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温州因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明显表现出三个特点:1.台风肆虐;2.多灾并发,多以飓风大水并行;3.风灾、大水并行的瞬时灾害危害极大。在对灾害的赈济中,官方赈济措施主要有急赈、平粜、工赈以及蠲缓,而温州本地慈善组织与个人,以及外地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灾后救济的行为成为独立于官赈之外的有益的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13,(4):76-77
青浦区实验中学的灾害科学创新实验室,模拟火灾、水灾、地震等灾害,让未成年人早点认识灾害,学会防护本领,尊重和善待生命,减少校园意外事故,创建安全育人环境。我国地形多山地,南方多大河;处于强季风带,多地震、暴雨、强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国民普遍缺失防灾教育,漠视生命;人口世界第一,生命维护系统和灾害防御设施却十分脆弱,人祸往往大于天灾。地处大江大海边的最大城市上海,防灾形势严峻,在中学建立实验室,开展防灾教育和灾害科学创新研究十分必要。青浦区实验中学是上海市的课程教学改革基地学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海关报告、地方志、领事报告、新闻报道等史料的分析,探讨了台湾在清朝统治时期和日本占领时期与温州之间的航运和贸易情况.清代以来,温州利用帆船航海的便利,发展了与台湾的航运和贸易关系,其中以戎克船(清式中国帆船)为媒介的猪、米贸易在温-台贸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温州米产量不多,从米作丰富的台湾输入米谷以补充本地的不足.而台湾民众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有一定比例的猪肉则有较大一部分来自温州及附近地区.  相似文献   

4.
《清诗纪事》作为收集整理清代纪事诗歌的一部著作,所收录的诗歌内容广泛,从各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清朝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清代是一个灾害频仍的朝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人对各种自然灾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将这些灾害付诸成文成诗的记录也逐渐增多,其中描写地震内容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翎已定居加拿大多年,但她的小说多以故乡温州为背景。温州是故事的发生地,更代表了几代温州人经营出来的精神气质:追梦的勇气和坚韧的生命力。追寻导致温州人离开温州去到代表希望的地方,但温州仍然是唯一的故乡,漂泊在外的人也唯有回到温州才能获得重新出发的力量,不断前行,绽放出生命的风采。  相似文献   

6.
《蜀山剑侠传》描绘威力巨大的阴雷等,主要来自清代小说《荡寇志》,更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等先进武器触发。还珠楼主紧密结合灾害民俗记忆,将战争科技创新化入小说,并表现出同情万物众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态眼光;还珠楼主将正邪双方对生态破坏的区别、邪教"阴雷"不负责任的毁灭性艺术化地揭示出来。还珠创作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态美学与反战意识,达到了民国小说生态思考的巅峰。  相似文献   

7.
瘟疫是古代中国屡见不鲜的顽症,温州历来是瘟疫常发地。钩沉古籍文献史料,征引正史、方志、笔记、医书、报刊、报告、诗文等,以年代为顺序,梳理1949年以前温州瘟疫的灾害状况,发现从唐代至民国,历代大型瘟疫史不绝书,清代及民国尤为详细具体。应对瘟疫,民间、官府、医界三方构成合力,展现出各种防疫抗疫措施,既有迷信与习俗行为,也有科学行为,其中不乏产生良好效果者,如早在北宋就实行隔离法。但鉴古知今,只有医学与科技的发展,才能真正控制与减少瘟疫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在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清代秦州发生的旱涝灾害进行了研究,发现本区旱涝灾害不但频繁发生,具有周期性、时段性、局部性、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征,而且是本区饥荒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气候干湿状况由湿润向干旱转变。清代该区的土地滥垦是造成水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对该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命意义和生命态度问卷,对灾区四川绵阳市黄土中学初中部270名初中学生和非灾区福建三明市将乐第四中学28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意在探讨公共灾害对初中生生命意识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共灾害在不同水平上普遍影响灾区中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体认,影响着个体的生命态度、“死亡接纳”和“求意义意志”.而症状与生命意义、对生命的热忱...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9,(6):81-86
明清时期广西梧州地区水旱灾害频发,有统计的水旱灾害共发生268次,水灾次数多于旱灾,清代灾害多于明代。水灾高发期为道光、光绪时期,旱灾高发期为嘉庆、道光时期,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旱灾主要集中在秋季。明清时期梧州地区应对灾害的措施主要有蠲免赈济、兴修水利、广建仓储、加固城墙等。水旱灾害的频发也对梧州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影响,其中以对河神龙母的信仰和近代骑楼城的修建为代表。  相似文献   

11.
王庆云曾任户部右侍郎,四川总督等职,熟悉清朝典制。他所著的《石渠余记》与《清会典》、《清文献通考》等资料均着意搜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可补《清文献通考》等所缺资料。该书主要是记载经济问题,极具经济史料价值。其中第一卷有相当篇幅涉及到救灾问题。书中所载灾荒种类主要有水、早、蝗、霜雹、地震、火、潮、飓几种。救灾措施主要有捐赋、减征、缓征、赈、贷、免一切逋欠等。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救灾制度,这些措施和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2.
外文文献是研究近代温州社会稀缺而又重要的来源。苏路熙作为英国著名汉学家苏慧廉的妻子,她在《中国之行》中以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晚清温州社会全景图。这幅全景图涵盖温州城景、重大历史事件、来温重要人物和温州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温州近代史和晚清温州社会最为重要的外文文献,应该受到温州地方史和民俗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清初孙之騄的《二中野录》是一部明朝灾异编年史,记载自然灾害、社会治安以及朝政得失等,对研究明史,尤其明代社会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初由于连年战争,各地防灾抗灾的能力明显减弱。康熙帝作为我国古代较有作为的君王之一,轸念民艰,体恤民生,采用了“积谷备荒、藏富于民”的积极防灾理念,并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透视康熙帝的防灾思想,以史为鉴,对当今我国的防灾救灾活动或可成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搜集并整理了"地方志"中关于清代甘肃陇东蝗灾记录的史料;从辩证与联系的观点出发,分析蝗灾与水旱灾害、饥荒的关系;从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蝗灾害的社会影响与成因进行探析;呈现清代甘肃陇东蝗灾发生的周期性、规律性和蝗灾发生的特点,并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鬼魂信仰、神灵崇拜为代表的温州民间信仰是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重点批判的对象。通过分析西方传教士关于温州的英文著述,探讨温州民间信仰及其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西方传教士注重言说基督教的尽善尽美,却言辞激烈地贬低儒道释和民间信仰;更在言说评判温州的种种民间信仰中宣扬基督教,提升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7.
清代乾隆年间,水灾成为奉天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水灾往往给奉天地区农业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清朝非常重视奉天地区的救灾与备灾,采取了各种救灾、备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灾区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地处东海之滨的温州,依托于天然的海洋优势,港口经济发展甚早。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温州造船业随着温州港的盛衰而曲折前进。清前中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海洋政策复杂多变,康熙解除"海禁"以后温州港重新走向繁盛,温州造船业也得到恢复发展,并在造船规模、船只种类、船只质量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特色。温州造船业的发展对现代造船业及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