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最近,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她讲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7课《落花生》,这篇文章寓理于物,通过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见过只求名利,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吗?你见过不求名利而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吗?你见过又求名利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吗?”在学生纷纷举例后,教师又问:“那么,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有的说想做“不求名利但对别人有好处的人”,有的…  相似文献   

2.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落花生》一文中的重点句子。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做有用的人”与“只讲体面”和“讲体面”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我有幸听一位教师执教这课,他对这重点句的处理独具匠心,对我们很有启发,现实录如下:师:(小卡片出示重点句)“体面”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3.
阅读课文《落花生》(第十一册)通过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借物明理,含义深刻,教学时应注意“挖深,联紧”。挖深。本文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要抓住课文中一家人议论花生的部分,引导学生边读边议,搞清“有用的人”和“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两种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为什么不好?这样一步步深入理解“父亲”所说的那段话,把言中之旨挖出  相似文献   

4.
吕舜昌 《山东教育》2005,(16):15-15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经典”课文了,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样教的,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又要给我的学生上这一课了。  相似文献   

5.
一位教师执教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课,引发了一场课堂辩论。老师说:在大家明白了文中的父亲要“我”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之后,请你们再思考——“落花生”和“苹果、石榴”,按现在的社会要求,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于是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各抒己见。结果,不少同学喜欢做既对人民有用、外表又好看的“苹果、石榴”。这与所谓课文的价值取向“对人民有用不求外表好看”的意思相左。于是,学生的自由感悟与课文的价值取向似乎成了难以处置的矛盾。这也正是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进入新课程,在语文教学更多地从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点着…  相似文献   

6.
眼镜博士:大家都知道《落花生》这篇课文道出了“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可当父亲提出“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这个问题时,姐姐、哥哥、我都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而母亲却一言不发,只是听了父亲的讲述后才点点头。难道母亲这个人物在文中可有可无吗?  相似文献   

7.
刘莉 《湖北教育》2003,(3):19-19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的行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如在教许地山的《落花生》时,教师让学生说:“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体验各不相向,有的人要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它虽然不好看,可很有用。有的学生却认为要做“外表光鲜,又有用的人”。理由是现代社会光有用不行,还要学会包装、宣传。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  相似文献   

8.
一、活动的由来在一天的餐后进区活动时,太阳悄悄地跑进了我们教室。这时,梁嘉炜说:“这太阳,晒死人了。”黎咏娴说:“怕什么,晒太阳可以消毒。”崔悦说:“太阳对人的身体有好处。”我反问一句:“有什么好处?”“太阳可以晒衣服”,“冬天晒太阳,我们就觉得不冷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那么,“太阳还有什么用呢?”“它可以帮我们做什么呢?”我给孩  相似文献   

9.
《落花生》选自《许地山文集>。文章感情真切,语言朴素,借落花生的特点,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在教本课时作如下安排。一、分清课文主次,抓住重点“练习分清课文主次”是本组教材的读写训练项目。本课“预习”中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 )→( )。”这两个要求都是为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分清课文主次而设定的。因此,我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先让学生完成填空,理清文脉,知道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相似文献   

10.
这句话该怎样读严文华(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校)《落花生》一文中,有关“议花生”的内容里有这样一句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读好这句话,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因此,教学时,我在突出了课文重点内容的...  相似文献   

11.
王永 《四川教育》2014,(9):47-48
听过几节同课题的课,几位上课教师提了同样问题:“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位教师果断下了结论:“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一位教师理性总结:“向谁学习没有对错之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么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要么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一位教师则不断地引导点拨学生深入思考:“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  相似文献   

12.
“从中心句切入法”是中心阅读法中的一种。就是从中心句入手 ,层层推进 ,串联全篇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重点突出 ,能让学生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脾益 ,基于这一点认识 ,我是这样教学《落花生》一文的。一、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并引导学生理解句意。本课的中心句是 :“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句中关键的词语是“体面”。“体面”的意思是表面的虚荣和漂亮。因此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就是没有用的人。全句的意思是 :人要…  相似文献   

13.
感知理脉悟道仿作——《落花生》教学设计□陈戈张向阳阅读课文《落花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揭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人生道理。教学时,可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感知、理脉、悟道、仿作”四个教程。一、设疑导入,...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说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我很感动,决心长大了也要做这样的英雄。后来,喜欢上了作家三毛,读到她写的一句话:"假如把一切都献给了别人,那么你一生中就虐待了一个生灵——那就是你自己。"嗯,也对哦。那么,我到底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15.
开心巧克力     
《科学启蒙》2015,(Z1):80
喜欢小动物么?老师问小明:“喜欢小动物么?”小明:“当然喜欢。”老师:“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小明:“怎么说呢,顿顿都有吧!”老师不肯说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懂应该问老师。”孩子:“我问过了,老师不肯说。”妈妈:“什么时候?”孩子:“就在昨天考试时。”就等这一天玛丽太太因闯红灯上法庭,法官盯着她看,问:“玛丽太太?以前在西区小学当老师?”“是的,您怎么知道?”玛丽太太惊奇道。法官笑着说:“我曾是你的学生。”玛丽太太嘴角露出一丝笑容,整个人都  相似文献   

16.
绿鸟     
一天,一个人看见树上有一只绿色的鸟,这只鸟在欢快地歌唱。这个人说:“我要把这只鸟带回家,我很喜欢它。”出乎意料的是,这只鸟跟着他说:“我要把这只鸟带回家,我很喜欢它。”这个人大喜,说:“但是,记住,你是鸟,我是人,我要把你带回家。”鸟说:“但是,记住,你是鸟,我是人,我要把你带回家。”这个人来了兴趣:“你说我说过的话,你不能说其他的话吗?”鸟跟着说:“你说我说过的话,你不能说其他的话吗?”“真没劲,你只能学着别人说话。”这个人说。“真没劲,你只能学着别人说话。”鸟说。这个人开始生气了:“我从不跟着别人学。如果你只能学我,就…  相似文献   

17.
南郭先生回到家,妻子问他:“你怎么回来了?”南郭先生说:“别提了,在以前的大王那儿演奏,我可以装模作样,滥竽充数;可如今的大王却喜欢我们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没办法,只好逃回来了。”妻子对他说:“既然你已经知道错了,就应该改改,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南郭先生听了妻子的话,找了一个吹竽的名  相似文献   

18.
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借落花生的特点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分清课文主次;2.理解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中两句话的含义。一、理清顺序,分清主次《落花生》一课所在的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分清课文...  相似文献   

19.
松鼠     
今天上《松鼠》一课时,我问道:“你们喜欢松鼠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喜欢松鼠美丽的外形,有的说喜欢松鼠吃东西时可爱的样子,有的说喜欢松鼠毛茸茸的模样……正在这时,李冰赫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喜欢松鼠,因为它顽皮捣蛋!”啊,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我问学生们:“你们觉得,用顽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23学生喜欢数学,另31学生不喜欢数学。我把31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座谈会,问学生:“数学是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不少学生回答“:数学是做题目。“”数学的用处是解答由老师或别人编好的题。“”学数学是为了考试。“”学数学太难了。”但也有学生回答“:学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问卷及座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学生学数学的心态。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完全、不深刻是正常的。如何让大多数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