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是夯实“四个自信”之根基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应该树立“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确定正确的教育资源观和教育过程观;建立“大文化”的课程体系,多元构建教育载体,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实施“以旧唤新”的育人思路,增强传统文化的知识活性,提升传统文化的浸润力度;夯实“言传身教”的育人根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构多元一体的教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途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思想精华的传承、传统美德的彰显和文化符号的强化来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基本取向方面,要转换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兼顾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注重国际理解视野下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上海注重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经典诵读、古代文化体验等为载体,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明,提高道德文化修养。一批高品质区本、校本课程建立起来,学生的才艺在各种平台上展示交流,专业化体验基地、教师队伍使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懂行的教师。上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内功,带动传统文化教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包括开设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活动;营造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然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渗透,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日渐淡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少。青少年群体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要推动者,更应学习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出发,以中小学校为立足点,以期探寻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7.
邹凌梅 《现代教学》2014,(12):12-12
毋庸置疑,教育是传承文化的命脉。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学校,而课程的设置是突破的关键。当下,中小学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处于模糊不清的探索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浩瀚,在我们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课程内容应有不同的选择,从而实现有序推进。我们在制订课程内容时应有一个大方向,国学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应融合提炼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以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97):5-6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按照相关文件的总体要求,根据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四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对每个学段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做到基础教育各学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中,弘扬民族优秀化传统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就现在的情况看,学校教育中忽视或淡化民族优秀化传统教育的情况很严重。有感于此,笔仅就民族优秀化传统教育的意义、内容、途径及教育自身民族优秀化传统素养问题,略申管见。  相似文献   

10.
一、当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时该谈论些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更关系年轻一代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该把它划归思政课,还是语文课,抑或是实践活动课?  相似文献   

11.
部分中小学生受到金钱至上、娱乐至死、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深重,如何才能使他们的思想意识走上健康正确的轨道,我们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动。  相似文献   

12.
历史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侧重指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起源及发展演变,分析传统文化发展变化的原因,做到言而有据,论从史出,按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历史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涵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民族独特智慧,更加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高职院校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所导致的一些突出问题,系统论述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和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制,改进学校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养成教育与道德实践、课程文化引导与研学游体验、环境育人与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育模式创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PBL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国家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实施、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方法和路径单一、传承传统文化的践行力度不够、体系化设计不够、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构建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采用PBL模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整合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设计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项目,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力。为打破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困境,PBL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源整合、项目设计、成果转化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包括教育目标一体化、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方法一体化和教育评价一体化四个维度。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方法一体化和教育评价一体化既是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目标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国的经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相比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年轻一代更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他们对美国大片、日本漫画爱不释手却不  相似文献   

18.
天水是羲皇故里,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这种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浩如烟海的几千年传统文化精华,使天水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系统谋划.贯彻落实《指南》,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落实课程教材主渠道、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加强师资培养等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首发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分为蒙学基础、诗词美学基础、经典子集研修、传统文化与艺术4个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