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羔羊——大家都知道是羊的少年时代,温顺、乖巧、讨人喜欢。在我们六(2)班,还有一位"羔羊"同学呢!他,叫"高杨云志",由于姓名的谐音酷似"羔羊",于是大家都这么亲切地称呼他。  相似文献   

2.
羊,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温良、慈善的动物;羊文化,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羊"字,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一期)、(?)(二期)描画的都是一个羊头的形状,字形很突出羊角向下弯的特征。在小篆中,"羊"字写成"(?)";后又隶变为"羊",我们今天的写法即是根据隶书而来。以上说明早在殷商时期,羊已成为先民的生存伙伴。文字是记录生活的符号,蕴涵着传统  相似文献   

3.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中有"吕之代赢,黄之易"一语.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中亦有此语,写作"吕之代赢,黄之易芊".张斌、许威汉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一书中引用顾、江二君语,写作"吕之代赢,黄之易羊",其中"羊"字有误,应为"芈"字.  相似文献   

4.
品味     
正"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机会很多。觉得一个人很美,一片风景很美,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乐曲,心里感动,也都可能说"很美"。《说文解字》从字源上批注"美",把"美"上下拆开,解释成"羊大为美"。有研究美学的学者认为"羊大为美",指的是人类最初吃羊肉的快乐。"美"这个字,因此应该起源于味觉。但这一理论,并未在美学领域获得一致的同意。一般人也以为,  相似文献   

5.
严嵩——历史的“替罪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大奸臣",严嵩在正史中同李林甫、秦桧等臭名昭著者并列,似已成不争之论。但我们仔细看看明代、尤其是嘉靖朝的历史,就必然会得出严嵩——历史的"替罪羊"的结论。一、严嵩——代人受过的"羔羊"在《明史》等史籍中,严嵩被列入《奸臣传》,并被视为历史上的"大奸臣"之一。但实际上,严嵩是承担了他的时代、他所代表的阶级的所有罪孽,成了一个替他人受过的"羔羊"。  相似文献   

6.
莫小贝 《小学时代》2015,(Z1):56-59
羊年已经来到了,一想到羊,在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昵?会不会出现一团团松松软软、洁白无瑕的"云朵"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吃草昵?你能说出多少种羊的名字?你知道吗?有一种神奇的动物,它的名字里有个"羊"字,但它并不是羊。让我们一起认识认识它吧。羊驼,常被人叫作"神马",因为它看起来既像羊,又像马。可是你知道吗?它既跟马不沾亲,又跟羊不带故,真相是它和骆驼才是正儿八经的亲戚呢。不过,与骆驼相比,羊驼的体型可要袖珍多了,但它们有一样的长脖子和宽软的蹄子,而且都吃草。  相似文献   

7.
"抬羊背子"是裕固族一个特殊的饮食习俗,即将一只羊节解为十二份,按来客尊卑依次敬献。其中"羊背子"——即羊的荐骨部分被视为第一,要敬献给最尊贵的客人。这种将"羊背子"敬献最尊贵客人的习俗,还流行在蒙古、撒拉等族当中,元代称作"羊背皮",明代宫廷饮食继承了元代的这一习俗,宴饮活动中有"羊背皮"一味,属于上桌之肴馔。  相似文献   

8.
《尚书·说命》篇"学学半"一语中的两个"学"字,向来被认为前一个读"教",其"古文"为"斆";后一个为学习的"学"。从楚简文字资料来看,"斆"、"學"二字都是古文"学"字。在楚简文字中,"教"、"学"二字都可以表示"教",也都可以表示"学",这属于楚简"教"族字中特有的"反义共字"现象,反映了楚人教育思想中浓厚的辩证法精神。  相似文献   

9.
选择40头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雄性湘东黑山羊,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试验,以研究复合酶制剂对湘东黑山羊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能极显著地提高湘东黑山羊羔羊的生产性能(P〈0.01),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古汉字的形义,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大量信息。生活中,与羊有关的事和物,必定会在汉字的形义中得到全面的反应。通过对《汉语大字典》"羊"部204个字所蕴含的文化涵义的剖析,揭示出了蕴含在"羊"部字所记录词汇中的部分华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1.
朝清 《老年教育》2015,(2):26-27
据《人民日报》报道,某地搞扶贫,给一贫困村提供了120头母羊。羊毛羊奶都是宝,养羊致富不挺好?可挺好的事,农户们却不买账。原来戈壁荒滩,没草没水,怎么放羊?结果这120头"扶贫羊",被村民吃剩了不到60头。从表面上看,"扶贫羊被吃"是农民愚昧、短视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扶贫羊被吃"却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统一制式的新房子没有羊圈的  相似文献   

