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新疆5所重点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语言认知、语言情感和语言意向三方面考察了新疆大学生对汉语的语言态度,并比较分析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大学生汉语语言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新疆大学生对汉语具有良好的认知和深厚的语言情感,哈萨克族大学生对汉语的语言态度最为积极。不同民族大学生在汉语语言认知和情感方面差异不大,在语言意向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民汉一体化教学"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的汉语语言态度,促进效果与民族特质、政策推行时间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知和体验。基于美汉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英汉语中“脸、面”词义演变的多义网络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围绕其中心意义(即典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在两者的词义延伸过程中,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导致英汉语中“脸、面”的词义范畴出现文化个性;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脸、面”词义的概念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词汇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图式理论、深度加工理论和内隐认知等认知理论为汉语词汇习得提供了多维参照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图式认知模式使留学生有效运用大脑中的已知信息推导生词,获得词义,也可运用阅读认知模式使留学生有效习得生词,还可利用文化认知模式将汉语词汇植根于文化土壤,采取文化说教方式,帮助留学生获得汉语词汇的内隐认知。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双方间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都北京是政治和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大学校园是文化思想交流碰撞的乐园;大学生是文化思想传播的接受者,是祖国的建设者。北京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认知及了解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认知、大学生对西方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策略分析等进行论述。在初步了解到中西方语言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对待促进中西方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是社会态度的范畴,文化自信的形成涉及到个体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态度心理学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用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信息理论、心理反抗理论和科尔曼的改变态度三阶段理论来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一些心理学上的方法指导。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主要有三个方法:第一,加强文化方面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第二,增加文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第三,激发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文化间际语用学的文化模式理论框架,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笔语语料库(WECCL)和英语本族语大学生书面语篇语料库(LOCNESS/NESSIE,简称LONE),对中美大学生书面语篇使用的高频认知态度类动词的语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成因。研究发现:中美大学生书面语篇中高频使用的认知态度类动词具有显著差异,中国大学生存在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两种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受英汉文化模式差异的影响,尤其汉语文化模式的认知框架或模板是影响英语学习者语言行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美国本土汉语教材比中国编对外汉语教材更受美国大学生欢迎,是由于其在教学理论、背景设置、文化传授等方面的特点。因此,我国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应该采众法之长,结合汉语特点,考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注意强化英汉对比,并且形成"试用—出版—修订"动态编修过程。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重要前提;文化自觉缺失或是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关键,是要从价值认知、价值取向和价值实践等方面着力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文言是汉语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资源。应当高度重视文言的文化功能,把文言教育与提高汉语汉文化的认知能力联系起来,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塑造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典型汉语的英译是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华夏文化被世界文化其他成员的认知和认同问题.探讨典型汉语英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翻译原则对介绍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急需改革。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方言元素可以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效果:缓解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之感;引导大学生在找准方言和普通话对应规律的基础上说好普通话;调动大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课程的浓厚兴趣;纠正大学生有关现代汉语的某些片面认知;帮助大学生领会古典诗词小说的韵律之美和修辞技巧。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知理论是基于文化与认知互动视角建立起来的关系理论模型,强调了沉浸于文化中的认知,和以文 化为主要对象的认知.汉语教育在基于文化背景中的认知视域,其本质是民族差异,是通过文化互动的差异性运动促进的言学习.因而,在文化认知理论观照下,汉语教育的文化教学应以汉语文化团体的交际文化为中心,以拉近学习者与汉语文化适应性接触的认知距离为重点,并关注学习者如何平稳度过文化教学中的适应性否定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视域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涉及2个重要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针对这两个重要概念元素,本文首次提出用"Y=Q×X±常数"数理公式来描述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及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函数关系模型,充实和完善本土化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相似文献   

14.
杨美茹 《海外英语》2013,(22):298-299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该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汉语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其中谐音文化更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生活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语言交际中,文化更是对言语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试图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在含有汉语谐音文化的言语交际语境中,汉语谐音文化对言语理解的重要作用。关联理论作为分析英语交际语境的重要理论同样也适用于汉语交际语境。该文把关联理论的分析引入汉语交际语境,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中具体分析了在含有汉语谐音文化的交际语境中,汉语谐音文化的掌握对交际对象进行语境认知假设和实现言语交际成功的重要性。通过运用英语中的理论分析,试图丰富用于分析汉语言交际的理论范围,同时使人们对汉语言的理解开辟新的角度,达到更好地理解汉语言交际,更好地传承汉语言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和解释汉语中"七情"学说的认知理据,即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点来解释汉语中的"七情"系统。这一尝试不仅能够合理地解释我们祖先对情感心理的基本认知模式,同时也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促进汉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对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不高,但理性上认同,希望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罗晓娟 《文教资料》2020,(9):74-75,78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凝聚大学生精神力量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性认知、情感体验、深度认同、创新发展的行为上。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是文化认知、实践、体验、认同等一系列个体自主的心理过程,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践观、发展观指引下完成塑形。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新疆南疆高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非语言学科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课程用汉语授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汉语知识、文化接受能力较强;对汉语授课的认同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受网络文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有所下降。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知,但是对西方的文化节日、文化产品兴趣较浓。大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但是自身的传承意识不足。当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社会层面应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该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滋养其心灵、引领其世界观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从生活向度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基础;从文化向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实践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内在要求;从认知向度看,新时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