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它揭示了学习书法的基本规律:平正——险绝——平正。  相似文献   

2.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里所说的"山"和"水"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万事万物.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相似文献   

3.
品读     
<正>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唐·孙过庭书法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粗知规矩,到高深的艺术境界,中间有无数的阶梯。唐代孙过庭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做了绝妙的理论阐释。从学习进程来说,刚开始学书法应当学得“平正”之法,这个过程就是学规矩、明楷范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是水。乍一读,如堕五里雾中,参不透其中的玄机,再一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小时候我们被保  相似文献   

5.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是水。乍一读,如堕五里雾中,参不透其中的玄机,再一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小时候我们被保护在温室里,相信世界是按既定的规则运行,分不清梦想与现实,所以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观而天真。  相似文献   

6.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了认识的不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28):53-54
高三的复习不应该让学生只停留在得到题目的答案,回归课本让学生从"二次学习"的角度,从整体、宏观的高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面对我们高三的学生,必要时需要达到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对于优秀的学生更要求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校园歌溪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我的教育之路何尝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9.
校园歌溪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我的教育之路何尝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0.
奇异的微笑     
陈志宏 《八小时以外》2013,(12):119-119
朋友从网上给我发来一张视频截图。乍一看,是一个女人的笑脸,细一看,感觉那女人不像在笑,再仔细辨认,疑云消散,不就是笑脸嘛!看一张截图,历三重心境,这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对参禅境界的领悟颇为神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相似文献   

11.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彻悟后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12.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细细品味发现,教师研究分析教材的过程与青原行思大师参禅的不同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正第十七讲正与奇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论述了书法学习中,平正与险绝在不同阶段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书法学习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正与奇,不仅仅是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即使在同一阶段,还要深入理解其辩证关系。潘天寿说:"画事以奇取胜易,以平取胜难。然以奇取胜,须先有奇异之稟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奇异之环境,然后能启发其奇异而成其奇异。"又说:"以奇取胜者,  相似文献   

14.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我的数学教学观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也是一个认识逐步清晰的过程。1990年8月,我第一次踏上讲台,从此与数学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  相似文献   

15.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  相似文献   

16.
“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组成。古人曾讲:“心之官则思。”“悟”字从左往右看,其意乃“思之吾也”,亦即“思考的我”;若从右往左看,其意乃“吾之思也”,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不思考,不会有悟,无独创不能算悟。悟性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于自然奥秘、事物联系、语言内涵、生命价值等的飞跃式的顿然领会或瞬间把握。悟性,是心灵的闪光,是心智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配根 《人民教育》2006,(23):26-31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  相似文献   

18.
多读几卷书     
金陵老年大学篆刻班的王光明老师深得大家的尊敬,不仅因为他是篆刻名家,更因为他读的书多。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勿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师诸家之长,  相似文献   

19.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仔细想想,高中思想政治课"用教材教"何尝又不是经历着这样的三重境界。崔允漷教授认为,"用教材教"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自主地  相似文献   

20.
<正>从教20余年,教学阶段大致经历了宋代禅师青原行思所说的"一开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个阶段。从教初始看习题就是习题,很少研究它的好处。教了几年,再看课后的习题,一点也看不上,课后习题成了课文的尾巴,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而今,越来越觉得教材的重要性,明白课后习题是教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课文理解的最好方式,课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