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宏亮 《现代语文》2009,(9):110-110
来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同是写荷塘,但却有着不同的妙处。文章的主旨不同,结构不同,意境不同,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同。读文章重要的不是眼观,而是心品。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忽视《语文读本》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教师认为《读本》没用,把它放在一边。而本人认为《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辅助阅读资料,它具有延伸性、鉴赏性、知识性三大特点,应与语文课本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教学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清塘荷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天,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充满着趣味或韵味。《清塘荷韵》可是季先生的经典名篇、代表之作。“荷韵”二字无疑是这篇散文的“主题词”。  相似文献   

5.
6.
《清塘荷韵》是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86岁时的散文名作。文章写他在楼前清塘中投下几颗莲子。竞得满塘风荷举的亲历。这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却由于作者深情灌注,写来文势摇曳,真情弥满。全文约2500字,但我们读来不觉其长,恰如风生水上,自然清新。这得益于作者很好地把自己的情感与所叙之事、所绘之物、所蕴之理结合起来,心逐荷动,情随事牵,外在风神与内在情理达到了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7.
伍尔芙说:“散文理应给人以乐趣:促使我们从书架上取下它来的愿望纯粹是为了获得乐趣。”安静安详地读完季羡林先生八十六岁时写下的《清塘荷韵》,忍不住盘点自己获得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和知识界德高望重的季羡林老人,从来都以谦和、平易的面貌出现在他的文字中,从来都是在平静恬淡、质朴无华的语言下奔涌着对生命、对生活的滚烫激情,《清塘荷韵》便是季老的一篇意味隽永的散文佳作,它以宁静悠远的文笔和看似不经意的巧妙运思,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生命颂歌。  相似文献   

9.
新教材自使用以来,经过几次改版,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受到师生的喜爱。而与之配套的《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还重视不够。而《读本》在“质”上可与课本比肩,在“量”上则远远超过课本。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把课本比做富贵娇艳的牡丹,那么《读本》就像山坡上疯长的花草,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用心采撷,精心收藏,她是语文教学不可多得的养分。  相似文献   

10.
意味隽永的《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86岁高龄时的散文佳作,季老以宁静悠远的文笔和看似不经意的巧妙运思,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生命颂歌。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池塘,一种顽强而高沽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读本》使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认识他是在《语文读本》里的那篇《清塘荷韵》,这不能说是认识,只能说是第一次见面。 此文从叹息宅前池塘空荡写起,由此引出投莲子入塘,以及漫长的等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莲子在期盼中慢慢长叶,开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蔓延成片,被朋友称为“季荷”。  相似文献   

13.
荷之三味     
近来翻看杂志,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属名十万残荷。转动手中的茶杯,不由得呆了,怔怔地想,十万之众,该是多少呢?扳着指头,根本数不过来。季羡林先生在《清塘荷韵》中说,楼前有清塘数亩。每年秋,可有残荷十万?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读本》,是根据新《大纲》精神,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一套与高中语文新教材配套使用的辅助读本,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这套《语文读本》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可是在实际教与学当中,绝大部分语文老师和学生不够重视这套《语文读本》的教与学。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指导学生阅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育科学论坛》2004,(12):26-26
专题背景2001年,《新语文读本》的问世给出版界营造了一个新的生长点,也为教育界开启了一扇思想之门。其后,《大学人文读本》隆重登场,青岛王泽钊老师凭藉《新语文》教材而成为传诵一时的“新闻人物“,深圳严凌君老师的“人生阅读书系“也即将正式出版……种种迹象表征,这场由教育界内外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所极力倡导的人文启蒙的大幕已经渐次拉开。从2001年第6期我们以不同寻常的魄力刊发群言先生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开始,《教师之友》就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关注并参与这场人文启蒙--这在数百家教育媒体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们以为,这  相似文献   

16.
鲁伟政 《学语文》2004,(3):0-11
2003年12月25日,本校某青年教师(教龄未满3年)上了一堂汇报课,授课内容是高二语文读本第三册第27课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授课班级是高二文科重点班。学生在早自习阅读了一些资料,如介绍季羡林的《顽强的生命,超然的人生》一文,还有介绍生命力顽强的三篇短文——《临风之草》《迎霜之菊》《竭泽之鱼》。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教者的教学简案。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本是用于单元教学的语文课本,一本是课外语文读本。这两部分本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但通过观察和走访,我发现语文读本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老师都把它当成了学生自己课外自学的事。而学生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只是偶尔翻翻,消愁解闷,甚至由于其它课外作业多,根本无暇去看语文读本,致使语文读本这一教育资源白白被浪费掉,令人痛心。  相似文献   

18.
黄玲玲 《教育》2014,(12):75-75
《清塘荷韵》选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作者季羡林是著名国学大师,还是文学家、佛学家、史学家.因季羡林对我国古典散文的熟稔、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以及对“真情”的强调,使其散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选自其同名散文集《清塘荷韵》.文章表面上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以荷的生长过程为线索,描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实际上,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并在文章字句间渗透出淡淡的禅意.  相似文献   

19.
牟瑞平 《山东教育》2004,(19):119-119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近几年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几年围绕素质教育主题而编写的语文读本出版了很多,而朱自强教授编写的《快乐语文读本》却有独特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中国文化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清香,让人默默地感动。《诗经·郑风》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之佳句,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成为咏荷的千古绝唱。从诗歌源头《诗经》,再到现代散文,莲以清丽的容颜、高洁的情操,深植于中国文1人的血脉中。《清塘荷韵》选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