12.
璋是一种古代社会重要的礼器,"璋"字源于"章",金文中"章"和"璋"通用,文例中分别有人名和玉器两种用法。"章"字有"音十为章"和"辛璧为章"两说。我们认为早期"章"字来源于章璧说;后由于礼乐制度的兴盛,"章"字被赋予了"音十"会意的"章节、规章"这一新义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区别字义,便给"章"字加注形符"玉",至此"璋"字便仅用于表示玉制礼器和人名,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中羊是人们最喜爱的家畜之一,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里,羊是人们心中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如"美""、善"、"祥""、羲"等字都以"羊"字为其组成部分,并且在汉语中有一系列与羊有关的词语从方方面面表达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及意义,可以说是各异其趣,本文意在探求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与"羊"有关的习语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生产劳动实践、圣经以及古希腊罗马神话。sheep(绵羊)通常被认为是纯洁、温顺、天真无邪的象征,而goat(山羊)生性易怒,好色,凶暴,残忍,在传说中是魔鬼的化身,是邪恶和罪行的象征。lamb(羔羊)常用来指天真无邪、容易上当受骗的人。由于"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语言的发展,也就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习语。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教学在否定了"满堂灌"之后,人们便对"问"字情有独钟了。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曾有人将"满堂问"戏称为"牵羊",大约是与"满堂灌"的"填鸭"相比拟而说的。我在一篇短文中说过这样的话:"满堂问"不比"满堂灌"高明,"牵羊"不比"填鸭"科学。各打五十大板,并没冤枉着谁。   "满堂问"之被批评不在于"问"而在于"满"。从上课伊始直问到下课铃响是常有的事。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为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备课不备知识、教法 (教法只有一种,就是问 ),只备"问题"。然后欣欣然走进教室,…  相似文献   

16.
释“譱”     
甲骨文一读为"譱(善)"之字,字形繁多、构形复杂。该字形可分为三释,一释为"羱"之象形初文,二释为加注声符而成为形声字之"羱",三释为"譱"之初文。其中形声字形之"羱"的声符省变脱落,演变为金文从羊誩声,而成为今天的"譱(善)"字;甲骨文"譱"为"膳"之本字,本义为准备膳食。"譱"在卜辞主要用作助动词,大体相当于"能"。  相似文献   

17.
上课     
<正>老师:中文并不难学,你看这是山羊的"羊"字。羊不是长了两只角吗?懂了吗?学生:懂了。老师:这是"牛"字。学生:那"牛"为什么只长一只角呢?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的"羊"字,有的像一只长着头、角、足、尾的全羊之形,有的则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羊温柔、美善,极易驯养,加之羊肉味道鲜美,作为家畜之一,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羊是古代羌族人的图腾,至今仍然可以从羌民族中寻找出关于"羊图腾"的历史记忆。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吐王。"因为羌族善于饲养和驯化羊,才有此"羌"字的产生,这个民族就以"羌"为族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故事叫《给诗加腰》,"清风细柳淡月梅花",若在句中,各加一个字做"腰",该用什么字为好?这是苏小妹出的题。苏东坡加了"摇""映"二字,被苏小妹否定了;黄山谷又加了"舞""隐"二字,仍然被否。最后,苏小妹加了两字,成了"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个故事充分表明,诗歌语言,是极精炼形象的,用最少的笔墨,表达了多姿多彩的内容。在古代,我们是很重视"诗教"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的意思。学习古典诗词,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精炼的文笔,也能开启他们的想象力。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情境和作者的感情,让他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20.
河南作家李佩甫在他的《羊的门》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巨大的权力场。在这个权力场中主人公呼天成靠他铁的手腕,对中国处世哲学的领悟和对传统权力文化的谙熟,左右逢源、纵横捭阖,牢牢控制一方天下。在权力的角逐、巩固的过程中,民众成为权力者权力场下的“羔羊”,而权力者依靠“治心”“外圆内方”的官场哲学驯化民众,成为放牧羔羊的牧羊人。然而权力者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牺牲了自我爱情,成为权力的奴隶、情场的逃兵。其精神的贫瘠而沦为精神场下的“羔羊”。本文从滋生这权力场的土壤、权力场下的“羔羊”、精神场下的“羔羊”三方面来解读《羊的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