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砂,特别是宜兴紫砂茶具自明代中期逐步走向艺术化后,就一直是文人骚客、官宦富绅厅堂上的雅物,它集实用、把玩、欣赏于一体,在众多工艺品中是绝无仅有的。宜兴紫砂材质独特,制成茶具,泡茶蕴香而透气,在使用、把玩中能养出宜人的晕光,使人产生一种亲和感,因而被历代藏家所珍爱。其实,关于紫砂的最早文献资料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1002—1060年)《宛陵集》中的两  相似文献   

2.
《收藏》2008,(2):183-183
明初由饮茶而兴盛起来的紫砂文化,从一开始便由共发展的三条轨迹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一、作为优秀茶具品种,紫砂壶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紫砂文化。二、紫砂发展历史是历代的工匠与艺人在紫砂造型工艺和装饰手法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过程。三、历代文人出于个人喜好,指导工匠开发适于文人使用的新壶款,或题诗作画,  相似文献   

3.
《收藏界》2011,(3):F0004-F0004
四海茶具馆是由著名壶具收藏家,紫砂陶艺家.2009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之一的许四海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立于幽静的愚园路,成为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早的家庭式博物馆.以茶待客以壶会友。1992年.许四海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在上海长宁区兴国路,兴建了无论是规模还是建制都在上海处于领先地位的四海壶具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收藏界》2011,(4):F0004-F0004
四海茶具馆是由著名壶具收藏家、紫砂陶艺家、2009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之一的许四海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立于幽静的愚园路,成为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早的家庭式博物馆,以茶待客以壶会友。  相似文献   

5.
大师论道     
《收藏界》2009,(3)
吴云根(1892—1969年)又名芝莱,宜兴人。代表作品有"春亭壶"、"觚菱提梁壶"、"双色竹段茶具"、"线云壶"等,为紫砂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兵 《收藏界》2010,(7):71-72
紫砂茶叶罐也属于紫砂茶具之列。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紫砂茶叶罐是明代正德以后的,由江苏著名收藏家沙志明所藏。早期紫砂茶叶罐多数砂质颗粒粗大,工艺简单粗糙,又因为无专门烧制紫砂器的龙窑,与缸瓮之类大器物一同烧制,有的沾有缸瓮釉的泪痕。以实用为主,不注重外表的装饰,都是素面素心。到了清代康熙时紫砂业发展迅速,加之珐琅彩传入,出现了印花、刻花、泥绘和加彩挂釉的紫砂器,其中包括紫砂茶叶罐。从传世的紫砂加彩挂釉实物看,以华凤翔加彩挂釉汉方壶为最早。华凤翔是康熙时人,因此加彩挂釉紫砂器应始于清康熙时。加彩挂釉紫砂器一出现,便受到宫廷重视,大量加彩挂釉紫砂器成为贡品入宫供皇亲国戚使用,这就进一步刺激了加彩挂釉紫砂器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彩挂釉紫砂器的出现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紫砂器外销,形成良性循环。对加彩挂釉紫砂器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加彩挂釉紫砂器,失去了紫砂素面素心的原有风格,加之加彩挂釉后紫砂器的透气性不如以前,在清代风行一度后,很快走向枯萎。在紫砂发展过程中,加彩挂釉器始终不占主流位置,但作为紫砂大家族中一员,在紫砂发展历史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今天看来同样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茶壶,明清讲究陶器为上,且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由于用紫砂泡出来的茶浓郁芳馨,香远益清,诚如明代文学家李渔在《杂说》中所言"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遂闻名退迩,家喻户晓,进而成为茶具之王。紫砂是用江苏宜兴丁蜀镇黄龙山特有泥料制成的炻器,多呈赤褐色,具有含铁量高、可塑性强、砂质感明显的特点。所谓炻器,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器物,既有陶的透气朴素,又有瓷的致密坚硬。  相似文献   

8.
顾绍培     
《收藏界》2014,(11):144-145
顾绍培,男,1945年出生于宜兴陶业世家。1958年进宜兴紫砂中学读书学艺,启蒙老师潘春芳教授.转入紫砂工艺厂后,师承著名老艺人陈福渊,后得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长期悉心指导提携。从业紫砂已50余载.深研诸名师技法.集各派之精华.融艺术个性于一体。创作新品100余个.曾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金杯奖: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金奖:二十多次获省、国家级工艺美术评比大奖。  相似文献   

9.
吾壶识我心     
高春艳 《收藏界》2010,(3):142-142
三月的江南乍寒乍暖。春雨淅沥.偶然阳光灿烂的早春,在江苏宜兴中国陶都陶瓷城的“陶都城紫砂会所”和青年紫砂艺术家蒋春音相约而谈。喝着醇香的阳羡宜红,  相似文献   

