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朴兆熙先生的行草条屏,笔墨活脱,节奏感强,有很好的书写悟性,有的地方处理得很精妙,如“怕”、“征”、“岭”和“金沙”二字等,均颇富有神韵。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用墨过淡了。古人云:“墨淡伤神”。这幅作品中由于墨淡加之过润,涨墨后笔力稍显不足,如“拍云崖”等字。二是草法不准。如第一行的“水”、  相似文献   

2.
方乐群先生的行草书镜心,书写性好,用墨一任自然,有的单字如“白、日、依、海、目”等字写得不错。不足有:一是作品缺少古法。作者似乎临帖较少或入帖不深,作品中看不出师承关系来。二是不宜繁简混用。此作“层(层)、诗(诗)”等字用了繁体,而“尽、穷、乐”字则用了简体。或许认为“尽”字是草写,但草写的笔顺不是这么写的。三是字法要准确,“尽、黄、里、层、楼”的写法不够准确,“里”字多了一横,也多了一提笔。另外,落款用字应与主文统一,注意提按。  相似文献   

3.
李正然先生的行草唐诗书作,行笔流畅,提按自如,整个章法也无大问题。应当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草法不准确。如“顾、吹、渔、府”字写得不对,行书或草书均不这样写。另外,“年、惟、事、解”等字,行笔的提按位置也有问题。这主要是作者习帖较少,对于单字由楷至行、由行至草的演变缺乏了解,故在书写时轻重用笔应在什么位置上把握不准。如“事”字,这是个行书写法,但首横不应处理为点的写法。二是笔法上欠精准。草有草法,不是笔路走对就可以的。如“晚、年”二字,“晚”字“日”旁的出锋应指向下一笔“免”字的起笔,笔断意连或连笔均可。由“晚”至“年”字的过渡用笔,“年”字撇笔应有提按表现,“年”字由竖笔向横笔的转换,也应有提按表现。三是有的字用笔不要太复杂。如“关”、“带”字的竖笔,提按或左右摇摆不必过于夸张。四是章法布局上,左下角“林琴深”与印章不要构成斜线布置。  相似文献   

4.
田光耀先生的草书作品,有楷法,有性情,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个作品气象不错.从作品看,作者习字时间不短,也是有法度的.但总觉得还是格调不高,这是说作者有这样的基本功,应该写出更好的作品.我认为原因还是在取法上.建议作者靠靠帖来确立面目,尽量减少自己手下的习气.个别尚需注意的是用笔,第一个"山"字写得不够理想.其它,"春、轻、云、处"等字也欠精到.相信作者靠靠帖,一定能使书作大进.  相似文献   

5.
陈新智先生的斗方草书作品,似书写自作心语,草法是正确的,行笔蕴藉,有晋唐风韵,整体感觉干净利落,清新典雅,气象很好。特别是字有出处,有些字写得很美,如命、源、安、定等字。陈先生习书的路子是值得其他习书者效法的。由此可知作者是严谨之人,不足的是字字过匀了些:五言四句写四行,纵横对应的很整齐,显得缺少变化,如果做适当收放会更有情趣。  相似文献   

6.
丁子云先生的行楷作品,用笔比较沉稳,气象比较庄重,写得还是不错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讲究间架结构,“罄”(声)、“赋”字不够理想。第二,个别字写得不准确,如“暖”字少了一横笔,“骚”字少了一点。第三,作品中有繁简混用现象,如“联”、“继”、“严”、“应”字用了简体字。  相似文献   

7.
毕于白先生的书孟浩然诗行草作品,布局自然,行笔果断,有很好的书写性情,总体效果是不错的。特别是在章法上,打破了多数老同志容易出现的过匀、过正的板滞问题,字形字势左右挪移,欹正相安,大小错落,收放自如,用墨也一任自然,值得借鉴。不足方面表现在:一是个别字草法不准确。整幅作品基本格调是草书,掺杂了不少行书字。如“湖、水、涵、撼、端、居、情”等字。只要不是纯草书作品,在行草书中这样处理是允许的。但问题是个别草字如“欲”字、“城”字、“鱼”字等草法不够准确。二是诗文内容用字存在疑问。如“欲济无舟楫”的“楫”字,这里用了“渡”字,不知来自哪个版本。最近中国书协评审中,针对作品错字、别字、漏字问题增加了审读原文和用字审查,要求内容出自权威版本,用字要规范。此类问题应予重视。三是印章要调整。引首章偏低了些,放在“八、月”二字之间为好。名章第一方章宜放在“夏、于”二字之间。建议
  作者在靠帖上着力一些。  相似文献   

8.
刘其昌先生的草书作品,书写性情和气韵都不错.有的单字写得很好,如"台、烟"和落款中的多数字,写得都很好.初看是一幅不错的草书,但仔细审读每一个字和具体点画,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应该注意了:一是要注意点画写法.草字虽草,但点画仍有起、行、收的规矩.  相似文献   

9.
虽然小学语文大纲考试对书写作了要求,但未引起学生的重视。时下,有部份学生的书写,字不成形,点捺不分,笔迹潦草,令人无法辨认。因此,小学书写教学不可忽视。一、明确写好字是语文的基本要求。中国古代学校就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课程,其中的“书”就是书写。科举考试,倘若字不成形,就不用想被录取。可见自古以来,书写很受人们的重视。以往小学专门开习字课,加强书写训练,让学生仿帖描红,这不失为提高书写能力的一个好办法。俗话说,字是人的外表。出了校门走向社会的学生,若写得一手好字,不仅能提高自…  相似文献   

