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语授受动词作为一种表达人际关系的语言表达形式,被认为是日语学习者难以掌握的一项学习内容。对于授受动词,日语中一共涉及三大系列七个动词,分别为:"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くれる?くださる"、"もらう?いただく"。而汉语中我们只需要用"给"字来表达就可以了。本文从视点、方向、人称限制三个方面对日语中的授受动词与汉语的"给"字句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得出两者的差异所在,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准确掌握授受表达的技巧,顺利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选取了词语"了"的一部分使用偏误加以调查和归类,并运用"最小树假设"分析了造成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使用偏误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教学上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如何采用形式多样的日语强化教学模式,综合提升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需求,是各高校日语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采用“语言、文化、外教协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两个班采用不同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实证研究;并结合10余年的日语一线教学经验,针对目前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方法,提出个人观点,并分析提升日语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学习日语的初学者会认为与日语的"と"对应的翻译应该"一...就...",然而翻译时却有不同的情况。本文从"と"的日译汉和汉译日过程中的并不对应的现象进行分析。这些误用可以看出日语条件句的多元化的特点。对此我们要反思条件句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日语的条件句。  相似文献   

5.
动词是词汇中最为复杂、最活跃的部分,是词汇的核心,也是语言以及语言学习的核心。研究日语动词的构造及句子构式的联系,对日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日语动词"遊ぶ"的语义及与格助词之间的制约关系,探讨了动词内部构造与构式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汉日空间维度形容词"薄"和「薄い」为研究对象,从句法的角度对其语义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共同点是:作定语时,都可以表示厚度小;液体浓度小;人与人感情浅;利润少。作状语时,两者都可以修饰依附性动词。不同点是:作定语时,汉语有"脸皮薄"的用法,而日语没有。日语有很多抽象意义的用法,而汉语没有。作状语时,日语可以修饰除依附性动词外的一般动词,而汉语则不常见。  相似文献   

7.
学习日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用日语进行流畅的表达和交流。采用多种形式的日语口语训练,提升学生的日语口语交际能力,是当今高校日语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实际验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日语教学实践经验,针对现阶段日语口语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升基础日语口语能力的实践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副词"就"和"才"是否可以与句尾语气助词"了"共现的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副词"就"与"了"共现的现象比"才"与"了"共现的现象出现得更加频繁。从时间方面考虑,是由于"就"表示一个事件的实际发生时间早于预期的时间,可以和"了"共现,而"才"则表示一个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晚于预期时间,故不能共现;从语气方面考虑,"就"多用来表示肯定的语气,常与"了"共现,而"才"则用来强调确定的语气,较"了"所表达的肯定语气更加强烈,故不能共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目前广泛用于国内日语专业的《新编日语(修订本)》系列教材第二册的"前文"和"会话"部分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方法。传统的课堂多采用单一的语法翻译法授课,虽然能让学习者快速掌握日语语法,却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新方法应用于课堂中才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日语口译是中高级日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虽然由于眼下的种种形势,日语口译市场的需求略有缩水,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民间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还是呈可持续发展趋势,专业的日语口译人才仍会很抢手。与日语口译人才的市场需求形成巨大矛盾的是口译教学与外语教学尚未脱体,口译教学还不完善。要解决这个矛盾,为社会输送专业的日语口译人才,必须进一步明确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日语口译教学理念,强调口译课堂注重语言的"再表现"技能训练法。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日语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准。基于该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学习视角引向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不可见的隐性文化。通过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语言现象及文学作品背后蕴藏着的"隐性文化",在高年级阶段增设《跨文化交际》、《日本研究》等系统讲授日本"隐性文化"的课程,定期开设专题讲座等途径,将对日本"隐性文化"的学习全面导入日语专业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国的语言中,外来语广泛存在。而日本作为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国家,其发展的历史,就是和多国文化接触、学习的历史。在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之外,语言也受到了其他国家语言的影响,伴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从国外传来的语言词汇不断丰富、扩大着日语语言体系,这些外来语成为了日语中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伴随着日本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变化着,使得日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外来语的泛滥也成为当下日语普及和发展的障碍被广泛批评。本文总结日本外来语产生和发展过程,用大量数字阐述外来语在日语词汇中的比例和使用情况,分析外来语大量使用的原因,探讨外来语大量使用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最终探索日语外来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日商务关系的不断发展,对商务日语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对中日商务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得更高、更迫切。社会的需求必然成为人才培养的导向,目前高校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也必然要进行改革。本文旨在探讨,在满足高素质中日商务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商务日语人才培养做定位研究。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日语和商务并行,即"日语强+商务强"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教学法,近年来被外语教育学家广为推崇。在日语听力课程中实施任务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体验实听任务,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听解策略,从而提高听力水平和日语语言意识及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实践研究、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总结出导入日语听解策略的重要性和任务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运用“产出导向法”基本理论构建日语会话混合式教学模式。经过两轮的教学实践,选取教学案例进行实验,收集教学实践周期前后的测成绩进行考核分析,验证该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口语产出能力的有效性,辅之以随机抽选研究对象的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学生个体在该教学模式下的体验与感受。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日语会话能力,激发学生日语交流动机与兴趣,增加学生“用日语说”的时间与机会,增强学生使用日语表达的积极性与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在日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当前日语专业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以旅游日语为改革目标,分析了旅游日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改革的研究现状,并以韶关特色文化为改革支撑素材,提出了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环节、思政内容充分结合教学设计,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旅游日语课程思政改革内容的具体方法。籍此研究抛砖引玉,对进一步推动日语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个体文化"论是以教育思想体系的转变为目的的。本文阐述了从以效果及效率为目的的效率主义教育,向重视与社会的联系及人与人的关系的教育转变,不能单单理解为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变更。如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帮助每个学生,才是语言教育思想体系转变的意义所在。本文以"个体文化"的概念、想法以及立场的变迁进行研讨的同时,检验"个体文化"与日语教育的关系,特别是其在日语语言文化教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数据,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维度。研究结果显示:实践教学能力、职教理念、理论知识水平和政策理解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四个核心维度,此结论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执教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现在,关于认知的研究日益盛行,也已经广泛涉及到了很多领域。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也给语言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这篇文章,主要是利用认知科学中的"范畴化"理论来探讨日语中的"不确定判断"。将"だろう、かもしれない、ようだ、らしい"四者归为同一范畴来进行研究,分析出各自在范畴中的位置,找出其差异,从而指出对其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大多还是"本科压缩饼干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无法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日语人才。本文立足于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并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探讨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希望对高职商务日语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提出一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