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中杰 《山东教育》2005,(25):29-30
《翠鸟》是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鸟儿”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根据文章特点和教材的编写思路,建议本课教学时以抓住翠鸟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观察和描写的方法为重点,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2.
牟胜林 《山东教育》2005,(25):29-29
《小马过河》通过小马两次过河的事,告诉我们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课文中老马说的话“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是不行的”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理解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记述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文章叙述平实、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教学中,可创设“师爱”的美境,让学生充分体悟作者情感。  相似文献   

4.
李克进 《山东教育》2007,(10):30-30
《鲸》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种类、进化及生活习性。怎样才能既让学生了解鲸,感受写法,又要接受情感熏陶,最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呢?建议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从激趣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在具体的情境中拓展、升华、增强学习的实效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邱秀银 《山东教育》2005,(25):28-28
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为“合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理解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比本领》是本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金丝猴和梅花鹿比赛谁的本领大,能最先到河的对岸摘到果子,但凭自己的力量谁也没有能力摘到河对岸的果子,后来通过合作终于成功。其实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就是认识合作重要性的过程,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也就是学会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①数与代数方面有实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②空间与图形方面有勾股定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四边形性质探索及位置的确定;③统计与概率方面有数据的代表;④课题学习方面有平面图形的镶嵌等。其中探索勾股定理、实数系的建立、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思想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等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王文堂 《山东教育》2004,(13):38-3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测试题$莒南县第一实验小学@王文堂  相似文献   

8.
《欢庆》这首诗写的是中华儿女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教学时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课后拓展整合等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使其提高阅读水平,发展思维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董雪 《山东教育》2007,(10):28-30
《秋天的雨》是一篇描写秋景的抒情散文。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以读代讲来欣赏秋色美、品味语言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月到中秋分外明”。在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家家户户吃月饼、赏月、庆团圆,而在课堂上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进入了“明月”主题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你喜欢月亮吗?你眼中、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写下来,并为它配上画。  相似文献   

11.
张华英 《山东教育》2008,(10):25-25
《金子》是一篇情节起伏、具有深刻寓意的课文。讲的是主人公彼得一开始要找的是物质的金子,而后来他得到的却是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脚踏实地勤奋劳动”这一无价的精神世界的“金子”。从而阐明了“金子”的真正意义应该代表着勤劳,代表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难懂,要让学生明白的还是文章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它以优美丰富的语言、确切的数字、动人的故事传说,非常有条理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而美丽的罕见奇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露珠》一文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融洽、美丽的大自然风景画。教学本课,应在“读”字上下工夫,引导学生从读正确、读通顺做起,读到理解内容、表达真情、熟能成诵;读出层次感,读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王霞 《山东教育》2007,(7):60-61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古代童谣,描绘了春天郊外的乡村美景。本课安排在汉语拼音学习以后,是第一篇识字课文,教学重点应该是识字。但从现在的学情来看,本课的识字任务并不太重,教学本篇课文,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入诗的意境,在身临其境中读文识字,培养语感,为朗读能力的培养铺路搭桥。  相似文献   

15.
《山沟里的孩子》一文着墨于偏乡僻壤的山村,用清新欢快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文笔描述了山沟孩子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行走在求学山路上的两个画面,表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远大的理想。全文篇幅不长,但有11处写到“黑”字,以“黑”点染场景,以“黑”暗喻求学的艰难。引导学生体会揣摩“黑”色的内涵,从中感受山村孩子的学习生活,在学生心灵的天空点燃追求知识的明灯,是本课教学值得关注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6.
孙艳云 《山东教育》2005,(28):24-24
《给予树》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充满脉脉温情的故事: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表现了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来体会金吉娅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为突破这个教学重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18.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  相似文献   

19.
20.
崔燕 《山东教育》2008,(7):56-56
《爬天都峰》一文用凝练的语言,讲述了“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天都峰顶的故事。课文用大量的对话,反映了“我”由开始的犹豫到受到鼓舞后的坚定,再到爬上峰顶的喜悦这一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品读重点语句,使学生感受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领悟文章隐含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