10.
正林宜辉先生的草书作品,点画遒媚劲健,书写一任自然,这是一个书家进入一定书写状态后所达到的意趣。其中,不乏精美之字,如"步、中、年、看、蕾、拂、人、报"等字。第三行以后书写状态越来越好,以落款状态为最佳。不足之处是缺乏古法。作者临帖似乎较少,手下个人习气较重,作品中也出现了个别字法不准确的问题,如"悠、息"字中的"心"字底不够准确。作品有黄庭坚意趣,作者不妨在黄草上研习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林朝镛先生的陶渊明诗书作,有"二王"气息,用笔比较  相似文献   

11.
正王中兴书友的草书中堂,书写熟练,用笔扎实,笔法比较丰富,提按对比明显,虚实相生;字形多以平正取势,大小、俯仰亦有变化。用墨亦注意浓淡、枯湿的变化。通篇看来,作者在草书上已具备相当扎实的功力。需要注意的是,落款部分重心有些下坠,整体感觉不协调。款字与印章,最好不要与正文邻行末字平齐,更不要低于正文邻行末字。个别字的草法再规范些,如"成""前"二字。建议作者多从古帖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2.
书法     
正徐顺昌书友的草书作品潇洒流畅,自始至终笔势连贯、牵丝连带飞扬缠绕,如长虹贯日,一气呵成,可知作者在草书方面功夫极深。草书书写难于节奏有度,力避始紧终松,或始松终紧,而作者对书写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至结束仍不见草率鲁莽之笔,实属不易。从形式上看,此作几个长竖画略显雷同急切,美中不足。另外,此作中字法和草法的问题较大,如千里的"里"繁体有错,文采的"采"有误,"蜡""看""腰""识""雕"草法不当,其他字法亦有小疵,希望作者能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一、抓住主干,添枝加叶。在进行组词、抄句练习时,教师可通过启发,让学生具体说出每个句子的前因后果,为以后书写由句扩段打下基础。如练习“读一读,抄一抄”: 花种花王京种花。歌唱歌亮亮唱歌。字写字小云写字。可设计谈话:王京在什么时候种花?种的什么花?花开了后好看不好看?亮亮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唱歌?为什么唱歌?唱得怎么样?小云写什么字?怎样的态度写字?写的字好不好?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水平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看到有的老师上课板书笔笔挺拔,端正整齐,风骨秀丽,惹人喜爱,学生的作业本也象老师一样,讲究写字清楚,行行分明,有几个学生学老师写字,模仿得也挺“象”呢!可是有的老师上课板书零乱,字迹潦草,有些字散了架,有些草不象草,行不象行,看看学生的作业本,字迹也是草草不恭。老师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竟是这样的大。所以,我认为教师也应该练练字,懂得一些书法知识,板书字写得尽可能好一  相似文献   

15.
书法     
高玥 《老年教育》2022,(3):64-65
<正>王中友的草书小品临摹的是孙过庭《书谱》。《书谱》是唐代小草的代表之作,用笔精致丰富,书写节奏迅捷,对书写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从该作整体表现来看,作者较好地表现了《书谱》的用笔和结字特征,尤其是点画使转以及草法表现得尤为熟练,如能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行气和书写节奏,则效果更佳。李颖书友的篆书条幅整体气象宽博,结字舒展,基本能够保持中锋用笔,点画亦饱满秀润。虽然篆书笔法较为纯粹单一,但对书写者的笔力要求较高,在使转用笔中不仅需要保持中锋还需体现线条的筋力。  相似文献   

16.
悟室评书法     
正左甫杰书友的行书作品,笔画扎实,结体遒美,深得王羲之行书法理。此作在创作和书写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是一位很有成绩的书学者。现给作者提两点建议:1、重复的字尽量不要雷同,如"也""有""之""可"等字,应尽量变换写法。可参考《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变化。2、在王羲之行书上多下工夫,汲取精华,把字写活、写流畅,也可通过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在磨炼中进步。  相似文献   

17.
“文贵独创”虽是一句老话,但细细想来甚有道理。人们将写文艺作品称为创作,写其他文章就不叫做创作,只是泛称为写作,而独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制作叫做创作,可见“创”字对艺术来说有其特定的意义。“创”是古写“剙”字的假借,《说文解字》释为“造法剙业”,是首创、独创的意思。文艺作品称为创作,就意味作者写作必须有独创性,作品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意境,要有作者自己的构思方式和自己的语言艺术,通过作品能使读者看到作者的艺术个性。有的作品看上去似曾相识,读下去味同嚼蜡,这类作品最大缺点  相似文献   

18.
郭可尧先生的“清风明月”镜心作品,用笔果断,行笔自然,整幅作品效果不错。其中“出”、“袖”、“入”字处理得很有神采,用印也很清晰。今后应留意的是:第一,要入帖,尽量避免个人习气。作品中的字还是显得随意了些,而看不到师承。第二,用笔应精准。现在作品中的点画,还欠精到。写得比较好的字,如“出”、“袖”字的竖笔,也缺乏干净利落的切入;其它“清”、“风”、“月”字,就更模糊一些。第三,要注意章法。作品的正文比较在意,而落款缺乏推敲。仅从提按上说,运用就不够充分。因而,显得与主文风格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董荣君先生的行书李清照词中堂,书写性好,字法、章法皆有可称道之处.应该注意的是,作者靠帖不紧,似乎受时人影响大一些.作者有较好的书写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选一本自己喜欢的帖找一个专家型书法老师指导一下,进步会很快.再就是落款显得挤了些.整幅作品比较堵.  相似文献   

20.
有个塌鼻子的男孩,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