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新加坡根据本国国情,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小学课程体系,详细规划了小学课程的未来发展走向,实行小学阶段分流制,并对不同语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奉行人才立国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开发本国人才资源。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新加坡确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分流”教育制度。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即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多次分流,不断选拔,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以便为新加坡选拔国家急需、数量有限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给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丽英 《成人教育》2011,31(5):127-128
当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给德国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的同时,新加坡借鉴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创造了独特的“教学工厂”模式。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及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工厂”的模式,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根据本国的经济结构与发展特征,自成一派职业教育体系。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归因于“三大积累”——教学人才的积累、学习课程的积累和教学设施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于1979年的新加坡新教育体制(NES)改变了原“6·4·2”叫、学6年、中学}年、大学预科2年)体制所要求的所有学生必须在相同时间内完成相同课程的模式,实行因材施教的分流制度,并把普通教育和技能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分流分为小学分流和中学分流。一、,Jt学分流新加坡的教育法规定,小学教育从6周岁开始,学制为6到8年,学生在前三年都学习同样的课程,着重打好英语、母语和数学基础。三年后进行统一的分流考试,然后根据考试成绩、前三年的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平时成绩,“把学生依次分流进入三种不同程度的班级。()普通双语…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改革“小四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24日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了新加坡合并小学EM1和EM2两种班级的做法。新加坡教育体系中在小学四年级结束时按照学生能力把他们分入3种不同的语言分流课程(课程名称分别为:EM1、EM2和EM3),在当地称为“小四分流”。  相似文献   

7.
吴丹霞 《现代教学》2009,(10):74-76
新加坡为了不断提升国民竞争力,认识到教育要从小抓起,因而尤为重视小学教育。在"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框架下,新加坡教育部从2008年起正式废除了在小学已推行多年的分流制度(主要是指小学四年级的分流,即根据学业成绩将学生分入不同学习进度的语言分流课程),这种深受好评的改革促使新加坡教育部再次抓住小学教育改革的领域,成立了“小学教育检讨与执行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必将在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李鹏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根据初、中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小学后的分流,主要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区进行,相应发展初级职业教育。有的地区,九年义务教育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一些职业教育的课程。”这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在改革教育结构上的重大决策,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的改革措施。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这项决定,根据近两年我们对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提出在农村少数地区实行小学后分流,试办农村综合性初中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教育的分流与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钟友 《江西教育》2003,(14):7-7,6
作为江西省政协教育考察团的成员访问新加坡时,新加坡基础教育的分流体制和高等教育的开放措施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新加坡没有提出“科教兴国”、“教育强国”之类的口号,但是他们对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新加坡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因之一就在于国民的高素质,这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加坡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很重视“因材施教”,在基础教育中就注意充分照顾学生个别的学习能力、兴趣和才智,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因此,教育制度灵活且具弹性,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实行“分流”。教育体系分四层: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其中…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是多种族的城市国家,自然资源缺乏。它能迅速发展成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工业化国家,实属不易。可以说,新加坡是“教育兴国”的典范。独立后,新加坡政府就大力推行一系列符合本国国情、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教育政策。其中,富有新加坡本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为造就新加坡国民的较高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专注于考察新加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学课程,通过展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总结其特点并展望未来的课程走向,希冀从中得出有益的经验。一、上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的背景新加坡社会具有多民族、多语种共存的特点。原殖民政府实行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11.
尹禹 《吉林教育》2006,(9):43-43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职业学校的招生,目前不少地区的初级中学纷纷开办“初三分流--职业教育班”(以下简称“职业教育班”)。“职业教育班”就是依据初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通过分流教育,使中下层学生:一部分仍有继续升学就读职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小学开设有“社会科”课程。该课程内容包括历史、地理、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基础知识,旨在让学生认识新加坡独特的环境、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特征。具体地说,新加坡的"社会科"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本国的社会环境,学习有关知识、技能,以及培养正确的态度,使他们能有效地融入他  相似文献   

13.
王琳琳 《文教资料》2014,(17):82-83
教育分流制度是新加坡教育的核心制度。其出发点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教育;其关注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开发学生智力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形成共经历了确立、发展和改革三个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一共要经历“小四”、“小六”、“中四”及“中六”四次分流,每次分流都需要通过考试与选拔。毋庸置疑,教育分流的做法为新加坡教育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就目前而言,关于分流制度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研究“精英治国”的新加坡以政府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为教育主体,构建了新型的“校内教学工厂”、“工读双轨计划”等职业教育模式入手,深入分析新加坡校企合作的优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小学教育阶段要进行两次分流:即小四分流与小六分流.分流后的学生分别进入三种不同语言类别的学习.分流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多语种教学的实际困难.但也存在学生压力过大、影响学生学习母语的热情等弊端.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应参照新加坡的做法,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开展分流教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和研究了自独立以来,新加坡分流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集中研究了新加坡职业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流的途径和方法,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德国实施的是小学四年后分流。小学毕业后,根据家长和本人意愿、教师和学校意见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可进入以下三种不同类型培养目标的中学继续学习:13年制的文理中学(Gymnasium),毕业后可进入大学:10年制的实科中学(Realschule),毕业后可进入专科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或经过补习和考试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9年制的主体中学(Hauptschule),毕业后大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另外还有一类是“综合中学”(Gesamtschule),也称为“一体化中学”(Integrierte Schule),包括上述三种不同中学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王庆龙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职业学校教育新加坡实行6434学制。小学六年级学生经全国统考后,有93%的毕业生升入初中。中学生修完4年各类课程且“O”水准会考“合格者可直接进入...  相似文献   

19.
国际     
《教育》2012,(12):15-15
新加坡:叫停公布考试优生榜 据新华网新加坡电,新加坡教育部和新加坡考试与评鉴局今后停止公布中小学阶段考试的优生榜,但在所有全国性考试中会列榜公布成绩最好的学生名单。新加坡教育部对当地的亚洲新闻台说,停止公布此类榜单的考试包括小学毕业考试,中学完成4年教育之后分流学生的“N水准考试”,  相似文献   

20.
完成义务教育后学生入学分流教育是指对初中毕业生进行合理的引导,适合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读高中,不适合就读高中的学生引导其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国外如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很重视入学分流教育,我国则关注不够,导致出现盲目的“普高热”、职业学校生源不足、毕业率不理想等问题.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只要学校、教师、家长大力配合,对完成义务教育后学生进行入学分流教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