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文精神与语文教学目标定位1.关于人文精神。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将是一门科学。”现实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统一,构成科学的整体化发展。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这里说的“人文”,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事实与价值、时间与空间、量和质的统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发展进行全新的文化价值设定,建构发展的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在统筹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可持续发展内含着控制与提升两重因素:“控制”强调经济增长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提升”突出人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自觉实践这种“控制”与“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真实性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2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它要求按事实的本面面目反映事物和说明事物。新闻的倾向性指通过新闻事实所发掘出来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价值取向,它必须符合客观事实的内涵,具有客观性。要做到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老老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吃透“两头”的精神,还必须批判“唯一”、“唯书”的观点和表“事实要为政治服务”的余毒,决不能顷向性而牺牲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与课程开发向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是对应统一的关系,课程事实是课程价值指导下的事实,课程价值的实现依靠课程事实。当代教育在对“科技理性”、“功利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指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并形成了提出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主体价值观”,“自然”,作为课程开发的独立向度受到课程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从而出现“自然”、“社会”、“自我”、“知识”四维的课程开发向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追求健全的职业人格为价值日标。  相似文献   

6.
<正> 什么是新闻价值呢?价值,是指事物的用途和积极作用。新闻价值,是指能够构成新闻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属性。新闻价值和“新闻的价值”不是同一概念。后者不仅取决于新闻价值(即事实本  相似文献   

7.
事实与价值——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根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统一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发展。进入工业文明后, 人类在机械发展观的指导下, 只关注了自身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活动制约, 最终造成事实与价值的冲突,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这种机械发展观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是人们割裂了暂时性和长远性、需要的正当性和非正当性、动机与效果、正价值与负价值以及手段与目的等一系列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而造成的。生态严重失衡造成的恶果使人类认识到,只有使事实与价值重新统一协调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实现“人本回归”已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真正把“人本回归”的理念落实到大学德育过程中,必须有机地协调和优化德育内容的各种价值关系:一是要实现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二是要实现德育结构中教育与受教育者“双主体”价值的统一,三是要实现大学生现阶段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指“安养”、“休息”。其实,我们现在所指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张东荪认为,哲学关注价值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时代赋予哲学的神圣使命;道德哲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道德是文化价值的一种,是“文化之最重要方面”。张东荪强调道德评价的标准是“社会心”,应从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的角度进行道德评价,道德价值与人生价值具有一致性。张东荪道德价值观带有明显的“自我实现论”之倾向,过分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对邓小平理论内容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从认识论角度对其精髓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是价值认识和事实认识的统一;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统一;是认识特征的体现。最后指出:正确认识、把握和创新“解放思想、事实求是”这一精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翻译与价值关系进行“求善”的说明与建构。翻译研究的现实形态是建基于翻译事实之“求真”,且在“求真”过程中获得翻译价值之“求善”的互释:翻译事实与翻译价值是彼此关联的。前者是指“翻译是什么”的内在规定,后者是指“翻译意味着什么”与“翻译应当成为什么”的价值意义。以求善为视域,翻译价值既要求“翻译是什么”服务于“翻译意味着什么”与“翻译应当成为什么”,从而关乎价值本体论之域;又兼涉翻译评价与翻译规范,从而渗入了翻译合法性、规范性与伦理性的哲学思考。作为广义的翻译价值论,它是对翻译合法性、规范性与伦理性的哲学思考,由翻译价值、评价、规范共同组成一种求善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3.
把“公理”改称为“基本事实”有其合理性甚至必然性.应该在明晰“基本事实”的内涵、功能与价值的基础上,改进和加强“基本事实”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是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了严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复合生态系统都具有整体价值,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员。生态女性主义秉持一切平等的价值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强权与奴役,主张既尊重男性,也尊重女性;既尊重人性,也尊重自然;既注重“工具理性”,也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是超越“强权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导向,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统管”是指学校成人教育发展方针、规划由学校统一制定和管理 ,成教院作为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行使职责。“分教”是指按学生类别、层次划定范围 ,由各专业学院分别组织教学。这种新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创新点在于管、教的有机统一 ,从而保证成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绿色教育”源于对现代社会与教育的反思,“绿色教育”本质上是指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遵循人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自然与社会、科学与人文有机联系,运用科学的教育行为和方法,促进师生生命价值共同提升,实现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核心要素包括科学、人文、健康、可持续发展。科学主要是指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人文强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尊重,具备人文精神;健康突出强调要关注师生的身心健康,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可持续发展是指教育要关注多元的发展主体,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并要以当前发展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的“异化”本质是一个价值批判范畴,并进一步阐述了其理由:(l)“异化”体现的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2)“异化状态”是指客体在价值属性上与主体的相对立状态;(3)异化现象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主要是指人的价值行为的异化;(4)价值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18.
(1)“可持续发展”向传统的发展观提出挑战。它坚持发展的现实和发展的未来可能性的统一,并引发人们对矛盾学说作深层的思考;坚持发展数量和发展质量的统一,强调实现发展质量的优化;坚持追求社会发展和促进自然发展的统一,而实现的关键在于人。(2)可持续发展战略强烈要求建立“前瞻认识论”。“前瞻认识”在时间上具有“超前性”,在内容上具有“预测性”,在形式上具有抽象性或原则性。(3)可持续发展战略赋予实践观以重要启迪。它特别强调实践具有受动性并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从而要求人们的实践应该充分体现科学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有机统一。(4)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观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教育价值进行科学认识,追究它“是什么”的问题。这一研究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承认许多教育价值事实及所处的位置,也决定了认识的成果即教育价值的辩证概念是建构起来(不是抽象出来)的。本文由哲学概念“价值”推演出教育价值概念的结构,以各种教育价值观为概念的内容,用结构来组织内容,形成综合统一的概念。将它概括为:教育价值是指以教育的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的不同种类与不同层次的总和。并予以图示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理念价值冲突中面临的两难选择,其主要矛盾还是集中在如何科学地处理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发展性之间的关系.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的和谐统一,坚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与协调.在提高素质和促进发展中,突出培养的针对性,让针对性培养更具活力和动力;在针对性培养中,融入素质、发展要素,让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努力追求发展性与针对性以及各种需求之间的“结合”和“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