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惊而坏都舍』的『都』高中语文第一册《察今》中有『军惊而坏都舍』之句。课文注释把『都』释为『都市』,把『而坏都舍』译为『象都市里房屋倒塌一样』。好些文言今译的书也是这样解释。查辞书,『都』的词义除作『都市』讲外,还有多种,其中一种是作『大』讲。如《张衡传》中说地动仪的构造是『中有都柱,傍行八道』。这个『都』就是『粗大』的意思。又《楚辞·九辩》中云:『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这个『都』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自嘲》一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二句该怎样解释,我谈谈我的看法。按照律诗的要求,这两句必须讲究对仗《自嘲》一诗,格律严谨,『横眉』、『俯首』二句也是对仗工整的。『孺子牛』既然系『孺子之牛』的省略,是名词性词组,那么『千夫指』也应是名词性词组『千夫所指之人』的省略。此语源出《汉书·王嘉传》:『里颜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所指』,即『千人所指之人』,就是为众人所痛恨指斥的人。所以这一句中,『千夫指』整个作『横眉冷对』(交杂谓语)的对象宾语。如若将它拆成『千夫』与  相似文献   

3.
『作』与『做』音同义近,常有混淆错用的情况,有必要加以分辨。一、作、做两字出现的时代不同『作』字出现早,『做』字出现迟。《诗经》中用『作』的诗句有四五十句,而《诗经》中不见『做』字。东汉问世的《说文解字》收有『作』字,也没有收『做』字。『做』这个字,要到明代梅膺祚编《字彚》时才收入。二、作、做的本义不相同『作』的本义是『起来』,『日出而作』是说太阳出来就起身,『日入而息』是太阳落山就休息。『作』从『起来』引申为『发难』,『兴起』。『做』的基本义是『制造』,如『做作』,也就是『造作』,做圈套就是制造圈套,做手脚就是设置手脚。再说『做』的引申义也就比『作』少得多。  相似文献   

4.
断词取义     
经历了那场『史无前例』,人们对那些『批判家』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法该不会陌生吧。那些人不仅能断章取义,甚至还能『断词取义』,例如说到『反帝反修』,于是乎只要带个『修』字的立刻就是『修』味儿十足了,这些事儿,荒唐当然荒唐,但今天细想,倒还能说明一点心理上的问题。这就是说,一组语词中的各个文字信息对人的语言中枢的『冲击力』是不尽相同的,人们时常会注意到那种冲击力较强的信息而忽视了较弱的,以至作出误解。之所以出现这种『冲击力』上的级差,问题有可能主要在于『接受器』——例如受人的认识能力、内心需要或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有时,也可能主要  相似文献   

5.
青青草     
『青青草』文学社成立于一九八一年,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文学青年从『青青草』起步,迈向通往文学的道路。尽管『青青草』的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尽管『青青草』的指导老师也几经更换,然而,『青青草』文学社团却依然活跃在上海外国语学校,『青青草』社刊也依然是『青青草』文学社团的骄傲。小草将永远『青青』,『青青草』愿与更多兄弟社团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6.
词和辞:两字多有相通之处,一般来说,『词典』、『词令』、『词讼』、『词章』、『言词』也可写成『辞』而『诗词』,『词牌』、『词曲』、『词谱』、『词语』不可写成『辞』;『修辞』、『辞赋』、『辞藻』、『楚辞』不可写成『词』。须和需:须,有等待,须要、应该的意思,如『务须』、『无须』、『必须』等;需,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如『必需品』,『需要』。  相似文献   

7.
『二』和『两』都是数词,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如,兄弟两人』、『二万三千元』,也可以说成『兄弟二人』、『两万三千元』。但在数数的时候,就不能把『一、二、三……』  相似文献   

8.
读了《中学语文》今年第四期上于幸臣同志的《杏花雨和杨柳风》一文,获益不浅。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该文在引诗时,误将『古木荫中系短篷』中的『系』字写成了『击』字。我查了《千家诗》,上面写的是『繋』(即今日的『系』)字,不是『擊』(即今日的『击』字)。『繋』和『擊』的上半部分相同,下半部分不同,前者从『系』,后者从『手』。我又翻检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案》,看见一四三页在引用这首诗时也是写的『系』字,而不是『击』字;《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第二九  相似文献   

9.
高而大的山谓『岳』、谓『岭』,高而险的山谓『岩』,高而陡的山谓『峭』,尖而高的山谓『峰』,高大峭峻的山谓『崇』,连绵不断的山谓『峦』,形如屏障的山谓『嶂』,坡陡顶平的山谓『崮』。土堆成的山谓『丘』,较低而顶平的山谓『冈』。山顶谓『巅』,极高的山顶谓『山(?)』,山陡立的侧面谓『崖』,山麓谓『陬』,山谷谓『峪』。  相似文献   

