,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巴金晚年创作的思想漫笔《随想录》是对自身及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与大胆揭示。这篇文章是巴金晚年的回忆性散文,更是一封饱含深沉忧患和苦痛的致歉信。他在自我解剖中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真诚与悔恨、无助和痛苦无不让人为之动容。本文以致歉为切入点,结合课文内容探究作者心理,感悟作者那一份真挚的歉意与悔恨,从而得出自省的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