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董澄 《贵州档案》2000,(1):35-36
档案鉴定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和鉴定档案的真伪两方面的内容。就档案馆而言 ,档案鉴定工作主要是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 ,即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来判定档案的价值 ,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 ,并据此剔除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予以销毁。它是促使馆藏档案质量优化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我国早在 1 96 0年颁布的《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机关档案室工作通则》中就已列入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 ;八十年代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机关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档案法》等重要法规…  相似文献   

2.
对档案价值形态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深化对档案价值的认识 ,本文力图构筑一个统一的档案价值形态体系 ,并从不同角度对档案各价值形态的表现与区别做了阐述 ,其中尤其强调了对档案情报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全面认识与把握档案价值形态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价值鉴定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规定与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归吉官 《档案》2011,(3):9-12
档案价值是档案以其原始的历史记录满足利用主体的需要而具有的凭证或参考(情报)作用,这正是档案价值的内涵所在。档案价值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价值形态,有着固定的基本价值形态,它无法包含档案兼具的与其处于同等地位的其它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4.
凭证价值是电子档案的基本价值,而我国现行《刑法》中的档案犯罪主要保护的是国家的档案管理秩序而非档案的凭证价值.这种单一的立法价值选择已经不能满足保护电子档案凭证价值的现实需要.刑法是电子档案凭证价值法益的最后保障,应当紧密与新《档案法》衔接,通过电子档案凭证价值保护法益的专门化、罪名设置的类型化和凭证价值法益的可测量化等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电子档案凭证价值的刑法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2004年第1期《档案管理》在理论探讨栏目中刊登了刘东斌同志的《档案利用和档案价值的反思》一(以下简称刘)。认真拜读之后,深受启发,其主要观点笔是完全赞同的,惟一不敢苟同的是对档案凭证价值的认识。这里把有异议之处叙述如下,兼与刘东斌同志商榷,也望广大档档案界同仁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6.
《上海档案工作》2009,(7):32-32
张天佩在《山西档案》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根据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所发挥作用性质的不同,档案价值有正价值和负价值之分,即当档案的凭证和参考等功能对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以及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时,档案的价值表现为正价值:反之,则表现为负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金海 《浙江档案》2001,(11):18-19
我们常说档案是有价值的,实际上是指档案的潜在价值.因为档案价值的潜在性,使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中"困惑性"和"疑难性"最大的一项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本文试从鉴定档案潜在价值的难点、方法及提高档案工作者鉴定能力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8.
《上海档案》2007,(8):32-32
吴绪成在《中国档案》2007年第6期撰文说,那些经鉴定拟剔除的档案,在失去所谓的档案保存价值以后,往往还可能有文物价值、教学价值、展览价值、收藏价值等。作者为这些档案提出了五条出路:1、退回原档案形成单位。经鉴定拟剔除的档案多产生于五十年前,站在综合档案馆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档案利用与“黑天鹅事件”——论档案利用的小概率及不可预测》一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合理性,但也存在认知偏颇之处。本文针对该文提到的“黑天鹅事件”的概念定义、事件特征、具体案例及档案价值不可知等观点,在分析“黑天鹅事件”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档案利用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剖析文章所列举的案例等与之进行了商榷。最终认为,该文所归纳的档案利用的特征及列举的案例不符合“黑天鹅事件”的特征、档案价值具有相对可知性。  相似文献   

10.
椭圆现象:关于档案价值实现的一个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档案价值是档案学研究的哲学话题,但关乎档案事业的实践路向.本文从"档案双元价值观"入手,将档案价值作本体与实现意义上的区分,由此揭示出关于档案价值本体与档案价值实现关系的一个全新发现--椭圆现象.这一现象显示:我们要想达到档案价值的充分实现就必须体现出对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双元并重和高度结合.  相似文献   

11.
档案价值鉴定主体只有在档案价值鉴定实践中遵循档案价值的形成与实现规律,构建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才能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充分地发挥档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对档案价值及其实现规律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价值鉴定主体只有在档案价值鉴定实践中遵循档案价值的形成与实现规律,构建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才能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充分地发挥档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文件双重价值是美国学者谢伦伯格从挑选与保存档案的角度提出的。我国学者从档案利用角度来表述文件双重价值,误读了该理论。原始价值不等于档案第一价值、从属价值不等于档案第二价值。原始价值与形成机关、从属价值与非形成机关和非政府利用者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的区分标准是文件的现行性和非现行性,原始价值相当于现行价值,从属价值相当于非现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于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试图就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探讨,并由此证明两者并非同一概念,不可混淆使用,正确区分两者关系才有助于我们走出现实中存在的由"档案是否被作为档案使用"问题引发的一些认识困惑.  相似文献   

15.
<档案管理>2009年第6期刊登的归吉官先生的<关于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思考>(以下简称"归文")一文,提出了"档案客体价值"的概念,并"就档案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探讨".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与归吉官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6.
档案等级划分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之一。本文在对近年此项研究得失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明确档案等级划分目的 ,统一国家档案等级系列 ,确定档案价值判定要素 ,以及规范档案价值统计方法和等级划分工作组织与程序的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档案双元价值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立足于已有的档案双元价值理论基础,从理论内涵、逻辑推演、模型建构、与其他档案学经典理论比较、对我国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评价这五个角度,深化了档案双元价值理论的合理性,拓展了档案双元价值的理论范畴与实践应用范围。该书思想深邃,分析严谨,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它为我国档案双元价值理论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档案学术论著。  相似文献   

18.
嘉陵江流域保留有较为丰富的清代地方档案,以著名的《南部档案》和《巴县档案》为代表,包括其他一些零散的清代地方衙门档案,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明确电子档案具有凭证价值并研究电子档案具有高于一般证据的凭证价值。从观念、档案学理论、技术、法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实现电子档案高于一般证据凭证价值的障碍,从技术与法律两个方面研究并提出电子档案凭证价值高于一般证据的实现途径,即:电子档案身份证技术确保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凭证价值,突破了档案学理论关于原始性的界定;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档案定义,保障电子档案高于一般证据的凭证价值,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明确对档案数字化副本法律效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赵岚 《贵州档案》2003,(6):13-14
《档案法》中定义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其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是定义的根本,因此,在界定档案的价值问题上,应侧重档案的客观价值,即把档案放在时空大系统中去认识,既认识档案在社会实践系统中的作用,又认识其潜在的因素。目前,在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