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教育的深入融合,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运用移动智能端来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优势明显。为此,针对移动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即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重建教学考核的评价标准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兼具互动性、即时性、丰富性等信息传播优势的新媒体异军突起,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新机遇.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亟需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改革,积极探索、运用好这个新载体,以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浩 《教育教学论坛》2022,(18):173-176
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改革的根本要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应在注重传统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同时,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导向,积极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学生日常习惯,不断增强教师队伍互联网思维,以创新教育模式和手段为基础,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以创新教学评价为支撑,提升教学评价亲和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综合考虑和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切实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广阔平台,并运用新媒体手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从而彰显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优势.VR虚拟技术的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翻转式构想,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虚拟仿真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结合...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二者的有机融合对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培养文化自信和延续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的挑战,高校出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不到位等问题。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智慧课堂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智慧课堂有效解决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思想与实践、知识性与教育性、教与学三个方面的矛盾,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因此,高校要深刻认识智慧课堂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优化作用,从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出运用智慧课堂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策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配方"精道、学生受益的"金课".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变革与应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适应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文章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方法和路径,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  相似文献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坚持"五个融合",即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教学基本规律相融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相融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相融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党建研究相融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相融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建设的大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视角和新模式。笔者在慕课教学实践基础上,分析了慕课教学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0.
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3G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为载体,以移动通讯技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这一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创新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精心设计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能力,主动加强移动互联网信息监控及舆情分析工作,积极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慕课"是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的产物。"慕课"来了,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与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及其未来,探索一条结合教学环境、教育技术、教学对象等发生的变化,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能够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理顺管理体制、强化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积累了许多经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完善管理,加大投入,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重内涵发展,强化本科教学改革,积极创新实践教学;大胆探索创新,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教学与科研并重,以学科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提高教研水平;优化教师结构,支持年轻教师发展,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加快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展示教研成果,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思想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通过将图书馆、校史馆、国史馆、党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融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课堂教学"动"起来,增强铸魂育人实效,实现文化阵地建设资源的优化利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打造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阵地建设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分析了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主要特点以及具体实践措施,将互联网、云平台及个人智能终端连接,建立思政云课堂与思政传统课堂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借助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技术,创设双向互动、开放共享、考核多元、智慧有效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了一个传统课堂学习、数字化学习与移动终端学习相结合的无障碍教学环境,是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文章以移动学习为切入点,结合目前的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从移动学习的特征,移动学习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遵循原则及价值,论证移动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在改进中加强,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注重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雨课堂"作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工具,经实践验证,能为教师提供基于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的直接技术支持,从而助力打造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宏伟目标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大学生群体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生,是我国未来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的生力军,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国际、国内新环境。如何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如何探索适应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200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联系兰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实践,把学科建设作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基础,促进了教学单位良性发展;把组织建设作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保证,健全了教学体系;把师资建设作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关键,形成了稳定的教师队伍;把科研工作作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的重心,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把课程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一批精品课程;把教材建设作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基本环节,统一了思想认识。客观上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时代,引入接受理论对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颇具现实意义。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期待视阈,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实现师生视阈融合、提升接受效果的基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根本;促进大学生第二文本的生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关键;建构知行统一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创新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05方案",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更新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前提,整合课程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优化课程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环节,改进教学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拓展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要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