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中对春秋贵族的葬礼和丧祭礼多有书及,尤其对落葬礼仪中的饰棺墓圹、出殡改葬、陪葬人殉、升(降)级葬,对葬后祭礼中的虞、卒哭、祔、祥、禪、禘等都有所涉及,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崇隆威仪的葬礼和繁缛持久的丧祭礼程式,同时也折射出了隐于丧葬礼俗之后的当时人们的灵魂不死、等级、宗法、孝道等思想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2.
汉代社会的等级性特征不仅表现在社会成员生前,在丧葬福利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丧葬福利主要施行于贵族、官僚等阶层,有着典型的身份性特征.丧葬福利内容主要有丧假、赙赠、赐茔地、赠印绶、荫子等,等级差别鲜明.与西汉相比,东汉丧葬福利的规定更加具体.丧葬福利客观上助长了当时的厚葬风气.实施丧葬福利的目的是笼络臣下,推行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教化.  相似文献   

3.
“儒”本为春秋时用诗书礼乐进行礼仪教育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懂得奴隶制的礼节仪式,因此当奴隶主贵族有丧葬之事时,他们便去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称为术士。  相似文献   

4.
"儒"本为春秋时用诗书礼乐进行礼仪教育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懂得奴隶制的礼节仪式,因此当奴隶主贵族有丧葬之事时,他们便去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称为术士。  相似文献   

5.
衡阳人们长期以来寓于多神信仰中的祖先崇拜、顺天应命的天命观和忠孝观念,讲风水、做佛事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往往把丧葬当做喜事来操办。  相似文献   

6.
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关于历史的记忆,史诗中隐藏的远古文化信息蕴含着初民对待自然、生命、死亡和宇宙的观念。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所流传的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口头文本为分析对象,对史诗中所呈现的丧葬文化进行解读,试图揭示口头文本《支格阿龙》丧葬仪式背后所隐藏的象征意义,以及通过丧葬仪式表达的彝民族原始宗教文化意蕴。本文认为,史诗中的丧葬仪式,其建立起来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道德、伦理、情感的象征性交流体系,通过这一交流体系,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伦理情感上达成了一致和统一,从而使民族得以凝聚。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和功能论的理论方法,对佤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文中从自然环境的生存法则、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念和天人合一思想的作用等三个方面解读佤族丧葬习俗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归结出佤族丧葬习俗所承栽的伦理教化功能、调整社会关系功能和生态环保功能等三项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物欲横流,道德缺失问题也凸现出来,很多人认为当今中国已经没有了"贵族"这类群体,即便有也是以金钱身份去衡量,忽略了道德修养和精神层面。从儒家道德哲学角度出发,对比古代儒家伦理中的贵族观,也就是君子观念,寻找缺失的道德修养;同时引申出儒家伦理思想对西方贵族观的影响。最后上升到贵族的伦理精神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丧葬习俗由来已久。丧葬习俗受一定的丧葬观念的影响。不同的丧葬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丧葬的形式和礼仪。不同的丧葬习俗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就有许多值得我们肯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春秋“德”作为一种宗教伦理观念对社会的约束力逐渐失效。“礼”之于整个春秋社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历了一条清晰的从“有所本”到“无所本”直至转型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与庄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各自的丧葬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事于“矩”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礼”与“哀”,庄子事于“心”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简”与“乐”:前者重在维系社会礼制法度的稳定,后者重在寻求个人精神层面的解脱。对孔子与庄子丧葬观的探讨与比较,可以更好地审视孔子与庄子的思想主张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左传》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学和文学著作,对处于衰亡期的春秋贵族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载和剖析,是一部春秋贵族的衰亡史和贵族末世的百科全书,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文学的最高成就。历来《左传》研究者都注重它的史料价值,如杜预《春秋释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等书为研究《左传》提供了很大方便。张树国先生的《春秋贵族社会衰亡期的历史叙事——以(左传)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是一部结合西方理论从历史叙事角度研究《左传》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最为频繁的时代,政权更替带来的社会动荡,包括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文化冲击与碰撞,造成了此期丧葬文化在观念、仪式、形态等方面的迅速变革,加上战乱、动荡、政权交替、移民等使当时文献资料灭失,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化,尤其是丧葬文化者寥寥。叙述、建构和再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文化,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从通史、生活史再到民俗史,从宏观叙述研究层面,勾勒了百年来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研究的全貌,为魏晋南北朝全景式丧葬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曾评说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后世学者将其理解为春秋社会的全然失序,我们认为这一理解有失偏颇.春秋时期的各级贵族在"礼制"上只是顺次对其上一级贵族实行了反动,僭越了上一级贵族的礼制,并将之习惯化,最终将其固定下来,从而形成新的社会规范.我们依据典籍文献,结合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考古资料,以春秋晚期棺椁制度的变化为切入点论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春秋贵族出奔这一事物中,周礼是客观存在的.体现在贵族出奔中的周礼正是周代国家结构、国家形态的反映.这其中隐含周人的国家观念.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并不是独立的国家,而是西周宗法分封所建立起来的与天下相对应的宗盟政权的二级政府.而宗盟政权则是周初周人在宗教观念、政权建设、文化建设上革故鼎新,进行一体化创新的结果.周人并无狭隘的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方式.一个民族的丧葬方式,往往直接受到其生存环境、生命观念、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等诸因素的影响.丽江纳西族的丧葬方式经历了原始社会蒙昧时代的"弃尸"、偏居高原寒地与古羌族一脉相承的火葬、受儒家入土为安观念影响为统治者强力推行的土葬、以及现代社会文明倡导的火化土葬四种方式的变迁,这个变迁过程是丽江纳西族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侗族丧葬仪式是侗族人民的一项重要人生仪礼,它的内容和形式与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反映了侗族社会的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仪式音乐作为丧葬仪式的组成部分,在仪式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类型的角色,有赞颂亡者功德、沟通人神对话等媒介的作用。解读龙额侗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对了解和研究侗族丧葬仪式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孝"作为伦理道德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它是原始社会末期父家长制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家族血缘关系在伦理道德上的反映.传统的"孝"以赡养父母、养亲敬亲、继志述事、承意尊亲与慎重追远、丧葬祭祀之礼为基本内涵与典型特征.基于自然性的血缘关系的"孝"是一种家庭伦理观念,是维系家庭和谐的一种重要的守则;它也是维持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孝"还体现了父家长制下权力的制约、人际的差序伦理以及家国一体、移孝作忠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允许棺葬 ,到提出“禁止棺葬” ,最后放弃这一政策而屈从于传统势力的过程。太平天国的丧葬是中西文化折衷的反映 ,既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又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色彩。在一个久以礼教立国的社会里 ,丧葬文化积淀着特殊的伦理文化 ,因而太平天国丧葬礼俗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丧葬习俗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以求揭示白族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在白族社会生活中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白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及白族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