10.
成语的语源按形态可分为三类:定形源、雏形源和意形源。现将源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分类简述如下: 定形源:指这一成语一出现就是这个样子。如『完璧归赵』、『刎颈之交』。这类成语,有的也有变式或简略形式。如『完璧归赵』又作『完璧还国』,省作『归赵』、『璧赵』、『奉赵』、『奉璧』、『璧还』。尽管如此多变,其主要形式仍旧一直被人们使用着。雏形源:指在古文词句中有了这个成语中的几个字,但还没有凝聚在一起;或是初步具备了成语形态,但没有最后形成。如『怒发上冲冠』(怒发冲冠)、『胶柱而鼓瑟』(胶柱鼓瑟)、『奉公如法』(奉公守法)。有的认为『胶柱鼓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过去的教育学,讲的只是如何『教』,而没有讲如何『做』,其实『做』比『教』更重要,『做』才是根本。因此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既能做到为人师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四册秦牧的『花城』,提到了农历过年时古代人民有『用桃木符辟邪』的习俗。这个『桃木符』是什么东西?『辟邪』之说又是怎么来的?『桃木符』也叫作『桃符』。古时候新年用两块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两旁,上面分写着两个神名,一个叫『神荼』,另一个叫『郁垒』。据传,古代人民过年时就是请这两位神灵来镇压妖邪鬼怪的。这两块桃木板就是后来所说的『桃符』。  相似文献   

13.
《隆中对》中『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一句,有些教学参考资料译成了『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或『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自秦川出发,…』。将『出于秦川』的『于』字误译成了『从』字或『自』字。『于』字是文言文里应用极为广泛的介词,它所表示的关系也相当复杂。它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宾词组,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等。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自时,则可根据文意译作『从』、『自』,而若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时,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的『三』是个非常奇妙的数字,它的意思十分丰富。单说由『三』组成的常用词语就多得一大串:『三思』思考成熟了;『三味』概括事物要义;『三人成虎』是说谣言的险恶;孟母『三迁』而后定居,刘备『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周喻『三气后气绝身亡;岁寒有『三友』,君子有『三戒』,狡兔有『三窟』  相似文献   

15.
编者推荐:标题中有『遐思』二字,行文可能放而不收。但是,『神奇元素』一语,显示作者思维发散后能聚合。此前的四个『想知道』和此后的『来世依旧转世为人』,铺垫立骨全文的『信念』——中华民族坚持『走进人间天堂』。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讲座』,是一本浅明通俗的教育理论,全文约十万字,内容包括『人民教师对教育应有的基本认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怎样做一个人民教师?』、『怎样做一个小学校长?』等。在『人民教师对教育应有的基本认识』中,作者告诉我们,『教育是帮助人类营谋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使我们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其次,对于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也有扼要的说明。至于教育的起源、发展,阶级社会教育的特点,都有充分的说明。同时,对于『教育清高论』、『教育万能论  相似文献   

17.
在一首歌曲当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他乡没有烈酒』,很多同学对『他』字不解,很是迷惑,那么,该怎么理解呢?『他』在这里不是我们平时常用  相似文献   

18.
也说“见”     
『见』字是虚实同形的常用文言词,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作实词,可充当动词、名词、形容词,作虚词,可充当助词、副词、介词。作动词可释为『看见』、『引见』、『会见』、『拜见』、『出现』等。作形容词时,可释为『现成』。作虚词时,用法比较复杂。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用于被动式中,作『被』解。作助词时,可释为『得』。最有争议的用法是作副词。如『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焦仲卿妻》)、『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很明显,这里的『见』,不能作『被』字解。统编教材释『君既若见录』  相似文献   

19.
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语中,有一个小类,我们不妨称之为纯数字词语,即全部由一二三四等数字组成。例如:一一、三九、一五一十、三三两两等。这些纯数字词语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所有纯数字词语都是简略写法,言简意赅。例如『一一』是『一个一个』的意思;而『三九』是『冬至以后第三个九天』的意思;『三三两两』又是『三个一群,两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末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课本注释是:『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君子,指上文说的「得道者」。』将『君子』理解为『得道者』,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把『有不战』译成『不战则已』就难以服人了。因为:一、意译为『不战则已』不仅改换了原文内容,而且前后语意也欠连贯。前文中『域民』、『固国』、『威天下』、『攻亲戚之所畔』等语,均说国君入世治国的进取心是极弢的,不管什么时候都应积极主动地壮大发展自己。译成『不战则已』不仅没有积极进取的主动意味,反而有与世无争的被动之嫌了。二、从文体结构、中心思想上看,本文是一篇层递式短论。开篇点出论点,接着层层深入论证,阐述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中,『人和』起着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