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政策经历了新闻工作重心、事业性结构和媒介市场结构调整等不同阶段。其间,政治价值逐步弱化,经济价值日益彰显,文化价值不断拓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总的政策取向是:放松资本准入,逐步建立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传媒发展机制;加快完善传媒产业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政府对传媒规制的系统性将进一步强化;传媒产业将在市场导向与政府规制、公共利益的多重互动中前行。  相似文献   

2.
向进 《新闻世界》2011,(10):228-229
由于传媒所承担的具体社会使命不同,所有人和经营人的媒介宗旨不同,民族传统和主流文化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传媒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特色与习惯不同,不同经济基础上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媒的体制是不同的。也正是因为以上各个复杂因素的存在导致阐述国营媒介和公营媒介时的观点存在不同,所以有必要对国营媒介与公营媒介进行比较和厘清。  相似文献   

3.
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其政治(社会)属性一直被放在最突出的地位。传媒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其行业政策性壁垒很高,政府从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直接调控媒介产业,在内容、结构、资本等各个方面影响和干预媒介产业的资本运作。但2003—2004年度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媒介产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的投融资政策法规,使我国传媒资本运营的管理政策更加清晰、系统、合理、有效,对于政策依赖性很强的媒介产业,无疑是一大福音,为我国传媒资本运营构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之下,大众传媒体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媒介真实"也逐渐的替代了"社会真实",然而,传媒技术工具价值取向也导致传媒技术与伦理发生了疏离的情况。在社会转型阶段,媒介伦理缺失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导致新闻媒介失去了传统的耳目喉舌效果,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本文主要从记者受贿事件来分析社会转型期媒介伦理缺失与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5.
侯淼  高汝东 《新闻前哨》2022,(15):64-66
媒介集团在我国的兴起是国内市场的需求,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介市场催生出媒介集团化发展,这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选择。本文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探究在融媒体环境下,集团化媒介组织发生的产业变革以及如何进行媒介品牌构建。在传媒产业变革方面,多重的盈利模式使得媒介组织的利润最大化,“新”新闻生产方式的兴起也带动着媒介运营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媒介品牌构建方面,首先要保证优质媒介产品与内容的输出,其次,打造全媒体品牌形象推广与传播格局,还要重视媒介与受众的链接与沟通,实现媒介品牌更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马正华 《视听界》2015,(1):28-30
媒体融合正在引领传媒发展的走向。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传媒伦理如何建构?媒体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语境下传媒伦理的横向与纵向结构,也改变了传统语境下传媒伦理核心问题的现实基础。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有可能让媒介从业人员、媒介传播活动和媒介组织运营在实践中陷入传媒伦理困境。一种基于融合理念的、整合式的传媒伦理形态成为媒体融合能否顺利实现的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2006,(2):9-9
第一本全面剖析中外传媒运营失败过程和根源的著作——《媒介败局:中外问题媒介案例分析(》张志安主编)最近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杂志、报业、电视、网络和集团五个篇章,汇集了近年来中、美、德、日等26个中外问题媒介的代表性案例。其中,既有“德国战车”基尔希传媒集团倒闭的原因分析,也有中国大陆第一份破产报纸《惠州晚报》的幕后故事;既有新加坡报业控股多元化扩张受挫的过程记录,也有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靠政策催生、被市场终结”的命运解读。该书为广大传媒职业经理人怎样解决问题、防范风险乃至成功运营提供了一本生动而理…  相似文献   

8.
孙姣娇  郝雯婧 《传媒》2021,(14):88-90
随着新媒体急剧崛起与智媒时代的到来,传媒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局,媒介形态的革新与聚变对传媒人才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并持续影响着传媒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向、规格、能力等.智媒时代传媒人才的培养应深化和拓展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提高智媒内容运营能力,提升内容价值的判断能力,注重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9.
传媒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评论,包括有"第四媒介"之称的新媒介网络也不例外。作为网络互动的重要特征,评论在互联网上更多的是反映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反映着受众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媒介互联网与传统媒介的联合成为可能。传统媒介由比较单一的媒介结构发展成多种媒介的大联  相似文献   

