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茜 《今传媒》2020,28(1):28-30
短视频时代,城市形象构建不再只是官方话语的独白,民间话语成为城市传播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时下热门的“网红城市”——重庆为例,探究了抖音APP中“重庆”的内容构成,并分析了其传播特征,以期从文化建设的角度为其他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地方媒体对外讲好“城市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超越“地方性”话语局限提升城市国际传播效能、跳出既有“叙事经验”构建网络空间情感共同体,不断调适“范式”“表达”“进路”,积极谋划和推动以“对话式”为核心、以“多元文化”为抓手、以“情感共振”为追求的国际传播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童桐 《新闻与写作》2024,(2):99-107
在全球治理“小院高墙”的治理模式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等领域被排除在现有的知识话语体系外。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以国家为主体的专业全球治理实践,将全球治理视为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治理话语体系,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传播起点。结合战略传播的信息/行动框架和知识社会学视角,本文将全球治理中的知识类型分为可编码的显著知识和以人员、物品流动为代表的默会知识,通过初步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知识类型和实践次序,重新理解被遮蔽的默会传播实践。研究认为,国际传播实践应当理解中国的知识类型比较优势与偏向,以此进一步“接合”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5.
在以“国家”为主体和内涵的传播活动中,口语传播一直是其主要形态之一.在积极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加强对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现象、规律的研究,既是理论需求,更是实践的迫切需求.文章将着重从修辞学、语言学、话语学等视角就国家话语中口语传播的形式、主体、特征、问题及对策等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拓展国家传播的范畴与深度,提升我国国家话语传播主体的口语能力与话语权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6.
范式转变:大众传播研究话语中心的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对大众传播研究从传统话语主控到这一话语中心消解 ,并向主要以文化批判研究为代表的“另类”话语转变的过程进行了概括梳理 ,同时分析了这种转变的背景、动因、现状和前景。本文是 2 0 0 1年 1 1月作者在韩国延世大学传播研究所召开的“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文化批判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7.
刘亮 《东南传播》2023,(7):127-129
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面临以话语间性为核心,被技术鸿沟加速扩大,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长期主导的一种结构性束缚。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建设者,中国可以主动参与传播基础资源和秩序性建设重构话语主体的“权势量”,基于逻辑平面语境推动建设性新闻话语,以日常性语言构建可通约性话语等,改变国际传播话语的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网络民间话语为研究对象,以“武汉519路女公交车司机被打事件”为案例,探讨网络民间话语的传播特质、民问话语与官方话语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宦佳  陈柏菡 《传媒》2023,(9):60-63
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网红城市”西安的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实践,经验性地概括了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话语路径,并引入话语制度主义的理论背景和合作生产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分析了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话语建构的核心策略。  相似文献   

10.
白贵  邸敬存 《现代传播》2022,(11):57-63
我国“战略传播”理论应与自身国际传播实践相适配,也应根据当下国际传播语境优化既往传播实践。既往国际传播实践在理念的“说服”性、议题管理的“偏向性”、传播策略的“声高”取向、话语表达的“积极”修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地方性”色彩,在当下“信任赤字”急遽飙升的特殊国际语境中,恐难实现预期传播效果,甚至引发恶性话语冲突,形成舆论不断遭遇挑战、发展环境进一步逼仄的局面。对既往国际传播进行战略优化,应自觉规避美国推行的“战略传播”的“霸权主义”逻辑与陷阱。在传播理念上要立足“对话”,避免单向性“说服”;出发点和归宿则应是尊重多元、寻求“有限共识”,并以此超越“地方性”分歧;在话语表达上应聚焦“人文”,分享故事,实现“现代性”“共情”;在政治实践上,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将“中国故事”的“地方性”经验转化为国际借鉴。我国“战略传播”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以“对话”为核心的国际传播新范式。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必须把着力点转移到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反思总结上来,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此,要摆脱“学徒状态”,在学习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时,保持高度的自抉意识和驾驭能力,以超越西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为目的,防止在引进借鉴中“西化”自己,失掉自我;要“向现实本身去寻找思想”,沉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深处,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在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上用力,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要走出核心价值多样的迷惘,以主流价值统摄推进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李岚 《现代传播》2022,(8):58-66
当前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广播电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观念策略、方式手段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要在话语内容时代化、话语表达融通化、话语方式多元化、话语传播系统化四个方面实现战略突破和路径创新。以“议题同构”和“认同聚合”的视听作品,传播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创新成果;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新叙事,做好人格化传播、精准传播、好感传播;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播力影响力有效提升;建立强大的战略协调机制,由“国家主体”下沉到“地方主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海外布局。  相似文献   

