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十二讲:收放
  收放,是指书法创作中外张与内敛的辩证关系。首先,收放是一种哲学。古人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生活之中须讲究张弛之道,不惟书法,事事皆然。张弛之道,反映在书法中,即收放之理。纵而不敛,如子路未见孔子时,斯文不足;敛而不放,缩手缩脚,气概全无。贵在收放自如,泰然自若,既合于规矩,又发乎性情。“发乎情,止乎礼”,是也。发乎情,指作品之气格风神,是个性与情思;止乎礼,指不逾规矩方圆,是法度与理路。没有法度的情思是野狐禅,缺少情思的法度何异僵尸?  相似文献   

2.
第十讲:圆字
  书法艺术是变化的艺术,惟其变化,所以丰富。就结字变化之丰,篆隶楷书,莫若行草。行书中圆字与方字搭配,一是审美诉求的互为补充,二是简捷流便的功能要求,三是笔势去来的敛放节奏。能理解这三点,不仅提高对方圆变化必要性的认识,更有利于掌握方圆变化的内在法理。由于这种丰富,以及构成这种丰富的多样化图示,或者说书手在表现这种多样化中可以有多种选择,使行书成为书法诸体中受众群体最大的一宗。颜体行书以正驭奇,或方或圆、或松或紧、或放或收、或轻或重,丰富多变而无造作之气,自然流转,大朴不雕。以下,就颜真卿行书圆字的使用规则略作梳理,供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3.
第十八讲:笔墨书法讲用笔用墨,常常分说。然而,非墨无以见笔,非笔无以用墨。墨乃用笔之痕迹,故用笔之轻重徐疾,皆赖墨以传;而用墨之变化,又须依凭于用笔的变化。概言之,用墨有轻重、浓淡、枯润之别,皆是用笔之提按、迟速、中侧等变化所致。深晓其中因果关系,于笔墨学习尤为切要。本讲虽言笔墨,但以讲墨法为主,盖因二者互为里表,难以割切,所以并提,而讲解中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4.
第十九讲:行间布白
  分行布白,是书法艺术表现力赖以呈现的必要手段。其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空间天赋,更直接关系到一件书法作品的完美程度。分行布白的难度,在于没有一种定型的固定模式,而需要根据书写内容、书写意趣随机发挥。当自由发挥的空间加大了,就意味着归依的模糊性。在这个层面上,自由不是任笔为体,归依不是画地为牢。一般来说,静态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多是纵有行、竖有列,稳定有序,书写时候留心单字之间的变化与呼应,相对容易把握;而行书、草书则起伏较大,须在整齐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和谐,技术含量也相对较高。颜真卿行书中的分行布白,丰富多变而又能通篇浑然,颇多可资借鉴之处。学习时,要深入理解其中神理变化,抽绎其中变化法则,活学活用,庶几近之。以下以《祭侄文稿》为例,略示其分行布白之妙。  相似文献   

5.
6.
7.
第十五讲:欹侧
  字态之平正,如人之端坐;字态之欹侧,如人之行走。故欹侧之字,以笔画角度变化或偏旁部首位置偏移制造动势,如人之举手投足,正是其精神流露之处。欹侧,是行书中最常用的技巧手段之一,字态左顾右盼、顺应笔势,使通篇浑然一体又变化多姿。经典作品常在有意无意之间,传递出书手的深厚功底与精湛技法,表达出书手的书写状态与审美理想。颜真卿行书中的欹侧运用,非常丰富又别具特色,临习时宜多多揣摩,悉心体会其中妙处。就具体运用来说,有单字字态的欹侧、偏旁部首之间的关系、字组中各单字之间关系,以及行气呼应形成的中轴线摆动等等几个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8.
第九讲:方字
  汉字造型以方块形为主,但在不同字体之间,由典型笔画特征决定结字特点,又会形成不同的倾向。如大篆的点画,偏旁中尚有模拟自然的痕迹,结字以随形为主;小篆的点画,从模拟自然中抽象出来,结字修长;隶书与魏碑书多呈扁方;行草书则偏重笔势,因势利导、因字立形,字形变化多端。即使在同一书体之中,由于时代书风环境不同,书家审美追求有异,在不同书家笔下也表现出不同的结字特征。如欧阳询、颜真卿多长方字,赵孟多扁方字等等。汉字呈方形,以楷书最为典型,或表现为正方,或表现为矩形。唐人“大字促令其小,小字促令其大”的观点,虽遭米芾诟病,但也反映了人们在书法中追求整齐美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用物理学的解释:势,指物体运动的倾向性。笔势,是汉字书写中笔画、偏旁以及字或字组之间呈现出来的呼应关系。笔势是一个抽象概念,可意会,难以言传。物化的笔画形态、字形特征是笔势的具体表现,笔势是约束这些表现的原理与法则。好的作品,笔势承接,气脉贯通;差的作品,照猫画虎,各自为政,前后阻绝。在一件作品中,笔势无处不在。一字之内笔画与部首之间,前后关联的字或字组之间,以及互为映衬的行与行之间,都可以看到书手对笔势把握的度。  相似文献   