10.
经济权力对都市报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直 《新闻界》2006,(2):27-28
在传媒市场化的进程中,经济权力越来越深刻地制约与影响着媒介的价值取向。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角色常常产生冲突与错位。本文对都市报的发展战略定位、新闻选择、议程设置等方面的分析,揭示经济权力对其价值取向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电视传媒历史而言,2003是一个注定要被特别书写的年头.在这一年中,运营机制与方式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媒介格局的重组.媒介产品开始突破同质同构的重围,根据所属频道特征表现出多元取向.很多观念在激烈的撞击中被消解,甚至被颠覆.  相似文献   

12.
媒介素养教育自倡导、开展以来,因开展的动机和程度多有差异,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无论是起初的"保护主义"价值取向,还是后来的"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随着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进程而演进。媒介素养教育最终的核心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媒介观,促进媒介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龚莎 《出版广角》2016,(13):60-62
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栏目化运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讲述》《中国记忆》《口述》作为在电视媒介中影响最大的三档口述体纪录片,其背后的媒介分别是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独立的影视传媒公司,媒介属性的不同也赋予了这三档栏目纪录片以不同的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14.
《声屏世界》2010,(6):66-66
传媒的价值取向应与社会的价值追求相一致。人的解放是最核心的价值追求,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新闻传媒的终极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发展的条件、过程和结果,正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5.
田萱 《新闻界》2007,(4):48-49,98
通过中西传媒集团生成和运作模式的比较,我们看到我国传媒集团在外部管理体制、价值取向、内部运营机制等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特别是现阶段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吸取外国经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社会发展观和产业发展的视角把握传媒集团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资本运营:实现媒介产业超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传媒的资本运营已开始启动,并且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美国IDG集团、澳大利亚新闻集团等纷纷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传媒市场正被国内外各种资本看好。中国传媒产业与国外传媒集团相比,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资本实力不足口如何实现我国媒介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媒介资本运营无疑是一剂良药,资本运营作为媒介经营手段在壮大媒介产业  相似文献   

17.
对媒介融合时代媒体运营策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不仅是过去传统媒体与网络的结合,而是整个产业链的调整和业务流程上的更新.传媒企业需要在其中不断调整运营策略以适应整个媒介环境和受众的变化.本文在分析了媒介融合内涵演变的基础上,对传媒企业运营策略给出了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媒介具有权力”.这是20世纪初西方传播界所达成的共识。“媒介权力”实质就是传媒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操纵和支配的力量。而媒介传输如此强大的影响,主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实现。媒介所使用的语言样态、表述方式、话语策略等都深深地影响了公众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以至整个社会的审美诉求。观察当今的大众传媒,普遍存在着语言的生态问题,如大量方言土语的运用,非汉字形式字母词的出现。网络用语对传统传媒语言的冲击,而传媒语言中的暴力.则是最突出的现象,不断地受到公众的批评,极大地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后中国传媒开始与国际传媒“零距离”接触,在境外巨大的资本冲击和市场洪流面前,中国传媒业的出路何在?最终的选择必然是“向市场要效益”,在市场中壮大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形成足够的竞争力与抵抗力。 如果说巨大的市场是机遇,媒介扩张是一个内在趋势,那么资本就是媒介生存与发展的支撑点,资本运营也就成为传媒集团竞争的核心点。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将经济体所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即经济体所拥有的各种形态的资本视为经营的价值资本,  相似文献   

20.
媒介全球化对我国传媒的冲击,绝不限于WTO协议中的承诺,也不限于我国的传媒开放政策。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不仅互联网作为一种全球媒介本身这一点会不断改变,而且它还会成为媒介全球化的助推器。在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全球媒介竞争中,政策壁垒显得十分脆弱。在传媒开放政策方面打防守战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投入全球媒介竞争的洪流,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