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育财政偏好及其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财政偏好是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流向的倾向性与喜好,在价值选择标准上受教育投资收益、教育财政收入来源、政府角色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财政偏好经历了短缺性偏好向制度性偏好的演变,追求短期效用最大化,大力支持强势组织的教育发展,教育财政中立程度较差。秉持公益价值优先的教育财政偏好理念,依法纠偏,实施教育财政投资偏好的民主与科学决策,建立教育信息独立和公开披露制度,是教育财政偏好回归理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提示学界应当预先研究这一有望实现的免费政策的可能性绩效.其中,该免费政策对农户教育投资偏好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基于江西省鄱阳县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户初始的教育投资偏好不是中职教育,经过免费政策的经济刺激(假想),他们对中职的投资偏好提高了46.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刺激作用与农户的经济条件和他们子女的学习成绩逆相关,表明随着农户收入水平和他们子女学业成绩的不断提高,免费政策的刺激作用将随之减弱.因此,免费政策的刺激作用只具有短期效应,长期内,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应成为与免费政策相配套的另一种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的教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节点上,从不忽视职业教育的角度反观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在中国教育传统和外来教育影响的交变作用下,它经历着教育认识的嬗递与变革、教育方术的发展与富集、教育本体的颠覆与重构的巨大变化过程.这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整体演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个过程远远没有结束.认识这个过程,对于正确把握我国教育的发展规律、创造出新世纪全面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发展需要,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节点上,从不忽视职业教育的角度反观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在中国教育传统和外来教育影响的交变作用下,它经历着教育认识的嬗递与变革、教育方术的发展与富集、教育本体的颠覆与重构的巨大变化过程.这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整体演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个过程远远没有结束.认识这个过程,对于正确把握我国教育的发展规律、创造出新世纪全面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发展需要,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偏好是指个体关心他人福利和维护伦理规范的愿望。社会偏好是关系塑造的产物,与自利偏好相对应,本质特征是社会性;社会偏好的核心是互惠偏好;社会偏好本质上是伦理偏好,但只是善偏好而不是恶偏好。社会偏好对美好生活具有积极价值,它不仅促进社会团结、社会合作、社会公平,而且促进情理交融。为了生活的有序、和谐、美好,社会需要对社会偏好进行有效培育和引导,这包括:以合理的价值导向引领个人社会偏好,为社会美好生活奠定理性基础;以持续更新的社会伦理调节个人社会偏好,为个人美好生活创造精神条件;以优良的法律制度安排来培育社会偏好,为美好生活提供刚性支持。  相似文献   

6.
2008年1O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提示学界应当预先研究这一有望实现的免费政策的可能性绩效,其中,该免费政策对农村初中毕业生教育偏好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基于江西省鄱阳县的调查研究显示: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初始偏好不是中职教育,经过(假想)免费政策的经济刺激,他们对于中职教育的偏好提高了29.8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刺激作用与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他们的学习成绩逆相关,表明随着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户经济条件和农民子弟学业成绩的不断提高,免费政策的刺激作用将随之减弱.因此,免费政策的刺激作用只具有短期效应,长期内,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应成为与免费敢策相配套的另一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职助学金政策实施已逾两年,但迄今有关该政策绩效的规范性实证研究还未曾见到。对江西省鄱阳县的调查显示:农村初三学生初始的教育偏好不是中职教育,经过助学金政策的经济刺激,他们对于中职教育的偏好只有微弱程度的提高。而且,该政策的刺激作用与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逆相关。同时研究表明,随着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该政策的刺激作用将随之减弱。因此,助学金政策只具有短期效应,长期内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应成为与该政策相配套的另一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职助学金政策实施已逾两年,但迄今有关该政策绩效的规范性实证研究还未曾见到。对江西省鄱阳县的调查显示:农村初三学生初始的教育偏好不是中职教育,经过助学金政策的经济刺激,他们对于中职教育的偏好只有微弱程度的提高。而且,该政策的刺激作用与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逆相关。同时研究表明,随着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该政策的刺激作用将随之减弱。因此,助学金政策只具有短期效应,长期内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应成为与该政策相配套的另一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初中教育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其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从政策偏好的角度分析初中教育发展过程,发现其显示性政策偏好为国家中心与分权制。这一偏好是理解初中教育发展的"积弱"的根源,而偏好的变化是改善初中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政策偏好已悄然发生变化,实现着路径突围,表现为综合、联动、多样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0.
教育偏好是教育规划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描叙当事人接受教育的倾向。教育期望效用是研究教育偏好、考察教育投资的基础工具。教育偏好总是对的,它可以比较。  相似文献   

11.
负向教育功能观是指认为教育对社会的运行与个人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种种观点和理论的统称,负向教育功能观可区分为温和的负向教育功能观和激进的负向教育功能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学习需求的迅速增长与不同社会满足能力的差距、日益加重的教育财政困境、教育与就业的不协调、教育中严重的不平等现象等问题为负向教育功能观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存在基础。负向教育功能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负向教育功能观。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推动了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如何系统化地认识与研究当下的教育改革,同时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实践的干预策略,是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本研究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三个视角出发,通过探讨教育实践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从认识论的角度梳理了教育社会实验生成演化的四个阶段,包括教育实践理论启蒙与初步探索的"前认识阶段"、教育实验形成与规范化的"前研究阶段"、从教育实践社会化到教育实验社会化的"后实践阶段",以及从关注教育实践到关注教育社会实验的"后研究阶段"。作为价值回应,"教育社会实验"在提升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上起到了认识论的作用;"教育社会实验研究"在加深对当代教育改革认识的基础上,为实践干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个体教育投资风险与教育资产组合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个体教育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由于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人力资本固有属性的限制而成为风险投资,有其特定的风险内涵、风险类型和不同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偏好。个体教育投资风险与个体的受教育年限和职业或专业选择密切相关。风险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包含在教育收益方程中,风险随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递减。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收入和风险,择业是对职业收入与风险的综合选择。在风险条件下,对个体受教育年限和职业的组合选择是实现个体教育投资效用最大化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素质教育到教育创新,体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肩负着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更是责任重大。从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要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创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历史讨论课这种教学形式恰好体现了教育创新的精神。要上好历史讨论课首先要选好讨论内容,其次要很好地组织课堂讨论,最后还要认真总结。历史讨论课使教师和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考察教育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认为教育目的是具体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对社会关系的驾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等于教育目的,只是提供了制定具体教育目的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技能、技艺培养,是职业院校担负的主要任务。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社会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且更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将取决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能力的竞争,即教育的竞争。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则取决于如何通过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这种竞争所需要的人才。近两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形成了多渠道、多模式的发展态势。从职业院校的每个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它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具有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特定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发展方式是实现教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我国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能力尚有明显不足,教育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三条路径即结构路径、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分别关注教育结构的调整、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其中优先事项是教育类别结构和专业结构的优化、教师教学技能的改进、以及教育评价制度与问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教育流层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社会分层及教育分流的分析,可以找到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主要流入社会上层和中上层;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者主要流入社会下层或中下层;高中(含中专、技校、职高)教育程度者主要流入中层或中下层.这表明,个体在分流中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才能流入理想的社会阶层,要形成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必须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