10.
华氏紫砂     
《收藏》2013,(3):4
造型丰富是紫砂艺术的一大特征。由于紫砂材质可塑性强,制作工序特殊,使紫砂艺术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艺术贵在创新,紫砂在保持良好日用功能的前提下,造型应务求有创意、多变。华氏紫砂作品由华建民先生亲自设计,追求紫砂形体的古朴、自然、别致、趣味,加之以窑变火候烧制,往往使作品独具匠心,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1,(4)
玉成窑墨宝紫砂~(TM)是中国紫砂名器的杰出代表之一。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千年紫砂,绵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选行;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梅调鼎玉成窑墨宝紫砂,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在中国紫砂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文人紫砂至梅调鼎时代已达巅峰成为绝唱。玉成窑墨宝紫砂是以梅调鼎为代表的一代书法家以文人的审美情趣在紫砂器具上的一种艺术张扬,也是中国紫砂艺术品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2.
沈飞  徐世昌 《收藏》2006,(11):105-105
在紫砂器中,有一种特别的品种——肖形果品,这是用紫砂制成的各种蔬果形陈设、赏玩器,即所谓清供果子,多为紫砂艺人的消闲之作。这种紫砂的仿生作品、是用不同颜色的紫砂泥塑造而成,巧用紫砂的质地和色泽塑造成瓜果、蔬菜,不仅模仿其形象,而且模仿其颜色,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13.
夏汶  中健 《收藏》2009,(9):186-186
“一两紫砂十两金”“大师紫砂壶”选用最好的泥料制作,珍贵无比 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宜兴才有紫砂泥。自古纯正的紫砂泥就被誉为“一两紫砂十两金”,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目前紫砂泥存世量已经不多,越用越少,越来越珍贵!从2007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禁止了对紫砂泥的开采。纯正的宜兴紫砂泥本身就是值得传世的珍宝。吕氏阴阳太极“大师紫砂壶”采用的紫砂泥是大师家藏的纯正紫砂泥,陈腐长达30年,堪称紫砂界的稀世之珍。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09,(7):177-177
宜兴紫砂世家杨明旭教授设计创制的国庆60周年纪念壶。用上等红清水泥精心制作.共制60把.编号发行。此壶为封山之作。  相似文献   

15.
高晓然 《收藏界》2014,(1):70-76
清代,随着宫中茶礼活动的增多,作为清宫茶文化载体的茶具,进入了繁盛时期。清代的御用茶具,在皇帝的关心和指导下,工艺精巧华丽,造型丰富多彩,再现了宫廷御用茶具奢华富丽的风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依据清官档案记载,对我院收藏的清代御用陶瓷茶具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蒋鹏 《收藏界》2014,(12):130-131
背景链接:蒋春音,艺名佳依,198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青年紫砂艺术家、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得主。祖上世袭承陶,师承紫砂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省紫砂器具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师、徐悲鸿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7.
宁天义 《收藏界》2010,(7):53-56
清末民初,日用陶器的需求剧增,宜兴的紫砂业也缓缓走向复兴,具有西方色彩的专营紫砂的商号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文人雅士不再是紫砂业的主导,而亦壶亦商的紫砂实业家们成为紫砂市场的主人。在这批紫砂店号及陶刻名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推清末民初紫坛全才——赵松亭。  相似文献   

18.
陈锡生 《收藏界》2014,(9):140-141
蒋春音艺名佳依。青年紫砂艺术家、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得主。1982年生于陶都宜兴,祖上世袭承陶,师承紫砂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省紫砂器具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师、徐悲鸿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多次参加京、广、沪等地的紫砂艺术展览,作品相继被近百家国内外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争相报道,多件紫砂艺术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院等国内外各大艺术机构收藏,在纯学术的艺术评比中屡获名次。  相似文献   

19.
《收藏界》2013,(9):9
谈曙君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紫砂艺术大师1962年出生于古阳羡紫砂世家,自幼酷爱书画及陶瓷,从小兄妹随母亲制陶、制壶。谈曙君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沈遽华,年进入紫砂二厂,从事技术评定工作,1985年自创宜兴君陶居工艺品制作中心(原紫砂工艺厂内),  相似文献   

20.
程龙伟 《收藏》2012,(5):100-106
宜兴紫砂壶兴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兴盛,受到宫廷的重视。故宫旧藏的万历时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壶,就是以紫砂为内胎、外罩雕漆的宫廷用品,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此类传世珍品。旧藏中还有一部分明代宜钧制品,以紫砂为内胎,外罩仿钧窑窑变釉。因明代紫砂尚属初创阶段,器表粗糙,为显示宫廷华贵气象,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茗壶都是以紫砂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