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联与数字     
春节快到了。又要贴春联了.同学们可能见过不少对联,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生活中的对联与我们学习的数学还有不少联系呢!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中、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不少地区考了对联,仅仅2004年就有八份高考语文试卷考了对联。因此,对联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数理化》2007,(2):36-36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提高了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4.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对联吗?只要大家用心观察,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有不少古代的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期小博士向你们推荐两个精彩的对联故事,请大家一睹为快吧!主持人:小博士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项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能够提高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6.
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内交流 ,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了解对联的特点 ,并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3 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 ,搜集精彩的对联 ,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讲对联故事主持人 :同学们 ,这段时间 ,我们都读了一些关于对联的书和文章 ,知道了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长了不少见识。今天 ,我们就来随便聊聊对联…  相似文献   

7.
对联,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古人在学习语文时,把它作为一种词语的基本训练;解放前,不少农村学校还沿袭这一教学方法;可解放后,在中小学几乎无人教学生学习对联。因此,许多人仅知有对联,却不知其特点。以致在年节婚嫁时,门上虽贴了对联,开会时,会场上虽挂了对联,大多不合其要求,它只能叫作标语。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学(包括中职、中专)语文课本出现对联和涉及对联内容的并不少,但对联一直以来却是"身份不明"。其教学状况,用"可有可无""零星浮浅""几近空白"等语或可概言之。本文分析当前中学语文课本中对联的"地位",论及对联进入高考题、对联与语文教学等问题,提出中学语文适当开设对课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第一课时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 ,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了解对联的特点 ,并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3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 ,收集精彩的对联 ,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一、讲对联故事主持人 :同学们 ,我们都读过一些关于对联的书和文章 ,知道了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长了不少见识。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对联。如果我们在聊…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被誉为“民族国粹”。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许多文人墨客以联抒情,不少志士仁人以联砺志,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不少名联佳对更是人类智慧火花的进发,聪明才智的结晶。欣赏一些优秀的对联,不仅可活跃思维,开启智慧,还可陶冶情操,提高情趣。  相似文献   

11.
卓厚宝  张鹏 《学语文》2004,(2):42-42
有不少挽文学家的对联常常将文学家名和作品名嵌入对联。独具一格。笔者掇拾一二并作适当点评,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12.
成鹤 《教师博览》2005,(5):37-37
数学上的运算要用加减乘除.可不少对联也用上了加减乘除.读来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表现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从对联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少重要人物撰写的对联内容往往体现出党史的一个侧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读对联让学生学习一些党史知识,增强学生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对联,本是中国的"特产",中华文化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它却为不少外国人所推崇,有些外国人也能写出中国味十足的对联来。  相似文献   

15.
付昭权 《广东教育》2009,(12):62-64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被誉为“诗中之涛”。对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文化传承器。许多对联均以艺术性见长,并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其中也有不少对联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基于此,在高考试卷和各地名校的测试训练卷中,也不时出现对联试题。因为对联类历史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人文性,情境设计也具有人文性;不仅可用对联来承载丰富厚重的题意,也可考查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  相似文献   

16.
对联的鉴赏     
《文科爱好者》2004,(16):79-79
对联是挂在厅堂上、书斋里以及亭台楼阁的门柱上供人鉴赏的。我们到一处名胜古迹、纪念地或风景区,如果读到几副好的对联,就会增添不少游兴;如果见不到一副对联,就会觉得缺少点什么。可见对联是人们文化生活中有普遍需要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7.
一、设计思想与设计创意对联写作是许多省份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选择内容,是新课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个经典的案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而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对联的写作修养上多有缺失,因此,引导学生创作对联力不从心,从而淡化弱化甚至回避对联写作训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相似文献   

19.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对联是中国文艺园地一朵别致的小花。”它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和欣赏价值。因此,我国的传统教育很重视对课,将它列为启蒙教育内容之一。近年来,许多教师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将对联引入教学之中;全国高考文史试卷,不时采用对联试题;不少大中学校,举办对联知识竞赛。对联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有鉴于此,笔者也作了一些运用对联辅助教学的尝试。 1.用对联导入新课。导言是上好课的前奏。通常采用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来导入新课。但经常如此,便显得平淡而无新意,令学生厌倦。倘若采用对联设计导言,则有如奇峰突起,或似投石击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因为对联能用精美的文学语言唤起学生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对联深得人们的喜爱。不少作家对对联也是情有独钟,他们巧妙地把对联穿插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居室联就是其中独特的一种。《红楼梦》中的居室联,皆非随手敷衍,而是有深意的,衡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