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春秋左传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注曰:“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华夏文明的源点在黄河中下流。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  相似文献   

2.
我的财富     
郑烨 《新读写》2012,(5):64-64
所谓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是追溯到三皇五帝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汉族人民一直不改的服饰。在我衣柜中为数不多的几件衣服中就有这么一套汉服,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小得我无法穿下,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已超过了所有东西,它是我最为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9,(1):16-20
中国自古以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注重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然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请客送礼逐渐变味,已经成为诸多民众的负担和压力。在这种请客送礼之风盛行之时,江西省石城县打破常规,讲究请客不收礼,此举为形成社会良好新风尚,建设廉政社会和弘扬客家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爱智慧而人文的中国称谓。古书《战国策》上说:“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行也。”唐人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又云:“华、夏,皆谓中国也。”《唐律名例疏义释义》更讲:“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  相似文献   

5.
<正>“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我常想,再没有人能比华夏民族更懂浪漫。我们随手捧起的是五千年的高山流水,随处可见的是五千年的风月山川。浪漫,是刻进骨子里的与生俱来。中国的浪漫,潜藏于浩如烟海的诗词典籍里。细细思量,仓颉造字时是夺了多少造化,方有了万物一言的澎湃气象。  相似文献   

6.
"尧都平阳"即今临汾。临汾古为"冀州"之地,正中冀州曰中土,中土亦可作"中国",这便是"中国"一词的滥觞。临汾地处于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它被誉为"华夏第一都"。在这片地域上孕育了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帝王将相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等,这些人物的涌现与临汾当地的文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一个地区文明的发达程度依托于教育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开展与知识的传授当然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教育机构——书院[1]。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不但哺育了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还形成了一套优雅完善的礼仪风范。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礼仪教育,他们将礼仪教育看作是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文化常识     
正"九州"为什么能代指"中国"?陆游的诗《示儿》中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句。课本对"九州"的注解说"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代指中国"。有些同学问:为什么"九州"能代指中国呢?"九州"具体说是哪九个州呢?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居于天下之正中,是中原地区,就把国家的名字叫做"中国",而把它周围的地方称为"四方"。"九州"是中国  相似文献   

9.
“华夏”是中国古代的别称,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的“武成”篇。具体地解释:“华”是指礼仪之盛, “夏”是国家之大。  相似文献   

10.
重庆新认识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经常雾气弥漫,有"雾都"之称,使得"蜀犬吠日"这个成语在我国西南地区得以验证;夏季气温极高,与武汉、南京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火炉;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山城"之称;重庆也有"中国桥都"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当然也有"火锅之城"等美称。看了《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第一期重庆专辑后,对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一个专有名词。在古代,它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京城,二是指华夏族、汉族居住的中原地区。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南北,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后来,把华夏族、汉族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一词开始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文明古老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美好的称谓。华夏:我国最早的代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说明中国在历史上就以疆土之广大和文化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叫什么?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对祖国的名称又有不同的称呼: 1、中华"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字。2、华夏古时候,黄河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3、中夏扰言中原地区, 后泛指全中国。4、诸夏原指周代王室  相似文献   

13.
常德诗墙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颗“星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常德诗墙。常德诗墙全称“中国常德诗墙”,有着“文物之邦”的美称。它总体分为六大章:“名贤题咏”、“百代沧桑”、“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和“五洲嘤鸣”。它以诗为主,综合书画、雕塑等  相似文献   

14.
生花 《初中生》2008,(3):27-29
林语堂出生在闽南漳州平和县的坂仔村.坂仔村是青山环绕的肥沃盆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有"宝鼎境地"的美称.林语堂在青山绿水间度过了人生最初的10年.  相似文献   

15.
郑士良 《小读者》2012,(10):47-47
华夏 “华”是指礼仪之盛,“夏”指国家很大。“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篇。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所以古人把我国称为“华夏”,其中深藏着为灿烂文化而自豪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标志的传统礼仪,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礼仪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使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身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作为21世纪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阶层,其特殊的位置和身份,更有必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建设者.基于此,应让礼仪教育尽快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的修业内容.  相似文献   

17.
寻根之旅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称山西之行是寻根之源一点都不过分。  相似文献   

18.
夜,万籁俱寂。捧一杯清茗,沐浴于皎皎月辉中。仰望夜空,除了几点寂寥、闪烁的星光外,便是那弯残月了。是的,一弯残月,虽不圆满,却令我陶醉其中。自古以来,月便是文人墨客们寄托情感的对象,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人有悲欢离合,月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其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声乐当中除了技巧以外,最是让演唱者抓耳挠腮去研究的便是情感投入怎样最真切,一首歌曲最为需要去诠释的便是它当中的感情,因为抓住了情感,那技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国最早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乐记》里曾这样记载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自古以来,中国音乐对于情感的研究也是有史可依的。本文着重声乐演唱,阐述情感的投入各个要素的配合。  相似文献   

20.
华夏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殷墟甲骨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Kui”。本主要通过甲骨字形与周秦两汉古字中已确认的“华”、“夏”等字的形体比较,考释甲骨“Hua”(华)“夏”二字。“华”和“夏”本来都是地理上的名称,分别指华山和大夏。两对峙于黄河南北,遥遥相望,迤逦相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河”神擘开“华、夏”的神话。由此得以理解甲骨卜辞“河”、“华”、“夏”三神相提并祀在认识上的根源。“华夏”一带正是上古尧舜禹和商周秦各代相继据有的核心重地,被视为“中土”。“华”“夏”由此转化为“中国”(指中土)的代称,而与“四方”、“四夷”相对;又以处“中”之义转化为“中华”、“中夏”之称,均为地域概念;然后以地域化的内涵转化指“中国”人民。“华夏”作为民族之称,代表的不是血缘上的,而是地域化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论分四部分:一、释甲骨“Hua”;二、释甲骨“夏”;三、“华”“夏”地望及开辟神话;四、“华”“夏”地位与华夏族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