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得民心者得天下,重民生者安天下”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百姓需求为大,民生之事无小”。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与爱戴,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重视民生才是最大的政治,而改善民生才是最大的政绩[1]。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必须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在的、基本的利益,必须逐步的、深入的改善民生,才能巩固党执政的基础。本文通过划分管辖范围,试图找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一个国家的民生之本,是具有典型民生属性的生产要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坚持土地的民生属性,遵循土地制度演进的民生逻辑,紧紧围绕如何解决好土地问题,保护和增进人民利益,不断推进民生建设。依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我们党在百年历史上土地制度和政策经历四次重大演变:让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建立土地集体所有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推动“三权分置”改革。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制度改革和政策演进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保持保证土地民生属性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土地公有制是实现土地民生属性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推动土地公有制实现形式不断改革创新是增强土地民生属性的体制机制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土地制度和政策演进百年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土地公有制的巨大制度优势,那种企图把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引向私有化的主张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具体就是“四句话”总要求、“五个有”的总目标和“六项重点工作”。为此,我们要牢牢抓住民生之基,优先发展教育;牢牢抓住民生之本,切实做好就业工作;牢牢抓住民生之源,致力解决好分配问题;牢牢抓住民生之盾,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牢牢抓住民生之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牢牢抓住民生之安,完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4.
构建民生政府是政治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有效推进特色民生建设的政治保障,是深化全面改革的中心环节。政府是民生政治建设的主导者,构建民生政府直接关系着民生政治建设的进程,关系着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以及实现程度。构建民生政府必须以民生为导向,在“民生是国家之本”理念指导下,结合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从理念、职能转变、制度建设以及监督与制约机制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好的引领民生政治建设,发展民生政治,切实保障民众的政治权益。  相似文献   

5.
一、政策导读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2011年我国仍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民生之首,寄托着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所在。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教育公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更高的教育质量,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变人的命运,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幸福。  相似文献   

7.
再就业培训是劳动保障工作的一个大课题。如何才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效率和效果,近些年,各地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国外则有更多再就业培训的经验,该文所介绍的美国“教育券”制度就是其中之一。该文详细地介绍了“教育券”制度的由来、美国的具体做法,并分析了“教育券”制度的好处,对启发我国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思路大有帮助。本刊刊出此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读者朋友就此类问题发表见解,以推动新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空想社会主义以对民生关注作为未来理想社会设计的起点。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主要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建立平等社会;承认分配差别,保障社会福利;主张权利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的重要基石:人的全面发展是民生的最高境界;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是民生的根本保障;民生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解决民生问题是未来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则经历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为特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9.
如果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经济的繁荣,就不会有真正的东北振兴。只有城乡互动才能和谐发展。城乡互动振兴东北经济的思路是:要素整合扭转“边缘化”局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求协调发展;尝试县域经济的市场化运作整合资源;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加强县域融资支持为中小企业注入“血液”。  相似文献   

10.
1988年以来的英国“国家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导言 在英国,我也曾应邀评论“国家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我认为,只有以整个“1988年教育改革法”为背景,才能理解“国家课程”。这个改革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英国教育制度的本质,由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计划和合作的体制转向一种能保障家长的学校选择权的市场体制。 在这儿,简单描述导致1988年“巨变”的一些事件也许是有益的。“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历史上的主要里程碑:首次向所有人实施免费和强迫的中等教育。但不幸的是这个法并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百姓生活的新闻。民生新闻的“情”是指民生新闻对报道对象的人文主义关怀,是媒体对人民群众的最深切的感情。民生新闻的“义”,是指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履行的职责。民生新闻只有把人文主义关怀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才能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为应对外部环境需求和变化而改变自身特性的状态和能力。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内容是满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功能需求。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是主动满足经济发展“双循环”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路径包括: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优化制度体系;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摆到了鲜明的突出位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各项工作中要更加关注民生,着力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做到“五有”,即“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14.
玩转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持续时间长(184天)、场馆众多、演出场次过万。片样才能完全享受这举世瞩目的视觉盛宴,绝对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挑战。详尽的“世博攻略”教你轻松玩转世博会!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人民立场出发,探究生态问题的本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与统一起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民生观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环境就是民生”点明了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强调了生态环境的民生指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诠释了生态环境的民生价值,“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指明了生态建设的民生目标。习近平生态民生观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和价值意蕴,是指导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6.
民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狭义解释,“民生”就是民众的生计,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土地是民生之根本,衣食住行是民生之基础,制度法律是民生之保证.毛泽东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关系,体现了理论上的传承和实践上的超越.孙中山与毛泽东民生思想中所蕴含的理念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住房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保障国民“居者有其屋”是现代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是现代国家保障“居者有其屋”的重要举措。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它既是社会保障制度在住房领域的延伸,也是住房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体现。我们应当结合国内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并借鉴美国构建居民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经验,加快住房保障立法的步伐,把建立和完善居民住房保障法律制度视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逐渐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切实有效地解决“居者有其屋”这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神,强化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社会监督,保障参保单位和人员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在全国逐步建立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欢迎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9.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维系所必须履行的职责,它关涉到一个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呈正相关。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在执政理念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而且要在实践上把发展民主、保障民权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切入点,把协调民利、实现和谐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难点,把紧抓科学发展、增强国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点,并作为当下的现实任务,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和推进民生的改善,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认为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强化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才能保障校本培训的质量。阐述了在校本培训中,采取以观念“导”、以需求“促”、以听评课“引”、以科研“带”、以实践“评”、以制度“束”等手段,才能实现过程管理,提升校本培训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