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不仅具有动物的种生命,更具有人所特有的类生命。类生命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成人的人学依据。教育成人的根本在于成就人的类生命。交往实践是类生命生成的机制,因此,成就类生命的教育,必然要求成为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在交往实践中建构生活,在生活中促进人的生成与发展。因此,教育成人,在根本上意味着教育即交往实践,教育即建构生活。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及扬弃,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和基础,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实践。改进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主体性内涵和当代价值出发,探讨理论与实践上的困境,科学把握"主体——主体"双向的互动交往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构建与时俱进的主体性思想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共同此在”观;海德格尔轻视人的“社会存在”——“共同此在”问题;传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多元共生主体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冲突成为新世纪的主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的提出。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需要,也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5.
实践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对于人之生成活动来说,既蕴含着类主体的生成的价值,也蕴含着人生成于交往实践活动和生活世界的价值.在学理层面,高校学生管理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主体间性是本然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发展环境的事理层面,基于当代中国人的未来发展进行判断,主体间性是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应然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水平难以契合大学生实然的公民身份.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过度与不足,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交往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及发展的土壤.大学生的交往实践活动从日常交往实践活动向非日常交往实践活动的拓展及发展,意味着大学生主体意识水平的渐次提升.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90 年代交往理论研究展开述评,认为交往理论的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是:交往和生产一起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方面,交往范畴在唯物史观体系中具有建基作用;从交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研究人的社会性,拓宽了交往问题的研究领域,从交往形态的历史演进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角度探讨人的发展,开辟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学说的新思路;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中,引进主体间性概念,能更好地说明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理解;交往实践观可谓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进一步阐发和延伸,它强调了交往实践在当代社会的突出地位;日常生活批判拓宽了异化研究的领域,是将交往理论研究引向深入的积极思路  相似文献   

8.
教学交往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有着深刻内涵的教育学概念。它不同于一般的交往,在交往主体、交往过程、交往形式、交往效果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从教学交往的角度审视教学,将会对教学本质、教学价值和教学方法等有新的理解,因此探寻有效的教学交往及落脚点对当代教学理论的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现时语境下,"交往实践观"成为高等教育哲学走向新的"最一般"的"历史必然",交往实践观以洞察和融合当代多元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野,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范式。交往实践观下的高等教育具有主体的多极异质性、诸主体间的社会交往性和诸主体的在场统一性等质性。  相似文献   

10.
教学交往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有着深刻内涵的教育学概念。它不同于一般的交往,在交往主体、交往过程、交往形式、交往效果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从教学交往的角度审视教学,将会对教学本质、教学价值和教学方法等有新的理解,因此探寻有效的教学交往及落脚点对当代教学理论的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故“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以自己为主体,以关系的另一方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人把自身作为主体同对象、客体区分开来,使人的活动不再像动物那样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积极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所以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改变着自己周围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已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以实践为取向,以意义为单元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尝试。意义总是在人与事物或他人的联系中显现的。使人与事物或他人相联系的,正是人的能动的实践。人通过实践所实现的正是对意义的理解、追求和创造。实现教育的意义是教师的使命。以提示教师对教育的意义、对自己所授学科的教育意义、对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联系及其教育意义、对怎样使教育意义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都具有清醒的意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解和实现教育意义的思维策略,实践-意义取向以意义的追求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着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变化和发展导致了人们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虚拟道德从宗教的人神关系为主向网络的人人关系为主发展,就是其中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把握这些变化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生存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总是要寻求某种终极的眷顾,哲学是人对自己的终级命运进行自觉的和理论上的关怀。马克思哲学的终极关怀观以“现实的个人”为关怀的主体,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类”,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代替了“最高的善”、“爱的宗教”,具有了真实性和可实现性。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指向,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体现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处处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观,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为基本条件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适时地分阶段地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丰富、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人的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生活、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具有发展性、多元化、阶段性、不平衡性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处理好人、社会、自然三者,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类的全面发展,目标与过程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伦理学是对发展观展开反思和批判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形而上学发展观根基于机械的自然观和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只看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忽视发展主体的伦理性和伦理诉求。可持续发展观将自身奠基于生态伦理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不仅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且重视其间的伦理关系。其评价标准是一个包括生态经济尺度、环境尺度、资源尺度、人的尺度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分不开的。正是由于科学的实践观以及唯物史观的创立,才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辈理论家中的有益思想因素,通过对科学的实践观、主体客体关系、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类解放关系的具体研究。深刻揭示出人(个体与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实践,禀赋着多方面的深刻的价值变革意义。就历史与时代性主题而言,则集中体现为以发展为核心的合理的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型的自主性探索与认定;发展价值观通过对发展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为人类提供一种能充分表达发展的目的、意义的哲学理念。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本位"的发展价值观的实质及其主要弊端的反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其最有效的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一新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发展活动实现"价值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它表明,发展的终极目的并不只是增加国民财富,更重要的是促进国民幸福,经济增长只是其中的重要手段。这种价值观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正在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人民幸福,而突出"民生"本位,注重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则更是新的发展价值观的突出要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其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它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观点.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