13.
宫正 《出版广角》2015,(7):90-91
在以渊源学、影响学、媒介学为代表的纵向传播被美国“平行研究”打破之后,尤其是受新媒体平行话语的解构与影响,电视主持人媒介的主流文化话语体系散落为平行话语的“国民意识形态”沟通与交流。电视人,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引导、把握平行传播的话语环境,在民生类节目中把握与幸福文明生活品质,建设世界文化对话的主旋律。同时,要融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等“人民本位”与民生主体思想文化体系,承续传统文化的仁爱、民本观,更好地提升民生节目的文化内涵,在“平行传播”主旋律构建的文化转型中,更好地重塑自我的主体内涵与文化内涵,更好地服务于时代与大众。  相似文献   

14.
话语理论及其对新闻传播研究的价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中阳 《新闻界》2006,7(3):46-47
历史决定着话语,话语演绎着历史。历史的元素就是由生活在某种历史情境中的人们的“言”与“行”构成的,也就是由“话语”构成的。因而,由话语切入去研究历史,去研究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各个历史侧面,当是一个十分富有价值的视角。话语也是传播的产物,只有传播才产生话语,由话语  相似文献   

15.
西藏对外传播的艰巨性和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藏对外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我国涉藏传播在西方分裂势力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的复杂国际环境中面临的严峻局势;探讨如何调整策略、改变思维、创新方法,以扩大影响力,从而打破西方媒体和“藏独”的话语霸权,提高涉藏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国际范围内专业性的采访作为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愈发体现为一种框架实践,藉由传者的修辞传播实现媒介议程设置的目标。论文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专访中国驻美国前大使崔天凯的话语文本分析,尝试再现美媒在采访中如何使用框架与修辞手段充分主导传播过程,以至于出现“问什么”和“怎么问”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答什么”的传播现象。研究进一步提出在“合作性对抗”之下有效消解外媒采访的话语修辞陷阱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以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框架反拨国际传播采访的问与答战略叙事,朝向促进中外话语融通,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王璇  谢庆立 《新闻大学》2022,(9):45-59+118-119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知识话语生产的视角,利用原始文献,考察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创刊初期对中国人群体特性的报道,研究该报进行中国国民性话语生产的起源、内容文本、生产机制。本文认为,作为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最早使用“中国国民性”一词,该报系统报道了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并形成了“野蛮的种族”“狭隘的国民”“撕裂的大众”等话语框架,呈现出比较统一的负面评价。该报鼓励并引导外侨参与国民性话语生产,将新闻作为知识话语进行生产和传播,形成了一套话语实践机制,开启了以近代报刊为载体的“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生产的进程,建构了一套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中国叙事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敬婕 《现代传播》2022,(11):46-56
对美国自第二次女权浪潮以来女权主义争取话语资源的历史路径的梳理,能够呈现以女权主义学术为主体的性别传播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话语资源和历史遗产。根据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势,女权主义学术与各种话语资源发展出“同盟”“朋友”“对手”和“敌人”的不同关系框架,形成了以女权主义为主体的跨学科研究所特有的发展策略。而网络女权发展模式中出现的话语互斥等现象,亦为女权主义学术带来了崭新且棘手的挑战,促使女权主义反躬自身,对其内在话语资源进行梳理与区分。这无疑对以女权主义为主体的跨学科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蓓  钟思燕 《今传媒》2022,30(1):127-130
本文以政务抖音号“西安文旅之声”为研究对象,以场景传播分析模型为理论依据,运用内容分析法从象征要素和社会要素两个方面探寻影响政务短视频城市形象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象征要素方面,主题与呈现方式对传播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而在社会要素方面,背景音乐情感属性和标题语用表现对传播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西安市城市文化传播形式新颖多样,成绩斐然,但依然存在主题与传播主体单一、话题设置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城市形象传播需要重视场景要素在传播效果中的作用、丰富城市形象宣传视频主题的多样性、转变话语叙述主体以及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的系统规划性。  相似文献   

20.
赵雪倩 《今传媒》2023,(10):33-36
本文基于“自我讲述”与“他者视域”融合视角,从纪录片多模态话语出发,揭示了“他我融合”第三视角在主题呈现、话语互动和社会传播三维向度的叙事话语策略,提出了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可以通过文本和影像的巧妙叠加、隐转喻诠释与互文重构等策略,以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效果,旨在为我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