10.
11.
第十四讲:开合 开合,是指汉字书写时,通过笔画之间长短对比以及偏旁部首搭配关系形成的空间变化,以达到调整节奏、丰富审美情趣的目的.其中,兼含收放与欹侧两种手段.开合在各种书体中都有使用,往往是动态书体(行书、草书)中较静态书体(篆书、隶书、楷书)中使用更为频繁与夸张.或者说,开合对比强化书法艺术的表现力,越是张力大的作品,其对比度越大.所以,同是动态书体,草书中又比行书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第十三讲:疏密疏密,是书法节奏的表达方式之一;点画排布,是汉字书写不可回避的问题.排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艺术感染力.因此,优秀的书家总是苦心于经营位置.但所说的经营,又不能有刻意之嫌,须出之自然.显之于相的是“表”,而支撑这种表象的“里”是构字原则,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疏密处理,既有共性原则又有个性差异.以下,就颜体行书中疏密的运用作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第十一讲:相同字 书法创作中的相同字处理,是每位书家都会遇到的问题.最广为人知的,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21个“之”字,各有姿态,富于变化.因此,当普通书写上升为书法艺术,为丰富空间形式和节奏变化,书手在书写中会努力在笔法、结字等方面匠心经营,以期在看似平淡的书写中有所超越.这一现象,在行草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七、木字旁的变化及笔法 木字旁在汉字中出现较多,运用到行书作品中变化也较多。作为左部,木字旁的行书应稍有倾斜。古代名家行书中的木字旁,一般为有倾,也可稍左倾,且多为第三、第四画连写。这样安排,既可产生动感,又能呼应右部。  相似文献   

15.
16.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5) 九、三点水的变化及笔法 由于三点水旁的字较多且常用,所以古人书写行书三点水时千变万化,风格各异。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其共性特点有三:一是首点与第二画稍远一些,以示昂首,显得舒展、精神;第二画可为点,也可为竖钩,起笔时应与首点拉开一定距离。二是重心一般为右倾,  相似文献   

17.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6) 十一、衣字旁的变化及笔法 作为左偏旁的衣字旁,其造型和示字旁基本相似,区别就是衣字旁的右下角多一点。行书的衣字旁和示字旁不尽相似,而且可以相同。即衣字旁的右下角可写两点,也可写一点,撇点一笔连写也行。图一为古人行书“被”和“初”二字,图中除各有一字的衣字旁右下角写两点外,其它字的衣字旁均和示字旁的行书笔法相同。  相似文献   

18.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一) 灵活多变、多姿多彩是行书结体的重要特征。作为行书重要部件的偏旁部首,也必然为体现这一特征而灵活多变、多姿多彩,任何一个偏旁部首也不能例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幅行书作品中的部首雷同或结体雷同。  相似文献   

19.
行书偏旁部首的变化及笔法(3) 五、常字头的变化及笔法 常字头的行书写法,无论怎样变化,其共性特点是左低有高、左右呼应。上部的两点左低朽高、左行呼应,下部的横也是左低右高,横两端的点和钩也要左行呼应。  相似文献   

20.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3,(10):F0002-F0002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唐代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官初任监察御史,迂殿中侍御史。因直言敢谏,被贬至河北平原郡做太守。后因平叛安史之乱立功,进京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并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颜真卿书法,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庄重。其书风格,初呈平整端齐,为后世馆阁体之滥觞,晚年书风为之一变,自成一格。横画细且平,竖画粗重雄浑。其运笔多为折笔,蚕头燕尾,棱角分明,故厚重有力,不觉其肥;其书结构风貌,中间空灵,外画紧凑,故松而不散,拙而有神,独树一帜。颜真卿的行书成就也极高,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传世作品较多,如《多宝塔碑》、《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